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需求的高职机械类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时间:2022-09-06 01:21:04

面向企业需求的高职机械类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摘 要:以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加工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两个方面介绍了面向企业需求的高职机械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企业需求 机械类专业 教学内容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为主导思想来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由于一些原因,以“学术化”、“专门化”、“结构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本位”课程教学内容在高职教育中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改善以“知识本位”为指导思想的原有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教学内容是职业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以高职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机械加工技术》为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两个方面阐述面向企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过程。

一、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依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1]《机械加工技术》是一门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为课程主线,以工艺系统内容的选用为有机融合,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灵活性等特点的机械类相关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企业调研,结合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制订该课程的课程目标为:培养能够胜任以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与实施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职业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实用性

企业规模不同,岗位设置不同,对员工的具体要求也不同。企业对高职的毕业生一般定位为技术操作工,用来实现和操作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机械加工技术》课程主要围绕工业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通过企业调研论证,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机械加工过程的基础知识为主,并结合岗位特点注重实用性。如切削运动的基本概念、工艺系统的确定等基础知识的选择和机床夹具设计基础等实用知识的选择。

2.以学生认知能力为落脚点确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技能性

教育分工的不同决定了职业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落脚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技能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实现技能型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零对接或少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其中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满足企业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固步自封”与“拔苗助长”都学生与企业都是不利的。所以,学校对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不仅要满足企业需求,更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为了尽量缩短不同学生到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适应期,选择《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技能性,调查证明:高职学生对实践性、技能性的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性环节的学习。如课程选择了机床的相关知识并以机床操作等实践性强的知识为重点,选择了刀具的相关知识并以刀具的刃磨、选用与安装等技能性强的知识为重点。

3.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创新性

学生的发展与适应企业需求并不矛盾,学生的发展潜力甚至影响着所在企业的发展潜力。职业教育不同于培训中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素养,即学生的发展能力。《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突出先进性与创新性,其中先进性体现在学生对先进工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创新性体现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课程选择了数控加工工艺与特种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作为了解性知识进行介绍(机械专业学生在后期都开设有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选择了加工精度分析、复杂工序尺寸确定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创新意识的增强。

二、组织教学内容

机械加工技术知识复杂繁多、无论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还是其它理实结合的教学法都是在解决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以实现学校教学满足企业实践要求。《机械加工技术》课程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重点突出层次性和综合性。

1.以工艺规程的制定为主线使教学内容层次清晰

按照工艺规程制定的步骤组织教学内容按层次逐级排列。第一级层次由“工艺规程前期知识储备、工艺规程具体内容的确定、工艺文件的制作”三个模块组成。其中如第一级层次“工艺规程前期知识储备”模块又有“工艺文件的类别及技术要求、确定生产纲领、图纸的工艺性分析、”三个二级模块组成。对于其它重点知识也会继续分三级、四级等模块。对教学内容的逐层划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掌握和知识点的归类,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

2.以工艺系统内容的确定为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

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一般要求是:既要有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淀,也要有专业知识的掌握。[2]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哪一门课程就能完全提供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需要与前期和后续课程相综合。《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是以工艺系统内容的确定为有机融合确定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把机床、刀具、工件及夹具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的不同层次中,做到即对前期课程相关知识加以应用又对后续课程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如前期课程中零件材料及热处理的相关知识在工件毛坯的选择上得以应用;机床通用夹具的选用所牵涉到“六点定位原理”又会在后续课程夹具设计中得到应用。

三、关于教学内容构建的一点思考

知识在不断地发展、企业的需求也会不断地做出调整,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就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与时俱进必使课程体系做出调整,课程体系的调整带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如何使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柔性,既能适应前期、后续课程知识的变化又能在本课程知识框架内对知识点进行调整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及其组织的演变》[J]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 120-124.

[2] 王少华.《深层融合与零对接――企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1): 66-67.

作者简介:

付娟娟(1981-),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加工工艺、高等职业教育。

上一篇:唤醒学生的"音乐之耳" 下一篇: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