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因特网提高英语写作技巧

时间:2022-09-06 01:58:28

借助因特网提高英语写作技巧

摘 要:对于EFL学习者来说,用英语进行学术写作是很难的一件事。在写作一篇清晰连贯可读性强的文章时,从立意到组织到技巧都极具挑战性。随着个人电脑及网络化的普及,教育者和学习者都能接触到海量的来自英语为母语国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水平相当的二语学习者通过协作的方式借助电子技术完成特定文体作文的过程,可以思考网络及协作学习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提出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术写作;EFL;电子技术;特定文体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47-02

一、研究目的及背景

以小组协作为方式,以电子环境中搜寻的信息为基础,学习者需要写出一篇类比/对比类型的文章。通过网络学习各小组可以筛选并搜集网络环境中完整的信息语料。为了完成布置的任务,学习者们需要以协作的方式计划、沟通、分享以及研究他们所搜集的信息。

外语课堂的学习协作及其益处早已被多项研究所证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信息分享与交际法写作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Fathman & Kessler,1993);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句法能力的提高(Kowal & Swain,1994);共同的目标会带来有意义的语言应用实践并增强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Greenfield,2003)。

由于网络可以将全世界的使用者联系起来的特质以及其帮助二语学习者发展技巧的潜力,针对网络的研究也极为丰富。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网络包含真实的情境语言,而真实的语言也创建有意义的情境。(Warschaur & Healey, 1998)。电子技术在二语写作课堂的应用也能提高学习者自治。(Graus,1999),而且,从总体上来说,积极地影响着学习者的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意愿。(Kern, 995)。

从理论及教学法的角度上来说,合作写作和电子技术的融合是帮助学习者发展他们迫切需要的学术写作技巧的理想方式。

二、类比/对比类文章

这种特定文体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两个或多个对象的特点。为了更清楚地讨论这些特点,学习者需要学会写作这类文章并解释两个或多个的对象是如何相似或不同的。同样重要的是,学习者需要了解到底是哪些特别的文体特征把类比/对比和其他文体区别开来。所以,本部分不会涉及学术文章的一些共同点,比如主题句,段落,结论等,而是将重点放在差异上,也就是将类比/对比类文章和其他文体区别开来的连接词和组织。

在课堂上,教师先告知学生们哪些连接词主要用于类比/对比类文章。用于类比的有:both, in the same way, similarly, similar to, like, likewise, is like, have in common, just as, compared to, same as, resemble等。用于对比的有:however, although, but, in contrast, unlike, different from, differ from, on the contrary, wherea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等。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比如完形填空,来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前正确使用这些连接词。

同样地,教授给学生恰当地组织一篇类比/对比类文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组织方法:分块法(集中说明一个对象的诸种特征)以及分列法(逐点说明两者的异同)。分块法先陈述某一对象的所有要点和细节,然后在下一部分探讨另一对象的所有要点和细节。比如,如果我们需要对比香港和多伦多的每年天气情况,首先我们会写下关于香港的年降水量、温度以及湿度方面的相关细节,然后在下一部分我们会陈述多伦多的年降水量、温度及湿度的详细信息。而分列法一次只讨论某一对象的一个要点的相关细节,讨论在两个对象之间轮流进行。回到我们刚刚讨论的香港和多伦多的天气主题:第一部分需要写到两个城市的年降雨量;然后说明两个城市的温度情况;最后是两个城市湿度方面的所有细节。

需要向写作者说明的是,两种方法无所谓孰优孰劣,更无所谓孰对孰错。学习者应使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不管是哪种方法,学习者应该按主题句中提到的顺序陈述每一个要点(在我们刚才的例子中,即:年降雨量,温度,湿度)。最后,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组织方法以及连接词的种类和数量,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类比/对比类文体的文章总是有益的。一旦熟悉了这一文体的布局,学生们就能塑造他们自己在此领域的作品。

