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序变有序

时间:2022-09-06 07:48:01

【关键词】有序 无序 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96-01

早晨体育游戏时间,我带着一群孩子在操场上玩球,孩子们自由地玩着,有的在拍球,有的在相互投掷,有的在滚球……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时候,图图看到了活动场地旁边有一个投篮的架子,来了精神,拿着球开始投篮,旁边的几个小朋友一看,也跟着去投篮。不一会功夫,跟着投篮的孩子越来越多。

这时候,我想让他们排队轮流投,但转念一想,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设立的一些活动规则,主观性、强制性成分太大,幼儿执行起来往往收效甚微。虽然“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对于孩子来说,问题不在于制定了什么规则,而在于这些规则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让孩子理解这些规则。想到这里,我决定先观察,再寻找恰当的时机。

孩子们自由地玩着,不一会就出现了问题,告状的声音不断:“老师,豆豆的球砸到我的头了。”“老师,轩轩的球砸到我的背了。”“老师,圆圆踩到我的手了。”我的身边一下子围上来七八个人,大家七嘴八舌地向我投诉着。看来小朋友们已经对没有规则地投球造成的后果有了深刻的体会!于是我对他们说:“你们想想,为什么老有小朋友被球碰到呢?”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还没有拣好球,豆豆就开始投了。”“我刚去拣球,轩轩就踩到我的手了。”“我刚弯下腰去拣球,后面投的球就砸到我头上了。”我启发他们:“看来你们挤到一起是不好,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们既能开心地投篮,又不让球砸到小朋友的身上呢?”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能力强的强强说:“我们排队。”图图说:“要一个接一个投。”天天说:“投完了的人要到旁边去,不能停在那里,要不会给球砸了的”……孩子们讲出了好多“办法”。我鼓励他们:“那你们去试试。”

这样一来,孩子们开始自觉一个接一个排队投球了,投完的孩子就抱着自己的球排到后面去,如果有人插队,别的孩子还会对他说:“你要排队。”我发现,在后来的活动时间里,孩子们都能自觉地排着队投球,无序的活动变得有序起来。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规则对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也感悟到,规则不一定都要我们来制定,有时候成人制定好的规则,孩子会觉得有约束,反而不自觉遵守。因为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易于自律。在这次玩投篮的游戏中,由于游戏的发展,投篮时出现了问题,促使每个孩子从独立走向合作,他们必须思考下一步在玩时合作的方式,从而使他们对自我行为进行不断地修正和强化。在与同伴交往合作中,他们改变了一开始的散漫和无章,在自己设计的投篮规则中领悟到了规则带来的安全感和成功感。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妨适当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实践,去领悟,让孩子知道在没有规则下活动的混乱和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自身的反思,学会自律。特别是到了中大班,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慢慢成熟,幼儿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而且有了自已的主观想法。这时教师不能把一切要求强加到幼儿身上,而是应该让幼儿自已考虑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如班里的一些规则制度可以让幼儿自己尝试拟定,在游戏区活动时,让大家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活动区常规应该有哪些,在玩的过程中谁违反了规则要求,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等。在讨论中,幼儿往往能制定一些规则,如说话要轻,不能乱闯到别人的活动区,进入时须别人同意,不能抢玩具等。这些规则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已总结出来的,既减少了教师的包办代替,无形中也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从而自觉地遵守和执行游戏规则。

规则本身的建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与孩子之间所形成的规则本身中的民主成分及执行规则过程中的信任程度。以协商的态度与孩子们一起确定规则的过程,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规则本身,成为幼儿实施有效良好品质教育的途径。让我们从尊重孩子出发,时时做有心人,点点滴滴,持之以恒,随机渗透,日积月累,为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不断努力。

(责编 黄珍平)

上一篇:生殖中心护理带教实践 下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实验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