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人文呼唤审美

时间:2022-09-06 11:36:18

涵养人文呼唤审美

编号:H1(2013)9-01-02

当前,有不少的中学生厌学语文已成为事实。语文,本应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如今却变得枯燥乏味而令人昏昏欲睡。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才有所体会,但仍难以言传。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厌学。对此,我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改变这一状况,恰当地处理课文的艺术性,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一、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美文,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应该仅限于作者直接描绘出来的。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的为美的景物所感动。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文章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而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在激发主体意识中陶冶美的情感,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华西中学514400)

上一篇:多媒体运用于小提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班主任五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