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钻了免费消费的圈套

时间:2022-09-06 09:21:27

别钻了免费消费的圈套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种种免费手段欺骗消费者的“陷阱”有很多。作为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明辨是非,了解相关规定,还要牢记一句俗语,那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

案例1:免费维修——请君入瓮

刘霞去年在电子商城买了一台组装电脑,当时商家郑重承诺免费维修。一周后,机子就出现蓝屏、死机等故障,刘霞要退货,商家却请她送修。

这一修就前后修了近20次。刘霞半年中总共用了半个多月,其间一再要求退货,商家总是以免费维修为由,强调只修不退换,如果执意退换,则须支付1000余元的维修费。而今年保修期刚过,商家又出新招,以过了保修期为由,开始对这台屡经修理的电脑收取高额维修费。

消费警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只要在保修期内连续两次修理,还不能正常使用的,不管商家什么态度,消费者都有权要求退换。而商家的伎俩就是以免费维修为幌子,拖延保修期,规避退换义务。

案例2:免费照相——诱你上当

几个月前,周冉为儿子摆“百日宴”。席间,一位服务生拿着相机走进来,笑容可掬地问:“请问需不需要留个合影?免费照相,几分钟就出相片。”一听这话,大家来了情绪,纷纷和宝宝合影。几分钟后,服务生拿着一叠塑封的7寸照片走进房间,把相片给大家传看,还不失时机地问:“需要加印吗?如果加印,15元一张……”看到大伙兴致挺高,周冉不好意思扫兴,“一人一张,留个纪念。”结果结账时,加洗照片就花了500元。后来听说,在照相馆洗印一张数码照片不足2元钱,周冉大呼上当。

消费警示:

一些酒店、茶馆就是利用顾客好面子的弱点,在温情的免费服务中设下暴利陷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因此在免费面纱揭开之后,面对暴利陷阱,消费者要敢于拒绝,免得温柔一刀喊肉疼。

案例3:免费试用——实为推销

去年十一黄金周,某商场推出等离子电视免费试用活动,只要交少量押金,顾客就可以免费用一个月,不满意可以无条件退货。

思思家里正缺一台电视,交了押金后就将电视抱回家尝鲜。由于中间被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耽搁了,而商场也没及时催要,11月16日思思才想起已过了免费试用期。由于对款式不满意,她遂到商场退货。结果双方发生争执:思思要求退货,并表示愿承担十天的租赁费或折旧费,而商场坚持要思思将电视买下。

消费警示:

合同法规定,在试用期内,买受人可以购买商品,也可以拒绝购买。试用期满,买受人对是否购买商品未作表示的,视为购买。思思这种情况在法律上就被视为“已经购买”,商家不肯退货是有法律依据的。此外,还需注意对免费试用期商品的安全防护工作。根据合同法,如果商品在免费试用期间发生毁损、灭失,风险也要由买受人承担。

案例4:免费美容——温柔一刀

一家美容院在鞭炮声中开业,工作人员向看热闹的人群分发价值80元的免费美容券,汪晴也得了一张。周末,汪晴便光临了美容院。美容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时拿出各类“最新”、“最流行”、“进口”化妆品给汪晴看,问其用不用。汪晴想,反正是免费,便来者不拒。当她做完美容欲走时,工作人员却拦住她说,美容免费,但化妆品要收费,大约要300元。

消费警示:

打着免费美容、看病等幌子,都是玩免服务费而收器材(产品)费的把戏。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商家承诺“免费服务”,就不应再额外收钱;如果这种承诺有条件限制,商家就该在产品卖出前讲清条件,否则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理办法,此类免费陷阱是一种变相欺诈行为,汪晴完全可以据理力争或向有关部门投诉。

上一篇:不是每个继母,都虐待白雪公主 下一篇:让儿子整容就是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