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物流,机会来了!

时间:2022-09-06 11:29:58

海西物流,机会来了!

5月19日,福州金源大饭店。海峡论坛・2009年福州保税港高峰会议正在进行,来自新加坡、台湾、厦门等地的客商嘉宾云集。论坛上,台湾海运专家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其中―位演讲者制作的演讲幻灯片文稿的每一页上方,都标注着八个醒目的大字:海西物流,机会来了!

“天时、地利、人和”

5月19日下午的圆桌会议上,两岸专家、企业家,就“现代物流”以及“两岸物流供应链合作”作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研究认为,两岸物流市场需求的发展潜力巨大。“这一两年里,两岸关系的进步,比过去30年加起来还要大。”李非教授说。

两岸关系的进步,直接体现在海运往来上:

自20世纪80年代两岸经贸交流恢复以来,两岸贸易主要是以间接形式存在,海上运输不能直接往来于两岸港口,而必须通过香港地区或是日本石坦岛等第三地转口运输。

1997年4月19日,凰门轮船总公司的“盛达轮”集装箱船,装载大陆外贸出口货物从厦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直驶台湾高雄港;

同年4月25日,台湾立荣海运公司的“立顺轮”集装箱船也自高雄直航厦门。

1998年6月起,“试点直航”船舶可以将航线延伸至第三地。

2001年8月6日,“试点直航”的中转货物可实行海空联运,大陆货物运抵高雄港后,可通过桃园机场转出口至国际市场。经过两岸航运界的共同努力,双方船公司、联检、船代、装卸等部门配合默契,参与经营的船舶航行安全、顺利,并从初期亏损到保本,再至微利,逐步朝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至2008年底,两岸投入“试点直航”的十艘船舶共营运约2万多航次,承运中转集装箱500多万标准箱。

2008年年底,台湾长荣集团等大中型物流企业在上海建立大陆营运总部,正式扎根大陆物流市场,涉及海运、航空、物流等多项合作领域。

2008年11月,“两会”签署《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后,两岸海运直航迎来了―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政策的松动,两岸海运往来越来越频繁,直接的利好就是海运成本下降,物流公司获利空间增长。此外,开放两岸航空公司互设办事机构及营业性机构,两岸物流厂商将在各个港口积极布局,两岸运输模式发生变化,物流合作态势将转趋积极。

台湾花莲港港务局谢成钧局长认为,当前是海西物流发展的最好时机,国家4万亿扩大内需的强大经济刺激,“海西经济区”的信心提升,以及上台后的政策松动,无异于是“天时,地利,人和”。谢局长对未来的两岸自由贸易也表示了热切盼望:“我们希望,花莲港现在从印度、南非购买的大批石材,以后改自泉州购买。”

闽台港口有望对接

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主要分为海运、陆运、空运、快递。国际货代企业担负着我国对外贸易85%以上运输业务。海运依然是运输中的主要运输方式。我国的对外贸易货物85%以上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

“海运占据着经贸非常重要的地位。”台湾基隆港务局局长萧丁训博士说,“对福州保税港(筹)和台湾自由贸易港两区来说,我们不但做进出口,不但要做好集装箱,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还要做中转地,做枢纽中心――这是我们的目标。”

据了解,近两年来,基隆港与福州保税港(筹)多次互访,去年圆桌会议也开了两次,达成了多项共识,两港对接也得到了两岸官方的大力支持。如果对接成功,将会对海西物流带来巨大机会:

极大促进闽台经贸的繁荣。两区对接成功,最主要的收益就是来自大陆转运愎地的扩大,福州港区吸引更多内陆货流聚集,也为台湾港提供更多转运欧美的转口货源。同时,也给台湾航运及港口企业提供到大陆投资的机会。

加速推进榕台两地产业对接。台湾的物流、资金和技术优势,两区对接成功后,将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加速榕台产业合作与互补,推进两地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有利于促进福州保税港(筹)所在的江阴港与台湾基隆港成为两岸海运枢纽中心。福州江阴港东临台湾海峡,西接赣、湘、鄂等省,又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汇集中心,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从这样的地理位置来看,福州在两岸航运未来的发展上可以充当两岸航运的一个跳板。如果两区对接成功,就有利于把江阴港与台湾基隆港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攻策、功能优势结合起来,以实现腹地经济与港区产业联动、资源共享,提升两个港口的口岸增值能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促进江阴港和基隆港的共同繁荣,在与东南亚主要港口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共同成为两岸海运的枢纽中心。

可以开创对接新模式。两区对接成功后,有利于促进福州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区等特殊经济区域与台湾自由贸易港区的对接与合作,实现“台湾接单、福州加工”、“台湾开单、福州提货”等形式的合作,增加两岸货物流量。

萧博士对福州江阴港表示高度信心,他以讲故事的方式,总结了江阴港短短几年间的巨大变化:“三年前,我来过江阴港,那时候港口还在建设,有些破破烂烂的。今天我看到的江阴港,变化惊人,港口很大,泊着10万吨级的国际型轮船。”同时,萧博士也代表台湾基隆港表达了两港对接的决心:“我们会很快签定港区双方的协定,两港共同合作,携手发展,把我们港口打造成新时代的自由港!”

海西物流的发展方向

厦门大学台湾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研究认为,从目前两岸物流产业合作的态势来看,主要是以区域海运物流为主,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港口为两岸物流往来和企业供应链上的基础联络点。所以,海峡两岸物流产业合作的正常化,重点是海运物流的紧密合作,关键是两岸港口物流的合作发展。

两岸直航后,台湾本岛开放6个港口,加上金罗等5个“小三通”港口,大陆则开放48个海港及15个河港。对于两岸不同港口群之间的港口物流往来,功能上的相似会导致相互竞争,但直航之后更多的是机遇。“很重要的一点是,各港要考虑如何把点做大,而不是抢着占点。”台湾基隆港务局局长萧博士说。

李非教授也认为,两岸各港应发挥各自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价格优势,建立标杆产业,在推进港口硬件、软件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港口间物流合作,充分发挥两岸港口群之间的整合效益,条件成熟后,还可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上一篇:台湾保险业加紧筹谋“登陆” 下一篇:海西政策催红物流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