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课堂贵在每课一得

时间:2022-09-06 03:08:38

学本课堂贵在每课一得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有效贯彻学本课堂的问题,写了观点产生的背景和观点实现两方面的内容,肯定了“学本课堂”的理念,提出实现学本课堂的有效途径在于每课一得的观点,并论述如何实现每课一得的四方面的想法,即教学目标要专一、教学环节要统一、紧抓文本求深入、精讲精练要一致,笔者也用了一些具体的课例来论证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每课一得 目标 文本 讲练

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有段时间,听了谷定珍老师的课和评课,感受颇深。他认为有效的课要一课一得,目标要单一点,让学生每课至少都有一个新收获。

我十分赞同谷定珍老师的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课虽然很全面,但浮于表面,让人感受不深,上与不上,学与不学没什么不同。只有真正以学生为本,每节课让学生都有一点新收获,积少成多,那也是很可贵的。另外我赞同众多概念里面的共同、本质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要让学生会学,即老师要让学生识记、理解一定的知识,领悟体会鉴赏某种美善的东西,培养某种能力和学习思考的习惯。但一节课不可能完成这么多的美丽的梦,因为第一时间有限,40分钟不能面面俱到,撒大网捞针;第二学生学力有限,真正的学本课堂就是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如学生知识结构、接受能力、认知的规律等,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很多的知识、技能,需要不断重复实践和一定时期积累,才能真正掌握并培养某种能力和学习思考的习惯。所以一节课学得多、学得散不是好事。多则浅,走马观花;少则深,入木三分。多则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少则清,清爽有序,层层深入。

要实现这些美丽的梦,要有合适途径,我认为它就是“每课一得”。不要小看“一得”,要真正做得每课都有新一得也不简单。这需要老师根据每课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要学的内容、目标,并要达成目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而且是新的一得。具体怎样实现“每课一得”呢?

二、观点的实现

一、教学目标要专一。

学本课堂第一就是要教学目标要专一,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决定了这一点。因为《学科指导意见》对课文的目标建议较多,而一节课想要学生都很好的学好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老师要根据学情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选择最合适的目标进行教学,而不要什么都想要,结果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成了无效的课。目标也不是死板的一定只能有一个,但即使有多个,也要有一个中心目标,课堂主要是围绕它展开的,就像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观点一样,这样的课才会是紧凑、层层深入,让人感受深刻,让人真正有收获的有效课。

笔者在《亡人逸事》课例(省市三等奖)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 “鉴赏细节之美,体会作者对亡妻深沉的情感”一个目标,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清楚什么是细节及细节的魅力何在”。

因为目标单一,因此上课的主题比较集中,讨论也比较深入。从导入引出细节的作用到弄清细节的定义、再到鉴赏细节的作用和联系高考作文中细节的作用、最后到细节为主题服务的总结无不围绕这一个目标,但又不让人有重复之嫌,层层深入,有效更新学生认知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而在《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市二等奖)中,设计的教学目标虽然有三个:了解孟子仁政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学习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欣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尤其是掌握比喻说理的作用。但是却围绕“欣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尤其是掌握比喻说理的作用”这个中心目标而设计教学内容,在“欣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的过程中完成前两个目标的教学,以“文”带“言”,既不枯燥,又能夯实基础,切合文言文的教学要求。

所以学本课堂的教和学目标要专一,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

二、教学环节要统一。

学本课堂要求教学环节要统一。目标专一了,然后教学环节也要紧跟上去,就是要前后统一,环环相扣,就是要有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它是实现有效教和学的关键。它体现在两方面:教学环节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统一,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要与教学认知规律统一,就是要科学,我认为要讲练结合,从认知到运用掌握、从文本到生活的过程。

现略举笔者的《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为例子来说明。

(一)导入

1、学生先读课题,再问:应以怎样的语气读?再读课题

2、为什么要以深沉的语调读?我们先弄懂标题。亡人指亡妻,为何不直接说亡妻逸事?

3、逸事何意?(生答)文中(第四部分)有一句话可解释这词,找一找。

(二)明概念:什么是细节?

明确:细节描写 投影“细微之处见真情”,书上有类似的话,看谁先找到。

(三)鉴赏细节的魅力。

1、找出你最感动的细节,通过细节读懂人物,透过细节品味感情……

A、以一个字形容雨天说媒的情节?(巧)

B、用两个字形容?(缘分)

C、用四个字形容?(天作之合)

D.这里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E.如果把“点头笑着说”这一细节变成“幽幽一叹说”会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不想嫁却天意弄人只得嫁你。对比读一读)

2.学生按文章的顺序鉴赏细节。先划出细节,再动笔写其作用。(10分钟)

3.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预设以下内容:(略)

4、师生交流。在学生提及母爱的细节时,可插入说说2009年湖南的高考满分作文之一《踮起脚尖》中的细节。

(四)总结:读108页,第3题最后一则。“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主题是第一要著,但要使文章有血有肉起来,必须要有细节,它可以小见大,生动传神。

这个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共四个环节,每一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如“导入”部分直接从课题入手,抓住学生往往不注意的细节,如“亡人”和“亡妻”比较,目的就是要不留痕迹的导入细节,同时因抓住人不注意处,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也利用好课本资源,让学生关注课文和课后内容,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文本研读兴趣的一种方法。所以看似没有什么可挖的文题,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再如“鉴赏细节的魅力”这一环节。教师抓住第一部分指导学生作示范性的鉴赏,紧扣细节的魅力,分角色朗读,限字概括,换词比较等指导,本身也就注重了上课的细节,也给下面的学生自主鉴赏环节提供了一个示范。这样注重讲练结合,老师精当的指导和学生实践阅读相结合,既使学生不致于迷惘、不知所措,也让学生有现学现练的机会,真切的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注重与高考、学生的写作相联系,较有实际指导意义。这些环节的设计与教学认知规律统一,讲练结合,从认知到运用掌握、从文本到生活的过程,比较科学。

