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的探索

时间:2022-09-06 02:56:52

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的探索

摘 要: 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的日趋庞大,如何有效地管理志愿者队伍,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成为研究者思考的重点。鉴于此,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上海金融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际,运用项目管理理念,对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的志愿者管理、培训、激励、拓展工作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 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 项目 个人价值

社会价值

自1994年12月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青年志愿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救援抢险、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在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过程中,志愿者以其青春靓丽的形象、踏实勤勉的工作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成为青年人所追逐的一种人文风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日趋庞大,各院校志愿者组织发展良莠不齐的情况也受到了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志愿者队伍,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上海金融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1.当前高校志愿者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1.1志愿者管理行政化色彩浓重,管理体制错位。

由于我国志愿者工作起步较晚,为了加快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各高校采取志愿者组织隶属于校团委管理的办法,志愿者组织与团委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行政管理关系,即上下级的关系,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开展都要受到团委的批准,这在志愿者工作发展初期确实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却制约了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助人自助”是志愿者服务的精髓,志愿者渴望在自愿、自主、自由的环境下,为他人奉献爱心、提供帮助。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相比,志愿者的管理模式应更为弹性,强调协调和激励,以体现志愿者团队建设中的精神归属感。在具体工作中,志愿者和行政机构之间经常会出现“我要参加”和“要我参加”的矛盾冲突,长期以往势必导致志愿者工作积极性降低,继而懈怠工作,最终淡出志愿者队伍。

1.2志愿者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落后。

现行高校志愿者活动内容主要以短期类为主,较为普遍的是为一些大型活动如奥运会、亚运会、国际小丑节、国际物流会议等提供服务,以及慰问敬老院、福利院,如打扫卫生、聊天、表演节目等,其特点是工作要求起点较低,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作中可发挥的空间较小,抑制志愿者的工作激情;志愿者难以应用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项目吸引力减退;各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志愿工作相似度高,服务品种单一,项目竞争力不足。因此,各高校志愿者队伍中的人员流动大于其他团学组织,志愿者的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1.3志愿者管理培训缺乏专业性指导。

志愿者管理培训工作停留在表面,高年级学生培训低年级学生,内容主要以公务交接、文明礼仪为主,缺乏专业化的指导,导致志愿者工作形式单一、内容浮躁。以服务儿童医院为例:志愿者大多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和小朋友做游戏、聊天,忽略对儿童心理变化的认知,活动形式单调缺乏主题,虽然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但在长期却无法对患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推动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志愿工作只有通过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和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1.4志愿者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学生参加志愿者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期望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赞许和肯定,而现行高校志愿者工作中却片面强调志愿者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忽视了志愿者在精神上的诉求。举例而言,为了筹备某大型活动,志愿者倾巢而出提供服务,但是活动结束后的表彰大会中却难觅志愿者身影。如此“只讲付出、不谈回报”的工作环境,会大大挫伤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后续志愿活动的品质,同时也增加了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管理难度,不利于志愿者工作的长效发展。

2.推进以项目为中心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指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开始到结束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目标,其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

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就是要变传统的行政管理办法,为“以项目为基础、集约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模式,通过项目化管理推进志愿者工作的社会化进程,最大程度地实现志愿者的社会价值,为广大高校青年提供一个通往社会的实践平台,为高校教育工作带来新内容、新气象。

2.1积极转变管理思路,以项目管理带动志愿者事业的蓬勃发展。

志愿者是一些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自发组织在一起的服务人员。志愿服务的目标是获得个人内在的满足感,因此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控制志愿者,而应“投其所好”以优秀项目吸引志愿者加入这个团体,对每个志愿项目进行独立化运作,强化志愿者对项目的精神归属感,调动志愿者自我治理团队的积极性,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以国际交流学院志愿者服务队为例,其所负责的长期服务项目有上海儿童医学院、青年成就协会(JA)、正大艺术中心。每个志愿项目都有独立的领导团队,志愿工作的开展由志愿者和志愿基地工作人员共同协商决定,工作决定权的下放增强了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意识,调动了每位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推进了志愿项目的发展。

2.2拓展服务项目,树立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者项目的成长可以归纳为: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每个项目都有其生命力,志愿者一方面要做好延长志愿项目生命力的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新的符合大众需求的志愿项目。要想开拓更多的志愿项目,就应把眼光投向校外,取得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帮助,加快志愿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国际交流学院积极发挥志愿者的能动性,联络多家有志愿者需求,且具备管理经验的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联手打造优秀志愿者基地。我院现已和“牵手上海”“JA”“正大艺术中心志愿者工作办公室”合作开发多个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项目。

2.3依托专业机构,推进志愿项目服务培训工作。

建立规范、专业、科学化的志愿工作培训体系是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普遍具有学历高、热情高的特点,但由于和社会接触少,缺乏对服务对象的了解,缺乏服务技巧,常常欲速则不达。同时高校鉴于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困难,也无法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故而志愿者服务队应依托校外专业机构,为志愿者提供培训机会。例如与我院合作的JA协会,就十分重视大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在每一名干部上岗之前都需要接受校内面试、校外面试、校外培训三个环节的考核,进而保证受训人员的工作质量。

2.4建立完备的志愿者评价激励制度。

志愿者的工作动力源于人们对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肯定,这也是志愿者工作的特点――以志愿者的精神满足度作为价值衡量标准,因此完善志愿者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志愿者的工作潜能,壮大志愿者团队。志愿者评价激励制度要注重长期性、科学性和公平性,志愿者工作重在长效,做好平时每一次的考核认证工作,兼顾质量原则、效率原则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志愿者的工作状态。此外,我们应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志愿者,如口头表扬、志愿者认证、星级志愿者评选等,都能够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志愿者带去鼓励。国际交流学院在志愿者表彰工作中与志愿基地积极合作,制定了星级志愿者评价标准,凡是在同一个基地服务6次以上的志愿者都可以得到一张盖有志愿者基地和学院章的星级志愿者证书,并在期末的素质拓展中加分。

参考文献:

[1]任建东.志愿行动成功的五大要素分析――公民道德在渐进中提升[J].唐都学刊,2010,(01).

[2]鲁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3]陈琨.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价值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03).

[4]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时间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