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工资结构与企业的一般性培训投资

时间:2022-09-06 09:16:30

工人工资结构与企业的一般性培训投资

摘 要:企业一般性培训理论的研究表明,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工资挤压提供了进行一般性培训投资的利益动机。本文在工资挤压模型的基础上,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接近劳动力市场现实假定:一是资本市场不完全,工人无论是在个人消费还是在教育培训上都面临着严重的信用约束,二是工人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厌恶,三是一般性培训的量会影响工人流失率,从而讨论工人培训期间工资、培训后工资、企业一般性培训量以及工人风险厌恶程度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企业一般性培训;工资挤压;工资结构;工人风险厌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05-0081-07

一、引言与基本假设

Becker的研究为探讨企业培训问题奠定了基础,Becker严格区分了一般性人力资本和企业特殊人力资本,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能否适用于其他雇主,进而将企业培训分为一般性培训和企业特殊性培训,一般性培训成本由雇员个人承担,收益也属于其个人,而企业特殊性培训则由雇主和雇员共担成本共享收益。

Becker为企业培训问题提供了标准的分析基础,在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不仅对企业特殊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一般性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也是极为普遍的企业行为。Katz和Ziderman对企业的一般性培训投资进行过分析,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促使雇主对员工的一般性技能进行投资。Chiang,S.―H和Chiang,S.―C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企业和工人共同进行一般性培训投资的现象。B・Mak,Arvin在资本市场不完全、工人风险厌恶、一般性培训会影响工人流失的假设下,在工人效用最大化以及完全劳动力市场下培训剩余最大化条件下,细致地分析了一般性培训量对于工人培训前后工资、工人流失率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培训剩余的分割机制。Acemoglu和Pischke的研究则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在职业搜寻、信息不对称,效率工资、工会等因素的作用下存在摩擦,使得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结构发生扭曲或被挤压,从而使技术上的一般性人力资本变成为实质上的企业特殊性人力资本,企业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将增加其收益,因而具有进行一般性培训的积极性。Alison和Gylti的研究根据企业对一般性培训的投资程度,对企业的垄断力量进行分析,其结果反过来表明企业的垄断力量是影响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的重要因素。Loew-enstein和Spletzer在青年国内纵向调查(NLSY,NationalLonSitudinalSurveyofYouth)的数据基础上,对企业一般性培训的成本收益分割进行了经验研究。Balmaceda对企业和工人投资于一般性培训和特殊性培训的激励问题进行了分析,其研究表明即使一般性培训的收益完全由工人获得,企业依然有动力负担部分该项投资,企业进行延迟的一般性培训,能够激励工人接受企业特殊性培训。

从总体来看,以Becker的研究为起点,一般性培训理论对Becker的抽象假定进行了扩展,将信息不对称、风险、交易成本以及讨价还价(Bar-gaining)等因素引入分析当中,从而得出更为接近实际的结论。随着众多经济学家对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渐形成了以超越Becker初始模型,分析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的原因、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均衡状态,以及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激励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企业一般性培训理论的研究表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进行一般性培训投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工资挤压”。关于工资挤压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如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全,存在着压低工人工资的力量,使得培训后的工人工资率要低于其实际边际产品,从而使企业获得培训收益,当培训收益大于培训成本时,企业就有了进行一般性培训投资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工人在接受培训后不会“跳槽”,企业向工人支付的工资,不能低

本文将讨论一种工资挤压的具体情况,即企业在培训期给付工人工资,并有能力调整工人培训中和培训后的工资水平,通过企业内的“跨期支付”的工资安排,可以实现企业和工人效用的同时改进一工人在培训期间获得高于其实际边际产品的收入,企业则在培养技术工人的同时分享一般性培训剩余。

首先在三个方面做出接近劳动力市场现实假定:一是资本市场不完全,工人无论是在个人消费还是在教育培训上都面临着严重的信用约束,二是工人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厌恶,三是一般性培训的量会影响工人流失率,从而讨论工人培训期间工资、培训后工资、企业一般性培训量以及工人风险厌恶程度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这个模型,试图回答和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说明工人两时期工资水平与企业一般性培训之间的关系;(2)说明工人的风险厌恶是如何对工人两时期工资水平与企业一般性培训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的。