三、因特网

因特网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了很多他们以前所不能企及的机会。比如,以诸如报纸、杂志、政府报告、词典、新闻报道以及邮件等各种形式的无尽资源。许多真实性材料触手可及,它们也不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因为在世界上任何一台电脑终端上,在一天的24小时内,我们都可以登录网络。由于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机会,学习者被要求只能用他们从网络上获得的材料来完成他们的作文。

比如,老师布置下这样的任务:学生们需要找出关于一个世界大城市的各种详细资料。尽管老师也许会有自己喜好的个人网站,应向学生说明他们应从大量的相关网址中搜索并决定自己要用的网站。学生们可以通过使用他们熟悉的搜索引擎(百度,Google, Yahoo等)输入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细节信息的关键词。比如,我们再次回到前面讨论过的例子:香港和多伦多的天气情况。在Google中输入“香港天气”和“多伦多天气”,会出现大量的网站,能够为比较这两个城市的天气提供合适的信息。一旦合适的信息出现,学生们可以记下笔记来作为作文草稿的储备材料。此外要提醒学生记录下所有相关信息(作者名字,数据检索, URL地址),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想回到某一特定网站寻找额外的信息时总是很容易就迷失在海量的网址里。

四、学习者协作

对于学习者和教育者来说,在二语写作课堂将学习协作和现代技术融合到一起是令人兴奋的。首先,将班级划分成若干人数相同的小组(一般每组三人为宜),将小组编号并与另一小组配对。

然后,教师分配任务:每个小组需要负责搜集和某个世界大城市相关的信息以完成他们的作文。我们最近的一个实验是这样的:一个班级的小组需要找到下列这些城市的信息:纽约、曼谷、北京、多伦多、巴黎、罗马、莫斯科、东京、温哥华。

现在,配对的小组将一起决定他们将采用哪三个主题来完成他们的作文。(采用三个主题的决定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每个小组成员将作为一个主题的“专家”,以此来确保所有的成员都能对最后的成品做出自己相同的贡献。)尽管所有的小组都可以自己商讨他们希望采用什么要点,但如果小组的最后决定显得不合适,教师可以参与进去并提供建议。各小组商定选择了许多有趣的主题,比如,历史背景(城市由谁何时建造);气象特征(温度及年降雨量等)。一旦主题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独立搜寻网络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在找到相关信息并写成一至两段之后,成员们需要做“同业互查”来确保上交作业的结构恰当。尽管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部问题,这样的练习通常将重点放在立意和结构这样的整体方面。同时,教师要建议他们采用列举的方法,以避免漏掉所有讨论过的要点。这一步骤也有助于将每个成员提供的部分组织成新的文章。在完成所有这些过程后,每个三人小组将他们的材料综合以完成一篇组织好的文章。这时,每个小组需要将他们的成品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寄给另一个小组。在收到其他小组的邮件后,每个小组需要再次用到列举法以便于他们组织自己的新文章。在检查并组织所有的信息后,每个小组负责写出一篇比较两个城市三个特征的清晰连贯组织严密的作文。最后,作文上交并评分。

五、结论

尽管外语写作会让人望而生畏,学习者的合作以及对网络的合理应用给二语学习者提供了发展写作技巧的独特方法。此外,这种合作方法也使学生获得了很多二语课堂外的技能。毫无疑问,基于网络的无穷潜能,未来它将继续对EFL教学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Fatheman, A., & Kessler, C. (1993).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in school contexts[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3(2), 127-140.

[2]Graus, J. (1999). The Internet in the EFL classroom: An evaluation of the usefulness on the Internet in the EFL classroom[EB/OL]. Retrieved March 8, 200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3]Greenfield, R. (2003). Collaborative e-mail exchange for teaching secondary EFL: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J]. 7(1), 46-70.

[4]Kern, R.G. (1995). Restruct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with networked computers: Effects on Quant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Production[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 (4), 457-476.

[5]Kowal, M., & Swain, M. (1994). Using collaborative language production tasks to promote students’ language awareness[J]. Language Awareness, 3(2), 73-93.

[6]Warschaur, M. & Healey, D9(1998). 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J]. Language Teachin

g, 31, 51-71.

上一篇:预习,让课堂教学更完美 下一篇:论明堂研究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