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立足课堂

时间:2022-09-06 07:57:09

以生为本 立足课堂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使学生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如是地写下了他理想中的教育。

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今天,拥有“一切以生为本,立足课堂,追求低负高效”的“教少学多,以学论教”的生本教育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识、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事业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也同样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体现得尤为清晰,这就需要教师“立足课堂”,创设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快乐课堂”。

正如第斯多惠所说:“科学知识不应该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对于这句话我也颇有感触。以下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以生为本,立足课堂”观点的一些想法。

一、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师单方面进行教学的理念。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学生求知的协助者,而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如,在教学中,教师让班中成绩较差的学生Peter朗读课文,该学生把“Have you got any money?”误读为“Have you got any mummy?”话音刚落,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该生十分尴尬。教师解围说:“Peter可能太爱他mummy了。”并将错就错,让学生仔细看、认真读来区分“money”和“mummy”。最后,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发现“money”“mummy”两词读音、字形都相近,容易混淆。Peter的这一读,帮大家区分了学习中的难点。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无需习惯中堂而皇之的正儿八经。学生“先知先觉”的“插嘴”,抑或是“错误”,会打乱教学中的预设,却也可能是教学新知富有新意的切入点。一方面,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使他们通过实践在问题中寻求答案。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掘创新潜能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语境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如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快乐,乐于创新,发掘潜能,使他们随时都有一种能“跳一跳,摘到葡萄”的成就感。因为“快乐的成就感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3A Unit8 Let’s go to the park时,对词组the Great Wall的导入,我就充分联系了前面新授的句型“Let’s go to.../But how?/By... ” 以及单词plane,并创设邀请学生乘飞机去北京游玩的情境,利用影音手段,让学生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闭眼,教师发令“Let’s go to Beijing by plane.”,使学生听着飞机声感受乘飞机的经历,睁眼之时PPT以切换到新知“the Great Wall”。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较真切的情境中更简单、自然地习得了语言。

三、组织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人人参与、形式互动、竞争合作的教学形式时常能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让人享受,给人启迪。

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它能激发学生间的相互竞争与集体意识,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观点。

如,在4A Unit4 I like...PartG教学小韵诗Fly,fly my kite的过程中,我以游戏作为依托,进行小组合作竞赛,比一比黑板上哪组的风筝飞得最高,获胜小组随着飞高的风筝,饶有兴趣地学说起Fly,fly my kite。经过多次循环,学生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反复学说小诗中的句子,自然就学会了小诗,并且在小组间放飞风筝的意境中,理解了小诗的意义。整个过程,教师教得简单,而学生却腾出了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听说活动。

“教学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学需要“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活动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更需要“立足课堂”,用活跃的课堂气氛,趣味盎然的教学过程,积极创新的教育理念,去尽情彰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心小学)

上一篇:新课改学习中的点滴感受 下一篇:感情不专拜金女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