本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工人具有风险厌恶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相对于未来收入,工人更重视现在。在企业承担培训成本的情况下,工人在培训期间必然要接受低于其不接受培训的工资(机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培训期向工人提供某种形式的“贷款”,使工人的工资收入在培训期要高于其扣除培训成本后的实际边际产品,就能够实现工人与企业在整体效用上的改进。企业可以通过在后培训期向工人支付低于其当期边际产品的工资来回收这部分“贷款”。在不存在工人流失的情况下,这种形式无疑会实现双赢的结果,工人获得企业的“贷款”而增加了效用,企业也因为工人技能的增加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然而,工人和企业之间的这种借贷关系,并不具备资本市场中借贷关系的硬约束特征,工人在培训期结束后会面临各种诱惑力不同的外部机会。工人事前所获得“贷款”越高,其在原企业的后培训期工资就越低,工人离职的可能性和比率就越大,企业也会因“贷款”失败遭受损失,这样企业就会减少对工人的“贷款”。

本文的这个模型,试图回答和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说明工人两时期工资水平与企业一般性培训之间的关系;(2)说明工人的风险厌恶是如何对工人两时期工资水平与企业一般性培训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的。

模型的初始设定如下:在两时期的生产模式中,一组事先被确定为风险厌恶的工人与企业以长期(跨越两个时期)契约确立雇佣关系,企业具有风险中性特征。工人不接受培训时的生产率为z,w1为工人培训期工资,在培训期对于企业的生

产率为a・z,a表示工人在培训期参与生产活动所占的时间比例;工人在培训期会获得由企业承担成本的一般性培训T,T由生产率单位或者工资单位进行衡量,工人在后培训期的生产率是T的函数,本文为了讨论方便,直接将培训后工人的边际产品以T表示。工人不承担任何培训成本,w2为工人后培训期工资。在这个生产模式中,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产品产量与劳动力规模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并且不考虑贴现。假设资本市场不完全,在培训期工人除了签约企业外没有其他的借贷来源帮助其实现跨期消费或者为其支付培训成本。既然工人重视现在的消费效用,工人在后培训期有着较高的生产率,而且资本市场不完全,只有企业能够通过提供“贷款”的方式帮助工人实现。

在培训期结束后,工人离开原企业并不存在惩罚性措施,并且工人的离职决策只能由工人单方面做出。工人的外部工资与其外部边际产品相等,工人的外部边际产品部分决定于工人的一般性培训水平了,部分决定于随机变量θ。θ反映了工人对于外部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或者是工人对于外部企业的匹配水平。θ不能在培训期被原企业发现,而只能是工人在培训期后对θ产生主观的认识,这样就形成了工人和原签约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θ是(―∞,+∞)区间上的连续变量,其概率密度为q(θ),并且E(θ):0,Cov(T,θ)=0。假定θ*为某一个临界水平,当θ>θ*时,

训最优量的变化量,且同向变化。(2)企业给付工人的培训期工资与均衡一般性培训量和后培训期工资的变化方向相反,工人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后培训期工资的变化对均衡一般性培训量和工人培训期工资的影响程度就越大。(3)企业也可以调整一般性培训量,一般性培训量的增加会减少企业对工人的培训期工资,增加工人的后培训期工资,企业增加一般性培训量会使工人工资曲线的斜率更加陡峭。由于工人风险厌恶,企业调整一般性培训均衡量对培训期工资的影响会被削弱,而企业调整一般性培训均衡量对后培训期工资的影响会被加强。

2.非竞争性企业工资与一般性培训模型。在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的均衡量与最优量相等,培训期工资与一般性培训成反向变化关系,工人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培训期工资变化所引起的一般性培训均衡量与后培训期工资的变化就越大。

在理论上,本文的模型也是对工人工资斜率相关理论问题的深入分析。这里的工资斜率表示的是工人生命周期中的不同时段之间的工资变动特征。本文的模型分析了工人风险厌恶、企业对工人工资的跨期支付以及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解释和说明了工人的工资曲线斜率受到工人风险厌恶程度和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这两方面影响的机制。

从实践来看,本文的模型及分析结论也揭示了企业进行一般性培训的微观机制和利益动机。工人接受一般性培训后,其对于外部工作机会的适应性预期往往使一部分接受培训后的工人不会选择离职,这样企业和工人之间就会存在一个长期的契约关系。企业通过在培训期给予工人高工资吸引工人,而在培训后给予工人低于边际产品的工资以占有部分培训剩余。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设置离职违约金以补偿工人离职造成的企业沉没培训成本,可以保障其获得培训剩余。如果政府倾向鼓励企业的一般性培训投资,可以对企业的培训行为给予补贴或者税收减免。

本文所进行的分析,其前提假设非常接近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即工人信用约束、风险厌恶以及技能增加会影响其流动。一方面为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解释,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制定政策以刺激企业增加一般性培训投资提供理论支持。

上一篇:我国地区间财政努力度差异研究 下一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Bertrand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