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楷书风格流变述评

时间:2022-09-06 05:34:26

颜真卿楷书风格流变述评

摘要:颜真卿的楷书风格流变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阶段应该是探索阶段,风格以妍媚为主。第二个时期从《东方朔画赞碑》开始,这一时期风格趋于清雄,“颜体”已渐成熟。第三是高峰期,风格浑厚朴拙、笔力强健、气势饱满,颜真卿主要传世作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奠定了他与王羲之比肩的地位。

关键词:颜真卿 楷书 流变

在中国书法史上,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最深广,使后世书家受其教益最大者,莫过于王羲之与颜真卿。颜真卿一生给后人留下的作品之多,在唐代首屈一指。特别是楷书作品,多为鸿篇巨制,蔚为大观,《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一、二》共收录常见颜真卿传世楷书作品即代表作品 22种。考查这些作品的流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应该是探索阶段。如开元廿九年(741)的《王琳墓志》,天宝元年(742)的《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746)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天宝七年(748)的《郭虚己墓志》,天宝十一年(752年)的《郭揆碑》、《扶风夫子庙堂残碑》、《多宝塔碑》等。这一时期是颜真卿的学习融合期,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从魏碑气息较浓的《王琳墓志》到结构严密、笔划清劲的《郭虚己墓志》,再到“浑劲吐风神,以姿媚含变化”的《多宝塔碑》,可以看出颜真卿多方取法、多方探索的学书过程。

第二个时期应该从两年之后的《东方朔画赞碑》开始。天宝十三年(754),颜真卿45岁,正值盛年,写下了《东方朔画赞碑》,该碑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背面为颜真卿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该碑虽然还不是颜体楷书的典型代表作品,但在颜真卿楷书发展过程中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碑点画刚峻丰厚,如浇如铸,沉雄深稳,点画起收、转折多出于峭劲的方笔。从用笔看,此碑在线条的形质与意蕴上已经突破羲、褚风范而以壮美厚重为其审美特质,奠定了“颜体”的基础。从结体看,端庄雄伟的体势,充溢着恢宏的力量。“颜体”独特的结体,在此已初具规模:其一是字内大胆留白,笔势不向旁溢,亦即宏中而敛外,气象开阔,劲力内充;其二是字势满格,并由此造成“字间栉比”,章法茂密;其三是动有姿态,这姿态也独具“颜体”特征:不少字已开始变化左右结构单位所占空间的常规比例,以正面形象示人。由于上述种种变化,此碑已略见“拙美”的意味。但总体结字仍基本取左右相背之势,未用“颜体”成熟期最具特征的左右相向内抱之势。徐利明先生对《东方朔画赞》书风发生的变化,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作了详细的解释:

选取大王之宏规,近融北海之雄浑。……颜氏早年学书于褚,故用笔清雅秀润,而雄浑朴厚,则为兼采大王小楷《东方朔画赞》和早于他而书名噪盛唐的李北海后期书法所产生的新气象。

因此说,自《东方朔画赞》始,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开始进入成熟期。《东方朔画赞》之后,颜真卿的书法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其间作品有乾元元年(758)的《谒金天王神祠题记》、《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宝应元年(762)的《鲜于氏离堆记刻石》、《颜允南碑》,广德元年(763)的《韦缜碑》,广德二年(764)的《郭家庙碑》,永泰元年(765)的《颜秘监碑铭》等。这十年间“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

颜真卿自肃宗立朝始,不能尽信于君,尤其永泰二年(766)因忤权相出贬外郡,于功名心灰意懒,在抚州、湖州任上,政简务闲,尤好佛理,悠然而具王谢之风,于诗文之外,多寄情翰墨,以书自娱。综观鲁公存世书迹,十有八九出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颜真卿的创作高峰期。朱长文《续书断》称颜真卿大历年间书法千变万化,各具风韵,“观《中兴颂》则宏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 此时期的作品有大历四年(769)的《颜乔卿碑》,大历五年(770)的“逍遥楼”三字、《殷践猷碑》、《张景倩碑》、《元子蜇遗爱碑》,大历六年(771)的《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麻姑山仙坛记》、《小字麻姑山仙坛记》、《大唐中兴碑》、《颜含大宗碑》,大历七年(772)的《宋广平碑》、《元结碑》、《八关斋会报德记》、《重建颜含碑》、《臧怀恪碑》,大历九年(774)的《干禄字书》、《颜杲卿碑》、《妙喜寺碑》、《竹山堂连句》,大历十二年(777)的《李玄靖碑》,大历十四年(779)《颜勤礼碑》、《张敬因残碑》、《马碑》,建中元年(780)的《颜家庙碑》、《颜氏告身》等,特别是《麻姑山仙坛记》、《大唐中兴碑》、《宋广平碑》、《八关斋会报德记》、《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可称其代表之作。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时年63岁。此作打破横细竖粗、四平八稳的规范,碑中不少字一反常态,横粗而竖细。“麻”字“林”的捺笔几乎无波脚,显得含而不露,近乎篆法。这时,“颜体”正趋于成熟,笔法、结构随机应变,有许多字的结构和用笔近乎“丑怪”,这是颜真卿有意追求朴拙之美。康有为:

