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时间:2022-09-06 03:30:00

论网络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网络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自我认同途径,但是,网络的虚拟交往和网络主体的主体性、适应性也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高校应从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自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两个方面建构大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观。

关键词:网络;虚拟交往;自我认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34-0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动物与其生命活动进而与其生存环境是直接同一的,不存在对自身的觉悟和体验过程。人则不同,人的生命活动是受其意识指导的自由的活动,其生命活动的展开过程也就是他的自主性、目的性彰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通过对象性的人、物直观自身,寻求自我认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发展、自我认同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化倾向和主体意识,强烈要求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和尊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使得个性充分展示的同时,也导致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如果缺少与他人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就会导致心理孤独,形成心理障碍,影响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寻求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相统一的高目标的自我实现。他们意识到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更要重视自身利益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重精神和重物质相结合的特点,并试图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因价值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协调性而往往达不到和谐和统一,进而也影响到自我认同。

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不经意间走入人们的视野,它的开放性丰富了人的交往形式,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交往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尽情地用个性化的网络语言演绎着不同于日常的人生,人的自我认同的范围和程度进一步加深和提高。但也正是因为以符号为媒介的虚拟交往,致使人们可能陷入自我认同缺失的境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字,如今中国的网民数已达2.52亿,且网民主要集中于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当中,18―24岁占30.3%。因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对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提出的挑战不容忽视。

一、网络的虚拟交往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虚拟网络作为一种中介,“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虚拟的世界;拥有了两个生存平台:一个是现实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数字平台。”一个人同时生存在两个世界和两个平台中,必然同时受到虚拟与现实的制约。然而,毕竟虚拟不同于现实,它可能是对现实的模拟,也可能是对现实的背离。当虚拟交往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时,反映了对现实模拟的一面;当虚拟交往试图脱离现实束缚时,反映了对现实背离的一面。而且,现实的交往是建立在身体在场的前提下的,这种“在场”交往的规范力量对交往行为的制约远远超越了交往主体内在自律的约束。可是,在网络虚拟交往中,网络借助于电子符号的传递使得人们在现实交往中备受关注的一些特征得以充分隐匿,大学生的行为自身也因此具有了非实体化特征,其社会关系也就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他们把自己假定成不同的角色,进行着不同的角色实践,交往变得更加自由了,但是,一个人同时拥有多个自我,自我就不再成为一种稳定的和整体性的东西了。“这个自我的本质不是统一的,它的部分也可能不是稳定的实体。”②随着多样性自我、多重化个人身份的出现,大学生对“自我”的认同产生危机,即个人无法在多样自我中全面了解自我,每一个关于自我的认知都可能是分裂的和矛盾的自我。其次,虚拟交往所带来的自由并不能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所习得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如与现实环境产生矛盾,自我感也就消失,毕竟人存活于现实世界中,个人的各方面需求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获得满足。

此外,网络虚拟生存中,大学生可以大胆表露,畅所欲言而不会陷入困境。而现实存在中,由于个人的言行可能与他人存在利害关系,往往就会采取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这就造成这样的一个局面:在虚拟世界中大胆真实的人回到现实又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虚拟人”,这实质上是渴求在网络中追寻某种理想自我状态的遁世态度。当学生自身在这两者之间无法做到游刃有余时,自我认同问题就会产生。

二、网络主体的主体性和适应性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网络虚拟交往的最主要特征表现为网民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人在对象化活动中所形成、确立和发挥出来的能动性,它是判断一个人的存在状态的重要内容。主体性的集中表现是自主性。关于自主性的内涵,科恩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说:自主“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作用于对象,把对象的属性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性的客体,从而在对象化的结果中确证着主体性的现实存在。然而,在网络环境中,虚拟交往使得交往的主动性、交往的范围程度等极大拓展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主体产生非主体性,即人们可以呈现多个“自我”,“网络已经成为把自己作为一个多维分布的主体来对待、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多重角色的社会主体并进行一种全面实践,也能创造的全能的有力工具。”如果不能对网上多重虚拟人格和网下现实人格做到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就会产生自我认同问题。

三、基于网络建构大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观

网络作为影响人们自我认同的外在环境之一,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表现。人们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着真实世界无法实现的角色实践,满足着自我的主观欲望和精神需求,但网络的虚拟性易使网络主体淡化对现实世界和虚拟环境的感知,人毕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现实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才是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和提升过程。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归根到底是一种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被利用以满足人们某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它本身是被动的,它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关键还是看工具的使用者,即人。所以说,发生在网络中的自我认同问题,解决的关键还是在网下。所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的高校就应该多渠道展开正确的自我认同观教育。具体说来:

1.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着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种认识。现实自我是特定存在模式所固有的关系的我,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理想自我是对自我行动及其结果评价的我,是作为标准的我。处于既定的社会环境中的“我”有多种可能性状况,“我”或依照或背离正式话语来确定着理想中的样子、理想中的我。这时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理想自我的设立是否是从现实自我现有的客观境遇和主观能力出发的,现实自我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达到理想自我。当达不到时,人们往往会诉诸于网络,网络虚拟自我多是网外自我被压抑部分的反映,或是想象自我的虚拟呈现。如果只是试图通过虚拟的形式寻求本真自我的体验,以此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把这种体验带入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排斥现实角色的话,就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我们必须反思现实自我是否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和限度,理想自我的设立是高于还是低于自身的能力限度,而只有这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当了,实然的我才能与应然的自我相统一,积极的自我认同才能实现,否则就会产生自我认同问题。

2.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交往主体失去社会规范的约束,忽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因此,阐明大学生网民自我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我认同、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同观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人对自身的认同不是随意的、孤立的自我反省过程,评判标准必然来源于社会对人在品格、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和意识到他自身的个体性,这也就意味着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除了有自主、自由的一面,还有受制约、被限定的一面,这突出表现为生活于一定社会境遇中的人要对他人负责,即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里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现实社会的责任,也包括网络中的责任。履行责任是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基本形式,不履行社会职责的人是谈不上自我实现的,因而也无法完成自我认同,这也是部分大学生处于意义匮乏的存在状态的症结所在。此外,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是实践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对自身的能力和个性的准确认识和评价。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其虚拟性为大学生按照自身的主观愿望模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角色实践提供了可能,但也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认同感归根到底是虚拟的、非现实的。它如果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无可厚非,甚至不无裨益,这里最关键的是网络主体能够认知并自由控制网上多重虚拟人格和网下现实人格的转换。当代大学生必须认识到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对他人、社会的贡献越大,他所得到的他人、社会的肯定越多,他自身的能力就发挥得越充分,个性也就越得到完善,相应的自我认同度也就越高。这是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数字化的虚拟环境中。网络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对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更表现在对自身状况的精神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络所带给我们的无限多的信息、无限多的交往方式、无限多的思维方式中做出选择,寻找到新的平衡。我们由衷地相信,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在尽情享受作为现实人格的补充的虚拟人格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同时,会本着“交往理性”的态度,把对方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有理性的同伴而非工具,展开真正的交流互动,获得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如此状况下的网络虚拟世界就会成为弥补现实世界缺憾的良好场所。当然,网络虚拟社会毕竟是现实世界的补充,我们也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以,我们更应该投入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去,积极寻求现实的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曾国屏,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3.

[2]Sherry Turkle.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Touchstone Books,1997:126.

[3][苏]科恩.自我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407.

[4]陆俊.重建巴比塔[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31.

上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思维对工科学生创新力的作... 下一篇:日语中省略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