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乳名与叠词审美特质的契合

时间:2022-09-06 10:44:00

叠乳名与叠词审美特质的契合

乳名,亦叫奶名、小名或小字,是婴儿初生时父母为孩子所取的非正式名字。是一种标志性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及研究价值。我国从古至今都有为孩子起乳名的习俗。当今许多孩子的乳名使用叠词。笔者曾对80后、90后近200个孩子做过抽样统计,有40%以上的使用叠词乳名。叠词乳名高频是值得关注的一种审美文化现象。“叠词是一种富于审美表现力的语法形式”①,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审美形式,吻合了当代父母的审美诉求,体现了审美意识、文化内涵素养。乳名如此,许多审美价值很高的名著也喜用叠词。据夏传才教授统计,《诗经》198篇使用了叠词②。笔者初步统计《荷塘月色》25次运用了叠词,使用了近30个不同类型的叠词。郭沫若先生诗歌《颂北京》“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巍巍峨峨,正正堂堂。雄雄赳赳,磅磅。轰轰烈烈,辉辉煌煌”。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以“妮妮”、“晶晶”、“贝贝”、“欢欢”、“迎迎”叠词命名,大陆送给台湾的一对大熊猫以“团团”、“圆圆”叠名命名。叠词吻合了当代民众的审美诉求与意愿,叠名与叠词的审美特质有着某种内在的契合。

审美轨迹契合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交往的工具。其审美轨迹,使之朝着语言审美的最高境界――“美语”发展。上古语言交际以单音词为主,“先秦两周时代是汉语语汇由单音词为主向双音词为主开始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③。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突出的差异是词的负载形式不同。“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古代汉语则以单音词为主。”④汉语由单音词演进为双音词,双音词又演变出双音叠词、双声词、叠韵词,其演变反映了汉语美化历程,朝着“美语”殿堂前进的轨迹。乳名的演变轨迹和叠词有着某种契合,从单音名后羿之“羿”,到魏武帝曹操“阿满”双音名,从粗名、贱名“二孬”、“狗剩”,到诉求意愿强烈的“富贵”、“大安”,到时代色彩浓郁的“入社”、“”,再到当代“芊芊”、“琛琛”等叠词名,其演进轨迹同样向着“美名”的境界发展。叠词、叠名折射着词语、乳名相同的审美轨迹、印痕。

审美特质契合

人们偏爱用叠词为孩子取名,一方面具有时代因素,“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⑤;另一方面,叠词、叠名具有相似的内在特质,审美特质有着更多的契合。

节律、韵律强烈,富有音乐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声语言,由两个层面构成:语音层和符号层。语音层和语言相伴而生。语音是语言的外包装元素,接触感知任何一种语言首先是语音。语言审美是由层递的,语音处在第一顺序层。汉语音节演进,由单音节到双音节。虽然汉语音节元素中元音占优势,使汉语发音响亮,富有乐音,但节律美、韵律美是音节之间相互影响配合的结果。音节相互配合形成语流,语流呈现出语音审美的参差性、错落性、多样性,形成抑扬顿挫的审美听觉。叠词不是两个音节简单重复,也不是两个相同的音节简单罗列,两个相同语素或两个相同汉字重叠后,便形成语流,声、韵、调随之发生变化,两个音节成为相互依存的发音整体,音素、调值发生音变。音节1变读重音,音节2变读轻音,一重一轻,一长一短,形成错落,呈现节律、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节律美、韵律美是美的一种形式,在诸多审美元素中,是最易感受的。如《诗经・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镳镳。

翟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鲔发发。葭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

