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穿越战国话衣食

时间:2022-09-06 02:37:54

编者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它上承春秋乱世,后启大秦帝国,中续百家争鸣,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随着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的热播,诸侯争霸、风云变幻、战事频起的战国时期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那些电视剧中展现的生活是真实的吗?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本刊特别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介绍,力图从服饰、饮食等角度,为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战国时代。

前不久,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结束首轮播映,该剧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这部以战国时期为年代背景的古装历史戏,除了在剧情内容上存在一些有违历史真实的漏洞和硬伤外,被人们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是服装和道具方面的问题了:不仅色彩饱和度高,过于鲜艳;而且色相过于繁杂,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应俱全。这令人不免有些疑惑:难道2300年前的古人就能把衣服染出那么多种颜色,而且,居然能够把颜色染得那么鲜艳?

那么,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人们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真的像《芈月传》中所展现出的那样吗?

贵贱有极 服色有等

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很早就确立了色彩结构,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与五行中的土、木、火、水、金相联系,把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多种观念融入其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色彩文化。

中国传统的色彩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观念设计,所以用色也是格外严格,它关乎社会构建、等级制度,也体现在充满文化意蕴表达的多层面解读中。放眼全球,大概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我国一般,在历史与文化、政治、经济生活中受到色彩观念的深刻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等级观念强烈,服饰的色彩自然有着特殊的尊卑和贵贱意义。所谓“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服疑》)。有些颜色的贵贱观念自先秦时期就有,有些则是在后来的文化积淀中慢慢形成的。

“以五采明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从传说时代的黄帝尧舜开始,色彩即已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被赋予政治和社会的功能,象征地位的高低。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周代服饰的色彩是用来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和地位的。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可知,周代以正色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周代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日益崩坏,服装色彩原有的尊卑秩序也遭到了破坏。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齐桓公“好紫”。由于一国之君喜欢紫色,以致齐国以紫色为贵。紫色作为周代服饰色彩的“间色”,也就是所谓的“不正之色”,色彩语言代表的是卑贱。到了齐国,这种举国贵紫的风气,不仅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色彩规制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周礼的挑战。

《芈月传》中,秦国服饰整体尚黑、红两色,这是准确无误的,但主仆的服饰采用同一种颜色是绝不可能的。

至于紫、绯、绿等服色的规定,另当别论。“江州司马青衫湿”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形成的服色制度所规定的品级颜色,在战国时期则并非如此。我们在《芈月传》中看到的那些大紫、大绿的服饰,不应该穿在战国时楚国或秦国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身上,出现在王公贵族身上则更是错误的。

另外,先秦时期,古人在色彩运用上已经有了很多固定搭配。《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色彩运用,在主色调上,有“玄――黄”“青――白”“赤――黑”;在纹饰上,有“青――赤”为文,“赤――白”为章,“白――黑”为黼,“黑――青”为黻;五彩皆备,则为绣,那是最高级的用色了。 战国的齐国服饰复原图

崇黑尚紫 各国有别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所崇尚的服饰颜色也各不相同。

小说《芈月传》中写道:燕国尚蓝,崇水德。燕国易后孟嬴接见芈月的时候,便穿着蓝色衣裳。

赵国尚火德,衣饰以红色为主;又因赵侯雍在国内推行胡服骑射,赵兵几乎都是紧身短打。

“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端。”所以,秦国尚黑色,色彩沉稳内敛。崇尚黑色,与秦人刚强、低调、厚重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秦人中的女子服饰也多以黑、米、白、藕、墨绿、浅粉或深紫居多。

燕国虽然是正宗的王族诸侯,但燕国公族认为,先祖的火德已经衰败,作为王族旁支后裔的燕国若承继火德,这把火必然熄灭,要兴盛,须反其道而行之。燕国之水是烟波浩淼的蓝色大海。于是,燕国的旗帜、服饰颜色就选定了火德的对比色――蓝色。

楚国尚红。楚学大家张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说:“楚俗尚赤(红色)。”《墨子・公孟篇》里也说:“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其中,“绛衣”指的就是赤色的衣服。

值得一提的是,楚国服饰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迅速,品种丰富,式样精美,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服装,且对秦汉时期的服装式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服在服装款式、衣料、色彩、图案上都有着地处南国的特色。《战国策・秦策》中有这样的记载:“不韦使楚服而见(华阳夫人)。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姚宏注:“楚服,盛服。”鲍彪注:“以王后楚人,故服楚制以悦之。”可见,吕不韦用以博得王后注目的是不同于北国的楚乡服饰。

根据上面的介绍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样灰头土脸,而是有着很多明艳的颜色。这在诗歌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芈月的母国南方霸主楚国,其服饰的颜色种类比当时其他几个国家都要多,衣着服饰的光辉璀璨也常常在楚辞中表现出来。《九歌》中说“华采衣兮若英”,意思就是,五彩缤纷的衣服像花朵一样明艳动人;“红采兮辟衣,翠漂兮为裳”,红色的上衣配上翠绿色的下装原来是当时的时尚呢;还有像《离骚》中曾说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意思是要用亭亭玉立的荷叶做上衣,用娇艳欲滴的芙蓉做裙子,虽然也有人认为这里的芰荷、芙蓉指的是衣服上的纹饰,但从整体来看,楚国服饰的颜色种类应该还是很多的。 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帛画

据可查的历史资料,楚墓出土的丝织品颜色有红、黄、绿、蓝、紫、棕、褐、黑及藕色等。可见,楚人对色彩强烈的爱好,这种喜好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古代染色工艺的发展。丝绸是一种服饰材料,而服饰最能体现人的爱美心理,五颜六色的丝织品更能满足楚人对色彩的欲求。被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中可以看到灰白、黄、棕、红棕、紫红、藕色等12种颜色的服饰,其中红色、棕色、黄色是出现比例最高的颜色,虽不见了绿色、蓝色等,倒也符合“楚人尚红”的记载。刺绣的色彩更为复杂,有红、绿、蓝、棕、黄、褐黄、金黄、深红、朱红、橘红、草绿,等等。

