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调控“三有”之道

时间:2022-09-06 09:30:29

小学数学课堂调控“三有”之道

【摘要】在2011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动态课堂的有效调控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本文立足于课题研究和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一线,深刻的提出在调控数学课堂的“三有之道”(课堂内容疏密有致、课堂气氛张弛有制、偶发事件处理有智)。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调控 “三有”之道

一、课堂内容疏密有致

这里的“疏"和“密"是就教学内容的密度而言的。“疏”“密”之说,借用了艺术学科的观点。课堂教学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思维受阻,造成“消化不良”;课堂教学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驰,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恰当地调控课堂内容。一般的知识点,思维活动量小,讲授应稍快;重要的知识点、关键的问题,思维活动量大,讲授应当放慢些,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听懂弄通。课堂教学要设置好教学内容的密度,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防止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注意疏密相间。知识密度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以曲线式节奏推进教学,设置教学的若干“浪峰”“波谷”,做到节奏紧凑而不浮滑,速度舒缓而不浪费时间,快慢相宜,错落有致。

第二,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顿一下就开始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答非所问。这样的教学安排,就犯了过“密”的大忌。一般来说,教师应尽量不提那种学生脱口就能回答的问题,而应该精炼自己的提问,多提有价值的问题。提问后,至少让学生思考了三五秒的时间。

第三,适当留白。清代笪重光在《画签》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有时画面留下大片空白,反而起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作用。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亦应恰到好处地留下空白,这就类似于留“气孔”,让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价值,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回味的余地。

二、课堂气氛张弛有制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时间不长,40分钟内一般会出现分散注意力的情形。教学张弛有制,“波峰”和“波谷”错落开来,学生才会学得劲头十足而不感到疲惫。一般来说,课堂伊始,应该创造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将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课堂中来。上课铃声响了,学生身体进入课堂,心灵可能还未从课间休息时的嬉笑打闹中走进课堂,他们的兴奋中心并未转移到课堂上来。此时,我们可以采用“目光环视法”,用严肃的目光和注视学生,以“静”制“动”。也可以采用“无意注意法”,装作对学生窃窃私语充耳不闻,不动声色地出示一种新教具,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段和后段,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节张弛的度。课堂上,学生情感是外露的、可观察的,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如此,他们听课的表情、神态是思维、心理活动的直观表现。教师可以察其颜、观其色、听其言、观其行,从而判断课堂气氛的张弛,进而调整课堂气氛。比如,学生认真思考,时而发问,时而皱眉,这说明此时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我们可适当放松学生紧绷的神经。而当教师发现多数学生眼神游离、窃窃私语,则说明课堂气氛过于松弛。此时,老师如果硬要学生专心听课,可能事倍功半。此时,不妨让学生做做课中操,或者游戏,把学生从学习低潮中带出来。语调也是调控课堂气氛的法宝。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模仿童音或者动画片里的声音,或高或低、或轻或重、变化有致,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三、偶发事件处理有智

教师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是教师的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阻碍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些偶发事件,最理想的做法莫过于将偶发事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偶发事件变成优质的教学资源。如,一位教师在教“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有些学生表现出一些不耐烦的情绪。教师适时地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人好比是分母,他的才能好比是分子,如果把自己看得越高大,他就会显得越渺小;如果他把自己看得越渺小,他就会越显得高大。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道理?”几句话,简短而幽黙,使沉闷的课堂局面很快被打破而又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这样的处理又和课堂教学内容保持着必然的联系。这样的做法不可谓不机智。有效的课堂调控建立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之上。但当瞬息万变的课堂脱离了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就要调整自己的预设,机智“生成”。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是课堂调控的最高境界。不过,有些教师可能因为缺乏经验或者缺乏应变能力,无法机智地化解偶发事件。此时,“冷处理”,下一节课再讨论解决,也未尝不是一种机智。

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只有正确地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发挥教师的调控力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达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目标。

(作者单位:1 福建省建宁县黄坊中心小学 2 福建省建宁县溪源中心小学)

上一篇:你的拓展有效了吗 下一篇: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