三、紧抓文本求深入。

学本课堂要求紧抓文本求深入。这是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因为学生课堂的时间有限,能把文本研读透彻就不错了。有人离开这个唯一根本,大量的拓展阅读,这是舍本即末的做法,会脱离有效学本课堂的轨道。如果课堂紧抓文本不放松,始终贯彻到底,挖深挖透。学生就能深刻领悟学习内容,从而举一反三,内化迁移,掌握技能。当然在透彻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再适当的拓展阅读,当然是很好的事。

也以《亡人逸事》课例为例子,下面选择一小段上课实录内容:

师:如果把“点头笑着说”这一细节变成“幽幽一叹说”会有什么不同?

生11:内心很痛苦,嫁错郎啦。(生笑)

师:是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不想嫁却天意弄人只得嫁你。对比读一读。

生11读,学生大笑。

师:这就是细节的魅力,请按文章的顺序鉴赏细节。先划出生动传神的细节,再动笔写其作用。(10分钟)

2. 学生汇报交流

生12:105页“盯”、“跳”、“走”、“钻”几个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未婚妻初次会面腼腆害羞的神态。

师:说得很棒。齐读这句话,为何“用力盯了我一眼”?

生12:想把我记住心里,又有点怪我来得不应该。(生大笑)

师: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天天黏在一起,难道看一眼还不应该吗?干嘛还像防狼一样的逃开?(生大笑)

生13:时代不同,过去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上文“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就意味着一般情况结婚之前是不见面的,见面算前卫的了。(生大笑)

师:说得太好了,也能敏捷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据说我村里一个老人,结婚的第二天在那里哭,为啥?老婆太难看啦,与他太不相称啦。(生大笑)所以这些动词不仅能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未婚妻初次会面腼腆害羞的神态,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还有这些精彩的细节吗?

生14:106页“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一神态和语言细节,说明她礼教观念很重,很传统。

师:是的,有些同学可能不理解为何这叫礼教观念很重。因为过去的人回娘家是很重大的事,回来也要很隆重。

生15:第三部分 “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的细节,说明她心中的煎熬,写足了她对孩子的爱。

师:“煎熬”这一词用的真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一点点的伤痛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这可不是说说的,是真真切切的。为何有些同学写父母的爱不感人,就是没有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插入说说2009年湖南的高考满分作文之一《踮起脚尖》中的细节。

以上的教学实录体现老师较好地抓住了文本。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细节,尤其是对关键词语进行品读,从而真正走入人物的心灵,获得情感体悟。如以“天作之合”细节品读为例,进行对比阅读(假如将“点头笑着说”改为“幽幽一叹说”,在情感上有何不同)。这个环节一下子让学生对细节描写的作用获得了感性认识。再如“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在这个细节中学生较好地抓住了“盯”“跳”“钻”几个动词,并品味出妻子质朴、娇羞、腼腆的性格。又如“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学生的能从“严肃”一词中品味出妻子礼教观念较重的性格。

另外笔者较刻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和课后的知识链接中找答案,如“逸事”文中的解释,“选择一些不大使人感伤的断片”;细节的作用;细节服务主题的总结等。在学生不注意的地方发现惊喜,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关注度,提高研读的兴趣。学生也受老师的影响,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从文本中找到依据,如学生回答:“时代不同,过去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上文‘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就意味着一般情况结婚之前是不见面的,见面算前卫的了”。也只有学生能深挖文本了,解读才算是真正意义的深入有效了,这也是真正的“学本课堂”。读透文本后,联系高考作文,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也能心领神会了。

四、精讲精练要一致。

学本课堂要讲练一致。学生学会了,学生会学了,这才是学本课堂。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光有老师指导不行,老师替代不了学生,老师讲透彻了,不等于学生都学会了;同样,光有学生做题练习也不行,题海茫茫何处是岸,需要老师的指导。只有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并且精讲精练要一致,学生才能真正快速学会,实现技巧迁移并掌握某种能力、养成某种习惯,这时或许学生也会学了。如果指导了,学生不练,也掌握不了技巧和能力;如果指导和练习不一致,指导没有多大意义,等于浪费时间。所以精讲精练要一致,才能教得有效,学得有效,甚至能举一反三,实现能力的迁移。

《亡人逸事》课例就贯彻精讲精练的思想。教师抓住第一部分指导学生作示范性的鉴赏,也给下面的学生自主鉴赏环节提供了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动笔鉴赏批注,这样注重讲练结合,老师精当的指导和学生实践阅读相结合,既使学生不致于迷惘、不知所措,也让学生有现学现练的机会,真切的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高三复习课特别要注意讲练结合,才会发现学生答题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进行纠正指导,也只有学生会答会写了,才能算真正会了,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有所得,才会不断进步。例如笔者在区高考复习会议上上的《探究题的探究》一课中,在对一道题目进行精到细致深入的指导后,下面的2-3道题目就让学生动笔,并选取部分答案进行实物投影,师生共同修改,重温指导的内容,强化巩固。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指导有效,练习有效。

总之,学本课堂贵在每课一得,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终使鱼跃龙门。它要靠教学目标专一,教学环节统一,始终坚持紧抓文本,精讲精练来实现的。我想方法不是唯一的,但你若坚持这样的理念,并认真去做时,方法总是无穷无尽的。

上一篇:让习作教学贯穿小学语文课堂 下一篇:浅谈理解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