《麻姑坛》握拳透爪,乃是鲁公得意之笔,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

《大唐中兴颂》为摩崖刻石,黄庭坚《山谷集》称:

鲁公书《中兴颂后诗》本从《瘗鹤铭》出而加以翩翩风致,几欲跨唐人而上之。

是碑点画圆浑厚实,注重书写时力量的充沛畅达,粗壮而不臃肿;字形以宽阔取势,四周向外拓张;外密内疏,中宫舒展,布白于字中。比起他中年时期的碑刻,此碑的字形和气势显得更为舒展和开张,似拙反奇,平中求险。历来评价较高,清杨宾《大瓢偶笔》:

古劲深稳,颜平原第一法书也。

《宋广平碑》又称《广平文贞公宋公碑》,全称《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此碑从刻到立,经历四十年,颜真卿为其三次撰书,正文为64岁所书。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说:

颜楷以《宋广平碑》为最善,而其碑侧小楷书古朴淡远,尤颜楷所罕见。

《八关斋会报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为颜真卿64岁时所书,董其昌云:

《八关斋记》有篆隶气,无贞观、显庆诸家轻绮之习。

此记书法雄伟刚劲,体方笔圆,行笔兼有篆隶笔意,巧运藏锋和中锋,相向环抱,力包字中,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

《八关斋》骨肉匀停,绝不矜才使气,昔人以为似《鹤铭》,诚为近之。

《李玄靖碑》全称《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简称《颜书茅山玄靖先生碑》或《李含光碑》,颜真卿书时69岁。李玄靖是神仙道教上清派陶弘景的五代传人。颜与李相知几近十年,所以极称其德,谓之“天下道学所宗”。故书此碑激情相倾,为颜书代表作品之一。王澍《虚舟题跋》谓:

跌宕莫如《宋广平》,肃恬莫如《家庙碑》,此碑风格正在《广平》、《家庙》之间,信是鲁公极笔。

此碑笔力坚苍,笔质圆浑,朴多于华,拙多于巧,古意可掬。

《颜勤礼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此为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从字形上看,而借鉴篆隶书法,用较为平正的笔画,左右基本对称,示之以正面形象。从用笔看,他注重一个“筋”字,用笔多以篆法为之,每一笔均凝神静气,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笔画之外。因用中锋书写,故圆厚而有立体感。他用笔涩而不滑,如同屋漏痕,自然含蓄,骨气内蕴而又刚劲不挠。

《颜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此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其父颜惟贞书立。此碑系颜真卿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备受历代书家推崇。王澍《虚舟题跋》称:

评者议鲁公书“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以太方严为鲁公病,岂知宁朴无华,宁拙无巧,故是篆籀法。此《家庙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

年高笔老,风力遒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其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

此碑以篆隶笔意入楷,苍劲圆浑,深沉雄重,朴拙老辣,为晚年用力至深之作,可谓人书俱老。

颜真卿的楷书作品风格的流变正好和唐代由“质”趋“妍”的趋势相反,经历了由妍、媚,进而清、雄,最后浑厚朴拙、笔力强健、气势饱满为其审美特征的变化,其实这种变化是对古意的追求。“古”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审美典型,近代一些学者己经开始关注这些概念在美学上的意义,例如王国维先生对“古雅”一词的分析,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说:“古雅存在于艺术而不存在于自然,而其判断亦但由于经验。” 可见“古雅”之审美在于历史积淀的形式之美。这种历史积淀之形式在书法审美中意义至关重要,书法审美经验中对外在物象的依赖大不如绘画,其审美经验的构成基本来自于历代书法有意味的形式美积淀,这种因为时代久远而产生的独特意味被中国古人赋予相当丰富而深厚的美感,成为评判书法艺术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颜真卿能够在唐代书法由“质”趋“妍”的趋势舍“妍”取“质”,正是能够超逸同侪,在书法史上取得王羲之比肩地位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徐利明著,《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1。

[2](宋)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1979.10。

[3]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1979.10。

[4]《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5](清)杨宾.《大瓢偶笔―卷四》,《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6]《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7]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5。

[8]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9](清)王澍《虚舟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10](清)王澍:《虚舟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11]《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张东辉:河南省洛阳幼儿师范学校。

上一篇:苏轼与文人画 下一篇:滑过指尖的水乡(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