这首诗最后一节除结句没有叠词外,其余六句都使用了叠词,通读全诗,就会明显地感觉到,最后一节较前三节声调铿锵、音响和谐响亮,节律感、韵律感强烈,声音悠扬,声调优美动人。感知乳名,首先感知语音,而后内涵。从单音名到双音名,从双音名到叠词名,从前后缀名到叠名,从粗名、贱名到叠名。叠词名在节律、韵律、乐感方面的优势及声韵审美效果显而易见。如“蛋”,单称不雅,前缀“小蛋”(有贬称之嫌),“蛋儿”,亦可,“蛋蛋”动听,喜爱程度较儿化更为鲜明。这类叠词、叠名一般是单纯词,其内涵并未深化,“蛋蛋”并非许多“蛋”、珍贵“蛋”,并非两个语素义的张弛。审美关注点主要在语音变化上,增强语音审美的厚重感,收到唤咏朗朗上口、听赏耳爽心悦的审美听觉效果。“音节重叠是汉语音节审美表现力的一大特点,也是汉语语音的突出审美特点。”⑥

音义双关得天独厚的审美契合。审美的终极目的莫过于事物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语词、乳名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是达到“音义双关”。叠词分为单纯词叠词(也称叠音词),审美的关注焦点为语音层面,词的内涵并未提升,强化节律美、韵律美等听觉层面的审美效果。如“潺潺”、“皑皑”等。这样的审美样式是有缺憾的,忽略了内涵美。如元代散曲家乔吉的《天净沙》: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此曲通篇都运用了叠词,若和《古诗十九首》(之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比,后者用了六个叠词,读来铿锵悦耳,节奏明快,韵律强烈,全诗意境缠绵多情,极具震撼力。《天净沙》则内涵单薄,有游戏文字之嫌,声韵满溢,情境不足,缺乏真情实感。

另一类为合成词叠词。从语法角度考量,合成叠词具有附加意义。名词叠词含有“每每”义,量的递加,如“人人”;动词叠词含有“尝试”义,如“笑笑”;形容词叠词含有“色彩浓重,程度加深”的意思。叠词中,形容词叠词具有高频率,《诗经》171篇运用了形容词叠词。可以说形容词叠词是词语最高级审美形式,不仅具有节律美、韵律美,更为可贵的是它可以使内涵隽永、含蓄、色彩浓重,情感加深。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

此词开头七个叠词,甚博文人墨客称赞。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七个叠词使词在音节上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韵美,在情感上层层深入,步步加浓,描绘出一幅冷落凄惨的残秋景色,并烘托出一种凄清、孤独的氛围。叠词为全词悲剧美起到了增饰作用。

形容词叠名同样具有色彩浓重、情意绵长的审美效果,如“聪聪”是非常聪明,“皎皎”是特别皎洁,“莹莹”是非常光亮透明。这些名字不仅满足了听觉的审美感受,而且更融入了父母的聪明才智,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可以说是名字的高级形式。

亲切、喜爱的喜剧审美效果。笔者曾对幼儿教师教学用语及一些幼儿读物用词做过初步统计,叠词的使用率竟高达30%。叠词除了如上所述的审美特质外,它还给人亲切、喜爱的喜剧审美感受,如“毛毛”、“”等。当代青年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叫“东东”,将宠物狗叫“狗狗”,称喜爱之人“猪猪”、“巩巩”、“笨笨”一类富有喜剧的爱称。很多孩子起“丁丁”、“点点”、“蛋蛋”、“闹闹”之类的乳名。这类乳名及用语,不仅呼唤起来亲切动听,听起来亲切可爱,甚至还富有幽默感,而且又是传递父母对孩子爱的最直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的爱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审美的心理需求。

正因为叠词、叠名具有如此鲜明突出的审美特点,在审美的意愿、形式、方法、内涵等诸多方面有着诸多契合,把语言、名字向着审美的最高境界升华。人们拿来作为自己心肝宝贝的名字,也在情理之中了。

注释:

①⑥计永佑:《语言学趣谈》,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229页,第209页。

②③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④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91页。

⑤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新世纪出版社,北京:2007年版,第89页。

(作者单位:及文平,泊头职业学院中文系;赵春芳,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施 宇

上一篇:网络社区品牌传播的方式 下一篇:捍卫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与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