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进农村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9-05 11:01:10

对改进农村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的思考

一、农村初中教学常规管理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关于备课、撰写教案管理

是的,教师要能上好课,应该首先要备好课,并且撰写出适用的教案。但是现行管理要求太机械太僵化了。大课小课都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编写教案,每个教案都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方法、课时分配、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等,这既没必要也不可能。农村初中教师编制紧,常常一个教师教几个班或几门课程,课多,工作压力大,每门课都要这样备,哪里还有时间上课、辅导学生?更别说自学充电了。

2.关于作业布置与批改的管理

从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到学校领导,一检查教师的工作,就少不了检查教师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而且常常以次数的多少和批改的详略判定教师工作态度的优劣,这就使得教师们不得不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埋首于学生的作业堆里,无暇思考与研究。学生的作业一定要由教师来布置吗?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布置作业可不可以?学生作业一定要由教师来批改吗?学生自己或相互批改不行吗?教师批改作业一定要“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吗?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批改,挤出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法、辅导学生会不会效果更好?

备课就要写教案,写教案就要不厌其详;有作业就必须批改,而且批改愈全愈好、愈精细愈好,否则教师的工作态度就有问题――这是多年来形成的普遍认识,城里或发达地区教育管理的观念可能已经改变,但农村或小城镇还是依然如故。教师为此付出了非常多的劳动,也有教师为此获得了“优秀教师”的荣誉,有的教师教的学生还考得不错,但是要提高教学质量真的必须这么做吗?这是唯一有效的办法吗?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教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吗?这些都应该值得反思。

3.关于教学评价的管理

现行的教学评价制度基本还是“打分划等、甄别优劣”,特别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价学生是这样,领导评价教师、教育部门评价学校也是这样。评价的功能十分单一,内容很不全面,方式方法也比较机械。一个考试分数,决定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命运,也决定了教师的业绩考评,不仅影响评优选先、职称晋升,搞不好还会落聘。一个按成绩排名、“末尾淘汰”的评价制度,给教师造成了太大的压力。这样的“量化考评”披着公正、科学、合理的外衣,但由于评价内容不全面、方法不科学,获得的结果往往是以偏概全、以假乱真,给教师带来灾难性的伤害。要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彻底端正教学评价的态度,转变评价的功能,采用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成长服务。教学评价本身需要解决的难题非常多,再加上中考的压力,改革就更难了。然而评价是杠杆,是关键,评价不改一切都会受到限制,都会中途夭折,评价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越早越主动越有利。

二、改进意见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的生命线。如何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几年来,笔者力求避免上述三个方面不妥的做法,特别是从评价管理入手,加大了变革力度,重点从评价的内容、形式、过程、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1.内容“实”

教学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测试中我们注意突出一个“实”字,即着眼于终身教育的要求,着手于学生具体能力的培养,采取层层落实,段段把关,年年提高,确保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形式“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的过程中,力求形式灵活多样,通过看(看试卷)、听(听推门课)、查(查作业)、问(调查问卷)、评(作业展评)、赛(组织各种能力竞赛),广泛地、多层次地、全方位地了解能力培养情况,并评判教师的工作业绩。

3.过程“严”

为确保把好质量关,由校长亲自组成质量检查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检测内容主要靠“数据管理”,要求所有人“用事实说话”。要求测评试卷不能凭经验命题,不能人为改动或凭主观臆断来解释标准。

4.方法“巧”

方法来自于实践的积累,经验的迸发,思考的顿悟。检查小组不断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与学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力求方法巧妙、简明。例如检测学生语言能力时,教师要巧妙创设说话的情境,营造说话的氛围,真实地再现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在质量管理中,通过抓能力测试,帮助我们了解测试效果,反馈教与学的综合信息,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校利用闭路电视系统和古今中外经典电影,开展“电影进课堂”的实验。通过这个尝试,成功把娱乐转化为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观赏自己喜爱的电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思想教育,获取知识。同时,我校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了“九五”重点子课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该实验的成功开展,使我校的教育现代化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以“解放教师、减轻压力、激发活力、提高实效”为目标,通过教学评价管理的逐步转型,从根本上实现三个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威慑施压、强行管制”向“关注人本、激发自主”转变;在评价目的上,由“量化分等、甄别优劣”向“诊断指导、促进发展”转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处理上,由“命令―服从”向“平等对话、协商合作”转变,逐步构建能体现课改先进理念的教学管理新体系。

上一篇:班主任怎样进行良好的班风建设 下一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