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人“创业”之路

时间:2022-09-06 09:00:42

发明人“创业”之路

长久以来,在多数人的眼中,“不食人间烟火”似乎成了科研人员的固有标签。在本刊记者与发明人罗海勇近距离接触过程中,这一传统印象被彻底颠覆。 “科研痴人”散发新活力 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计算所”)举办的第一届专利拍卖会走到即将举办的第二届专利拍卖会,发明人罗海勇感触颇深,在中科院计算所第一届专利拍卖会中,他发明的一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大棚用温湿度采集通信系统专利以24万元的价格成功交易。如今,距离上届拍卖会,已经过去两年了,谈及当时的情景,罗海勇的言语间仍然透露着兴奋,“通过拍卖的形式,并且成功交易,这也是对我们科研人员工作的一种肯定,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是一种促进作用。” “专利拍卖”这一概念在我国还不成熟,但实践探索的脚步却不能停歇。本着这一信念,中科院计算所委托北京海淀中科计算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技术交易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拍卖机构于2010年12月首次以拍卖形式对专利成果转化作出尝试。这对发明人而言,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证明的机会! 专利拍卖不同于其他物品的拍卖,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智力产物,想要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拍卖会现场去进行了解,那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在筹备拍卖会的前期,发明人与竞买者之间的沟通成为促使发明专利能够顺利成交的重要因素。据罗海勇介绍,在计算所第一届专利拍卖会上成交的专利,竞买方就已经与他进行过多番了解与沟通,这也打破了以往科研人员“不食人间烟火”的习惯,踏出了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市场经济的第一步。“不同于过去的研发人员仅仅是将研发成果书写成文字材料就结束,科技成果的转化更能让我们的工作得到肯定,并促使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罗海勇说道。 “双效”结合创新机制 中科院计算所作为国家科研机构,同样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肩负起责任。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被运用,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具有更广泛的价值。为此,中科院计算所鼓励发明人摆脱枯燥的文案工作,投身到自我发明转化的过程中来。科研的价值不仅仅是撰写成文字材料,而是要达到科研成果服务企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科研成果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与此同时,中科院计算所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推动发明专利的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为提高科研人员树立成果转化意识,促进专利成果转化率方面,计算所将权利归属单位的职务发明出售获得的资金,按一定比例奖励给发明人,而罗海勇也成为了中科院计算所第一届专利拍卖活动的受益者。罗海勇表示,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整个科研工作环境和同事之间的工作氛围过于平静,然而,计算所提出鼓励发明人“创业”后,为发明人打造了一个更广泛的发展空间。通过专利拍卖,将自己的发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种成就感是超越以往完成的文字材料的。奖励机制的设立,一是对发明人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再者,在同事之间也无形中凝聚了一种竞争机制,激发了大家“创新”、“创业”的热情。据了解,在罗海勇发明的专利被企业购买后,通过对企业的后续支持,又与企业达成了另外一项与远程监控相关专利的合作,达到了将科研与产业结合,可谓强强联手。 为转化路途扫清“障碍” 在专利成果转化中,如何保护发明人和购买企业的权益,这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在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罗海勇从自身转变中总结道:“专利成果转化促进了科研人员从以往仅专注于攻克研究课题,到逐步建立保护自己科研成果的意识,并联合专业知识产权机构做好专利成果保护策略,为专利成果转化、企业购买运用等方面扫清了障碍。” 同时,如何将无形的智慧成果,以一种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企业或需求方理解,这也是科研人员目前努力的方向。2011年,中科院计算所在机构内部举办第三届技术创新大赛,不同于往届的大赛,经过2010年专利拍卖活动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即将举办的第二届专利拍卖活动做铺垫,组织方对参赛人员提出了以专利为主,并以可演示为要求进行征集。而第三届技术创新大赛获奖的作品也将成为计算所第二届拍卖会标的的重点选择对象。据了解,罗海勇也准备了三项发明专利可供拍卖,目前已有国内多家企业与他进行过前期的了解沟通。 一场专利拍卖会,使发明人真正参与其中。在即将起航的中科院计算所第二届专利拍卖会中,发明人的“收获”会有多少,相信与他们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密不可分!

上一篇:让法官的智慧在法学殿堂里留下历史的轨迹 下一篇:探寻知识产权的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