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版《哈姆雷特》与原版的比较

时间:2022-09-06 01:32:43

摘要:人人皆是哈姆雷特。一个是处于人文主义时代的新兴资产阶级,一个是处于时代巨变下的社会主义者,林兆华在经典中寻访到了自己的《哈姆雷特》。他的创作特色和创新主要从剧作结构、人物设置、创作主旨等都能体现出来,将林兆华改编的《哈姆雷特》和原版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林兆华改编的《哈姆雷特》独到之处。

关键词:林兆华;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改编

林兆华曾说到:“对戏剧,我没有责任感,我就是喜欢,我觉得好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强烈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当时身为北京人艺导演的林兆华将莎士比亚的著名话剧《哈姆雷特》在1990重新搬上了中国的舞台。当时中国处于巨变时期,各种思想汇集碰撞,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哈姆雷特,面对各种抉择。作为先锋的林兆华在时代的背景下对原版进行创新,并用自己的独特创作手法和艺术视角,阐述了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更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中国当时创作届盛行“拿来主义”时期,林兆华不搬传统,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新时代人们的观念变化,坚持不做一种风格,不做传统的奴隶。为中国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在话剧舞台上是不朽的经典。同样的创新与先锋需求,两个时代的人创作出了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

一、剧作结构改变,简化原版,突出故事主要情节。

林兆华将原版结构简化,更突出主要的故事情节。从剧本整个内容上概览,会发现林兆华删减了原版的部分情节,剧情看上去更加简单。莎士比亚版的《哈姆雷特》最多的是第四幕有六场戏,而林兆华的是第一幕,有四场戏。从整体上看,林兆华将原版大量改编,正如他曾说提到:“我任何时候作戏都有一个很明确的原则,那就是我只为我自己服务,表达我自己对于现实、对于世界、对人的感受,至于别的我根本就不考虑”。按照前辈们的路子,尊重原著,并不会大幅度删减或改变原著内容,林兆华为更清楚凸显自己的创作思路,将原著删减改编,这一大胆行为,在当时是极具先锋性的一大超越。

林兆华将原版大量内容的删减和弱化,使剧情矛盾激化加快。大量旁支情节的删减,同时减掉了哈姆雷特的延宕情节和内心独白,观众无法很直接看到王子在鬼魂催促下的痛苦与对自身软弱的痛恨。在原著中,莎士比亚用了大量篇幅来表现哈姆雷特的内心挣扎,而林兆华将其改变,表现他自己的主题:“哈姆雷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在大街上我们也许会每天交错走过,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我们,他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每天所要面临的。生存或者死亡是个哲学命题,也是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大事和小事。是或者不是,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我们今天面对的哈姆雷特,不是面对为了正义复仇的王子,也不是面对人文主义的英雄,我们面对的是我们自己。”主题的改变,剧情的侧重点也应当在改变,林兆华将一切矛盾都放在“人人皆是哈姆雷特”上,复仇因而便不是最重要的主题。

二、人物设置上的变化。

首先,最突出的便是林兆华在剧本中体现的互换角色饰演。林兆华版《哈姆雷特》最有特色也是最大胆的一点。林兆华习惯由人物来表现现实生活和时代特点,再通过结构和人物设置及彼此间的关系和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

通过剧本和话剧可以看到,林兆华让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的饰演动态化,不再有固定角色,更明显体现出上一刻的哈姆雷特在下一刻也会变成波洛涅斯或克劳狄斯,上一刻的掘墓者下一刻也可能成为波洛涅斯。善良和奸邪在互相转化,卑贱和高贵也在互换,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一个结局是共同的,正如原版中王后安慰哈姆雷特时所说的:“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活踏进永久的宁静”。

相似的,林兆华在剧本中强调了掘墓者的形象。改编后的版本第一幕第一场便是两个掘墓者的对话,只有掘墓者挖的坟能住到永远,帮助林兆华深化主题。

其次,林兆华在原版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了删减,根据当时话剧界的情况,其作用一部分可能是缺少演员,另一部分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减少观众的混乱感。例如在原版第一幕第一场中,出现了许多士兵的名字:勃那多、弗兰西斯科等,这些次要人物在整个故事情节中的作用不明显,林兆华将他们部分删掉,剩下一个马西勒斯作为次要人物的代表。也主要的故事情节中的人物的出场顺序发生了变化,让观众在第一幕中不会感觉混乱。伏提曼德作为克劳狄斯和福丁布拉斯的传话者,在哈姆雷特复仇情节中不重要,也被林兆华删去。考尼律斯、朝臣奥斯里克、侍臣教士、波洛涅斯的仆人雷奈尔多等人皆因情节改编设置而被删减掉。大量人物的删减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主要演员与角色上,也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三、话剧表演的特点。

看过90版话剧的都会感到舞台布景的简约。一把破椅子是国王和王后的宝座,王后穿着自己红色的衣服,其余所有演员的服装都呈现灰蒙蒙的感觉。一切道具都是日常中的物品,不难看出,林兆华极力塑造一个平民化普通化的丹麦皇族,亲民的设计让观众有一种人人都是剧中人的感觉,更容易引起共鸣。

在第二幕第一场中更有电话出现,不禁让人联想到现代工业无孔不入的性质,在便捷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如此“工业化”设计,公众会感受到话剧中融入的时代元素,新奇,独特,创新的思维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这也是林兆华的创新之处与先锋之处。

另外要提的是,在“戏中戏”中被删减掉了饰演国王的伶人角色,由新王克劳狄斯亲自杀死戏中戏中的国王,这样大胆的设置让观众新奇又易于理解。克劳狄斯受剧情感染复原了自己

四、主题思想的改变。

从早年的创作经历中,林兆华总结了许多经验,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思想。“有一个看法我是坚定的,社会主义剧院的上演剧目,不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不为现代观众精神上的需要服务,不为正义呐喊,不为人民讲话,不抨击阻碍我们前进的落后、黑暗、腐朽的东西,剧院就会远离时代精神,隔断与人民共呼吸的渠道,从而失去其生命力。舞台是艺术的圣地,也是社会的缩影。剧院不应该只是老古玩店,它是芳草异花盛开的乐园。”作为当时时代缩影的舞台,必须展现时代精神和特征。这也是林兆华改编原版《哈姆雷特》谨遵的教条。

无论是从对原版内容的删减还是在人物设置上,林兆华都为突出这一主题做着各种可能的努力。在林兆华的眼中,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复仇的王子,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正如前文中提到,“是或不是”的选择是每个人时下都会面对的问题。正是这种改编,加深了林兆华话剧的感染力,让观众不再是坐着看而是看着思考,带着思想欣赏这部话剧。林兆华用各种表演语言和剧作创新提醒着我们:“人人都是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哈姆雷特的问题,只有勇于直面和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才能成为生活和思想的战士,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兆华,《艺术风格要发展》[J],《中国戏剧》1992年08期.

[2]安莹,《林兆华访谈录》[J],《戏剧文学》2003年08期.

[3]田沁鑫整理 ,《林兆华自白》[E],2001.

[4]林兆华,《排演<谁是强者>的体会》[E],1982年.

[5]王育生、林克欢、林兆华,《小剧场三人谈》,《中国戏剧》1988年09期.

上一篇:汽车实验教学中的数字量采集及数据处理实验探... 下一篇:高校分类考核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及其对策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