技术有限 物料珍贵

《芈月传》中演员服饰最为人所诟病的,并非款式,而是色彩――种类太多,纯度和饱和度过高。虽然当时楚国制造业相对发达,《左传》中也提到楚国的丝织品色泽艳丽轻薄,绣品精美极致,但那毕竟是在近2300年前,列国割据,诸侯称霸,大夫专权,兼并不断,混战不休,连绵的战争使经济发展受到压制,生灵涂炭。抛开战乱不说,即便是在和平稳定、经济繁荣的社会环境下,按照彼时的科技条件,当时的古人也开发不出来那么多种颜色,也不可能有技术把衣服染得那么漂亮。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两类染色技术:一类是用矿物颜料着色,称石染,染色方法是采用黏合剂将已研磨成粉末状的矿物颜料涂绘于织物或画面之上;另一类是用植物染料染色,称为草染,染色工艺有套染和媒染两种。染色的染料品种甚多,其中矿物染料主要有染红的朱砂、赭石,染黄的石黄、黄丹;植物染料主要有染靛蓝色的蓝草(又名蓼蓝),染红色的茜草,染紫色的紫草,染黄色的栀子等。

《周礼・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多次浸染的技术:“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重c,五入为j,七入为缁。”意思是说,染3次得浅红色,染5次得深青透红的颜色,染7次得黑色。这个染色过程是以茜草或紫草作为红色染料,以明矾为媒染剂,交替媒染。随着媒染次数的增加,可以染出由浅红到深红以至黑色的颜色。

《芈月传》中服装所用织物多为丝绸,丝绸染料以植物为主。红色染料主要使用茜草,也大量使用矿物颜料朱砂;蓝色用蓼蓝、菘蓝水解制靛染色;黄色则用黄栌、栀子;黑色用五倍子等。染色工艺多采用媒染法,主要的媒染剂是草木灰和含铁物质。印花技术则来自手工描绘。

所以,古人所能拥有的颜色,也就局限于他们所能通过天然物质得到的颜色。尽管楚国当时的丝织印染技术较发达,也远没达到《芈月传》中所呈现出的情况。

在《芈月传》中的服饰颜色,黑色和红色出现得很多;但以当时的经济条件,染黑、红两种颜色其实需要耗费极大的财力。红色的染料以朱砂、茜草为主;以朱砂算,如果要染1000克重量的服饰,就需要耗费等量的朱砂,如果要达到大红色的浓度,竟需要耗费3000克的朱砂。黑色的主要染料是五倍子、皂斗等,但黑色不是染一遍就能实现的,需要染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才可染得。所以,在战国时期,红、黑都是上等色,不可多得。即便是在当今,如果采用天然染料染红色、黑色,成本同样也很高。

更何况,在当时,有些染料资源还是相当匮乏的,如红色(当时称为绛色)染料主要来源于朱砂、茜草,价格昂贵,用其染成的衣服,即便是一般官员和富豪也穿不起。而在《芈月传》中,除了楚王外,奴仆的衣着也一律大红,这不仅无法体现尊卑,而且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虽然说战国时期,齐国尚紫,齐王好紫,但“五素不得一紫”。也就是说,在当时,1匹紫色的丝绸可以等价5匹白色的丝绸。可见,紫色服饰的染色成本在当时不会很低,绝不可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在电视剧中,却满眼都是紫色,就连奴婢都可以穿紫色,不论是从服色制度上讲,还是算经济账,都是不合理的。 秦军兵马陶俑

军服色杂 以绿为多

电视剧《芈月传》中,秦国士兵军容整齐划一,威风凛凛。实际上,战国时期的秦国士兵穿什么服装的都有,衣服的颜色也并不统一。著名考古专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俑考古队负责人袁仲一解释说,这是由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军队并非由国家统一发放军服,而是由士兵自备服装。这样一来,士兵们的衣服不仅样式不统一,而且衣服的颜色也是各随所好,五花八门。

根据已出土的陶俑身上的颜色残迹,考古工作者对不同兵种、不同个体的武士俑的服装颜色进行了细致研究。他们发现,战国时期的秦国三大兵种――步兵、车兵、骑兵都没有统一的服装颜色。

兵马俑复原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士兵的甲衣色彩较为丰富,仅战袍就有朱红、玫红、粉红、紫红、石绿、宝蓝几种颜色;软领的色彩则更多,包括石绿、紫色、朱红、粉色、宝蓝、玫红、粉白等。

虽然秦国士兵衣服颜色的数量较多,但其中以绿色为主。被称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曾做过一个统计:在277件陶俑上衣中,绿色的有118件,占到了总数的42.6%;在425件下衣中,有233件是绿色的,占到了总数的54.8%;在177件胫衣、182件壅颈(类似衣领)和239件袖口中,绿颜色的分别占到了57.6%、37.4%和41.4%,仍是占比最大的。由此可见,绿色为当时秦军的流行色。

为什么绿色会成为当时秦国军装最流行的颜色呢?专家估计,这可能跟当时绿色染料来源充足有关。由于战国时期秦国士兵的服装都是自己筹备的,而磨制绿色染料的孔雀石在当时比较普遍,平民百姓也容易获得,绿色服装的大量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另外,秦人很注意上下衣色彩的相异和搭配,采用对比强烈的色调,显得明快热烈,生机盎然。

上一篇:中国“高质量科研”分量几何? 下一篇:揭开地壳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