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洁白忧伤的云

时间:2022-09-06 08:50:41

电影自诞生以来,如实再现着人类生存活动与文明进程,是人类通过影像方式确认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方式。她折射或反映着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一部电影史,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和心灵成长史。可以这样说,优秀的德国电影,其精神实质,都带着对历史和战争的审视。那一段过往晦暗的时光,被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按照自我的视角和理解,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诠释。

我在寻找自己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

――法斯宾德

电影自诞生以来,如实再现着人类生存活动与文明进程,是人类通过影像方式确认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方式。她折射或反映着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一部电影史,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和心灵成长史。可以这样说,优秀的德国电影,其精神实质,都带着对历史和战争的审视。那一段过往晦暗的时光,被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按照自我的视角和理解,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诠释。随着德国社会对历史认识的深化,德国艺术家们,以一种诚挚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电影对战争和历史进行诚恳的反思。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直面现实的批判和否定之余,更多了对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的施隆多夫,是一个在当时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拍摄了大量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其著名作品《铁皮鼓》,通过讲述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的故事,构建了社会重压下的个人反抗史,对人物变态扭曲的心理有着形象地刻画和描写,对德国不堪回首的过往及冷酷丑恶的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与批判。被誉为“德国新电影狂人”和“多产的天才多面手”的法斯宾德,则真诚地把德意志沉重的罪恶感和民众痛苦的不幸搬上银幕,撕去一切虚伪粉饰的外衣,直言批判德国社会非常态的丑陋与阴暗。他在1978年完成了反法西斯题材的《玛丽亚・布朗恩的婚姻》,1980年创作了另一部以第三帝国为主题的影片《莉莉・马莲》。他曾经说过,如果生命允许,我希望拍摄12部反映德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影片;我在寻找自己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法斯宾德用自己的思考和才华,完成了德国电影史上最宏大完整、叙事层面最富于变化的影像工程,赢得了自己在世界电影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

到了近期的德国电影,更加显著的将对战争的反思,上升到了关注人性,着重情感的人文高度。以更加客观深入的笔触,表现出德国在对待历史心态上的日趋成熟,在对那段历史的艺术表现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把握。德国电影人能够透过艺术形式来检讨自己的过去,拍出德国人痛苦的自省;用生动感人的镜头,着力表现德国人眼中的战争,普通人的正义和勇气,以及对黑暗进行的反击。例如这一部在2006年度震撼登场,感动了世界的德国电影――《窃听风暴》。

两德统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直到几年前才出现《再见,列宁》这样涉及前东德政治的作品,而且是属于怀旧色彩较为浓重的喜剧影片。《窃听风暴》披露了东德末期的社会实态及诸多现实问题,让德国人第一次集体面对柏林墙被,两德统一前的历史。本片杰出的青年导演多纳马克,体现了新德国电影艺术家强烈的自省意识以及责任感,继承了德国戏剧结构严谨、节奏从容的传统风格;其影像叙述有着明显稳定的美学派别,较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和强烈的主题意识,将人物、情节和主题有条不紊地推进展开。他的作品有着高度的风格化,主体表现严肃而庄重,镜头语言简洁而细腻,以复杂的角色,引领观众深入到复杂的命题中;以人文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冷峻的镜语体系中,更多地关注了人性与感情,对人类的情感和生存状态,充满了理性的感怀。在感动观众的同时引发观众思考,在那一瞬的情感碰撞里,营造出了由观众主观情感创造的心理氛围,带着让人思索的自我救赎。在德国,《窃听风暴》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电影的范畴,历史学家和政治学者也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和评价。该片横扫当年的德国电影奖七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我想去赞美那些,活在污秽的地狱里,仍旧能创造美的人,我想去亲抚他们的头。

――列宁

这是一部令人莫名压抑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的东德,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国家安全局的监听特工几乎无孔不入,本片的监听特工便是这其中的一员。他极其冷静和专业,工作起来严谨冷酷,个人生活几乎空白,冷峻严肃的一张脸孔,仿佛永远是面无表情。这样一个封闭内心的人,每天生活在寂寞和别人的生活之中,从来没有自我,也没有什么需要他动用感情。但他在窃听作家夫妇的过程里,渐渐地起了变化。当闻讯被压制的老师含恨自杀,作家难抑悲痛,又必须拼命掩饰,只能将痛苦和悲伤倾注于弹奏钢琴奏鸣曲;特工戴着窃听耳机,在一大堆冷冰冰的监听机器面前,热泪盈眶。

特工和作家,这一对窃听者和被窃听者,他们都不是天生打算成为英雄的人,仅仅想不受干扰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作家来说,他只想过一种安静的写作生活。他认为“人是听从于自己的良心的”,可是“本来是不能接受的事情,如今却变成司空见惯的”。而特工,对自身的思索和自我的疑虑与日俱增。他意识到了这个时代的荒谬和缺失,在最困难疑惑的时候他会常常反问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他和他同样发现,在那样一个时代和社会,一切积极的光明的,都已经成为不可能。

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

于是作家更加勇敢坚定地进行自己的事业,特工则藏起了原本要上交的报告,并竭力为作家暗中掩护,甚至转移证据。

在内心最深处,特工开始为自己打开一个人性的释放空间,一种他不曾有过的情感出现了。他爱慕同情作家的妻子。他许久许久地在远处注视着她,他不顾危险地鼓励她指引她,当她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他急切地说,你不要死,打字机我已经藏起来了。――这是他唯一一次将感情完全不加克制和掩饰的流露。这一抹感彩使得全片更加动人,使特工的心灵轨迹更加清晰可信,他的所作所为更加有理可循,整个人物更加真实立体,有了强大的说服力。

特工成功地保护了作家,自己却被降职,永无出头之日。他的眼神和表情自始至终变化甚少,用细微之处精准地表现出内心的汹涌波涛。柏林墙的倒下,更是彻底否定了特工之前的大半生,否定了曾经的信仰、荣誉、岁月……而他,只是怔怔地离开冰冷的座位,平静地,走出去。

如此平静。虽然悲伤,虽然哀恸,却从容。当整个国家已经改观之时,作家依然是那个崇尚自由的上流人士,特工却成为一个落魄的、一无所有的老人,默默地拖着小车送信,一天一天,直至死去。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望着影片结尾特工那个孤独苍老的身影潸然泪下。他为了帮助与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就这样毁了自己的一生,而且没有回报。这是沉默的良知,忠其一生;这是人性中璀璨的光华,在这耀眼的光华下,余下的一切黑暗,一如灰烬。特工颤抖的手握着作家写给自己的那本书,说,这书送给我自己。这本书,犹如寒夜里的火烛,历经了无尽的蹉跎,依然闪烁,温暖却心酸。

终于,不再孤独。

更喜欢本片的另一个译名――《他人的生活》。

他人的生活,却看到我流泪的双眼。

法斯宾德说,苦难也可以是美丽的。也只有这样的美丽需要深刻才能理解。这美丽犹如布莱希特诗集中的那一首――

初秋九月的每一天都是蓝色的

年轻、挺拔的树向上伸展着

就像爱情一样茂盛生长

我们头顶着美丽干净的天空

一朵云慢慢移动着

它是那样洁白无瑕

而只要你从心底里相信

它就会一直在你身边

正如本片的灵魂,有着苦难、深刻,与美丽。并且,他们把美丽留到了最后。

来自于苦难的美丽,灵魂的救赎――那一朵洁白无瑕的浮云,那一道心灵永恒的光芒。

上一篇:对联披锦绣 笔墨抒情怀 下一篇:民间玩具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