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构建法”解材料题

时间:2022-09-06 02:22:34

活用“构建法”解材料题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检测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历史材料来源广泛多样,需解析的问题通常综合性较强,所以我们通常感到此类题目解答起来比较棘手。本文结合具体例子,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空间及概念的内涵外延等有效信息,用“构建法”解答问题。

一、利用重要时间点,合理地生成问题的答案

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解析 首先明确要回答两问,其中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是关键,因为后一问的答题内容由此决定。其中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应该集中反映生产力发展的程度。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一个工业国。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就明确了。它们阶段性特征可以以时间为界限,从生产形式、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分析。

答案 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点拨 解答主观题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先要明晰所要回答的问题,再提取材料中重要信息,最后根据要求形成答案。在历史材料中,可能其中涉及的时间点较多,这就要找出最重要的时间点,结合这个时间点对这一时段中出现的史实进行梳理。如本题中19世纪中期对英国意味着什么,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内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统治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时间性是历史学科的主要特征,对平时学习中接触到的一些重要的时间点,我们需要认真归纳整理。

二、依靠空间的解读,正确理解与回答问题

例2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① 1939年8月规定线

② 1939年10月分界线

③ 波兰二战后边界线

][布列斯特][德][国][华沙][苏][联][格但斯克(但泽)][①][②][③][③]

(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读图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对地理位置进行梳理并联系二战的基础知识作答,实质上是对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等知识点的考查。第(2)题,要着眼于“评述”,一要分析二战后边界变动的原因,二是要看到其局限性,如强权政治色彩。

答案 (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点拨 通过提供的地图,并结合图例,迅速找出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点。本题中的德国、波兰、苏联三国边界限的形成与一战、二战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它的变化集中体现了相关国家的实力与国家利益。在空间位置的解读中,把历史元素合理地构建,形成答案。另外一战、二战的具体知识目前虽属于选修内容,但它们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而且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我们学习时应特别留意。

三、根据历史概念,明确答案构成要点

例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解析 要紧扣问题中限定条件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要回答的核心语是“发展的特点”。在材料中可以找出官营作坊、城镇附近农户、私营机房等,但题目的答题提示为“概括指出”,照抄不行,需要整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包括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类型,概括出来,答案就形成了。

答案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点拨 在材料解析题设问中,对概括归纳的能力要求较高,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合理的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的信息,如本题中的明清手工业,要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概念,在明确其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书籍翻译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期翻译活动出现变化的原因。

(1)特点: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西学东渐趋势明显;中西学者间密切符合,中西文化交流互动;中国欧洲的翻译侧重点不同。

(2)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瓦解中国自然经济,促成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等的变化;西方思想的不断传入;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上一篇:原子共线、共面问题 下一篇:不同类型工业的集聚与分散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