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时间:2022-09-06 03:33:16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广泛,既包括具体的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应弄清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层次。高考试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4)行文结构,如开头与结尾、铺垫与呼应、制造波澜、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我们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再次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创作背景。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更好地把握形象。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基本特点,解题时应当注意把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重要词句的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加以分析。

例如:

(2015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雪 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B11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B12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B13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B14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B15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B16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1.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由于题干指向是“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显然是考查环境描写(或意象)的作用,而且提供的选项都集中在表情达意和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上,所以关键要揣摩、辨析环境描写的特点(或大雪的特点),然后要遵循联系文章整体进行分析的原则,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从第④段“猛”“横飞”“急速而强劲”“不知置身何处”可知“寻人过程的艰难”;如此艰难,还是“继续往前走”,可知“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后文第B13段,“雪化一化,就有路了”,主旨立显,这里的雪就有了铺垫作用。C项,联系下文看,应是“风雪”使“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而非描写大雪本身是在“渲染‘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答案:C。

2.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题干指向是“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描写类别已经明确。动作描写的作用(表达效果)不外乎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答题只要结合文本,具体阐释好题干的几个关键点,即描写了什么样的动作,刻画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效果怎么样即可。

参考答案: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1分),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1分)和毫不犹豫(1分),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1分)。

3.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B14段画线句。(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题干有“紧扣‘蹒跚’一词”的指向,训练有素的学生的思维就会聚焦在这个点上,然后还是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答题。“蹒跚”的主语是“声音”,所以从手法上来说,显然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这是通感,如果答不出术语,说“化无形为有形”也可。再从内涵上来说,

“蹒跚”本来是形容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是老妇人的形象,与“苍老”相照应,那么写声音就是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老妇人就“形神合一”了,表现对“我”触动很大。

参考答案:运用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4.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探索文章思想感情是怎样流动和起伏变化的,其实就是探索文章的思路。这篇叙事性散文,文中有明晰的心理描写的句子,所以要找出“我”的情感变化并不难。刚开始的心理刻画在第⑥段,“饥饿、疲惫、寒冷、烦躁”“怒气鼓胀”;第一次转变是在第⑩、B11段,“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B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语句可以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言行对“我”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1分),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1分)。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1分),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1分)。

5.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推断”即推测断定,它属于逻辑思维,要求依据已知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或判断,而“想象”是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所以这道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从前文情节推动来看,文中的“我”已经由对此行意义的怀疑到完全放下了,所以不会再推门进去了;虽说进门不一定是兴师问罪,但毕竟会给对方带来尴尬,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放弃敲门,可以给自己一个平复情绪的时间。从情节的前后连贯性来看,前面提到一个小纸条,此处应该给予交代,比如撕掉。考虑到情节的完整性,应交代回到火车站。以上是对续写部分内容的分析,从叙事作品的表达风格的统一与协调性上考虑,这些内容都要通过精彩、细腻的描写来形象地表达出来。

附原文结尾: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上一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二九团高效节水技术... 下一篇:浅论土地档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