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方位词活用作动词与用作状语

时间:2022-07-11 01:28:46

内容摘要:在古汉语中,方位词“活用作”动词是方位词临时性获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类活用”中的一种。而方位词用作状语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一个介词结构的功能,表示动词意义的方向位置等。

关键词:方位词 活用 动词 状语

方位词,即表示方向和位置的名词,又称方位名词。本文主要谈一谈古代汉语中方位词活用作动词与方位词用作状语的两种情况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句子。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齐军已经过去往西了。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大月氏再往西逃跑。

这组例句中的方位词“西”,在两个句子中都可以翻译为“往西”。但它们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是方位词“活用作”动词,也就是说方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临时改变了它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它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中的一种。后者是方位词“用作”状语,并非方位词“活用作”状语之意。因为方位词是词法上的分类,是根据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一般规律而划分出来的类,而状语是句法结构上的分类,是根据词或短语在句子中的功能意义划分出来的类。二者分类的角度和所处的语言层次完全不同,不存在词类活用和词性变换的问题。

那么如何判断方位词是活用作动词还是用作状语呢?

我们先来看方位词用作状语的情况。古代汉语中的方位词能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要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才能修饰动词作状语。可以说,方位词作状语在功能上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一般要在这个方位词状语的词汇意义前加以适当的介词,从而把它变成一个介词结构状语。这大体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指向、朝向),即表示动作行为之所向。可翻译成“向(朝、往)……”如:郑于是不敢南面。(《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秦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姚鼐《登泰山记》)这里的“南面”,是说向南事楚;“西流”、“东流”可分别译作“向东流”和“向西流”。

2.表示动作行为所及的范围或处所,即表示动作行为之所在。可翻译成“在……”。如: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内立”、“外连”是说在内政、外交方面如何。

3.表示动作行为之所自,通过方位名词说明动作行为自哪个方位发出,或从什么范围内发出。可翻译成“自(从)……”这与“南来北往”中的“南来”的说法和含义基本相同。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此句中的“中开”表明动作行为发自哪个方位,是从中间打开、从前后两方面夹击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方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一个句子的构成条件,必须具备主语和谓语,而谓语中是少不了形容词或动词的。但文言句中,却有时貌似无动词出现,其实是其它的词用如动词,即活用为动词了,大体有五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有时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做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如: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是“子房向前”,“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

2.方位词放在副词后而活用为动词。如: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遂追秦军,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史记・项羽本纪》)副词在句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方位名词前面用副词修饰,表示这个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遂东”,是说接着就向东进发;“俱西”,是说一同向西进军。

3.方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方位词活用作动词。如: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方位名词“前”,用在介词结构“于席”的前面,意思是“挪到席的前边去”,方位名词“前”活用作动词。

4.能愿动词后面的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三则》)方位名词“前”,用在能愿动词“不敢”后面,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上前”。

5.方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如: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在方位名词和前面的动词词组之间用连词“而”连接,表示这个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其活用的行为动作是承接前面的行为动作而发生的。“循山而南”,是说沿着山向南走;“过荥阳而西”,是说经过荥阳向西进军。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方位名词虽然前面没有连词连接,也没有副词修饰,但它活用的行为动作意义,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来。如: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史记・项羽本纪》)“项梁起东阿,西”,从这个句子的具体语境中可以知道“西”是活用作动词谓语,这句话是说项梁从东阿开始,向西进军。

(作者介绍:姚炎嫣,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从美国高校吉祥物的应用看中国高校形象塑造 下一篇:墨子经济公正思想的伦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