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生命 追寻意义 成就教师幸福人生

时间:2022-09-05 10:47:22

关怀生命 追寻意义 成就教师幸福人生

摘要:教师教育、教师发展亟待从“技术关怀”走向“生命关怀”。“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的研究”,主要通过“教师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对比研究”、“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以及“教师职场和非职场生活正向互促的行动研究”,来转变教师职业心态,培育教师积极思维、快乐生活的心智模式;引领教师改变“行走方式”,在学、思、研及创造性劳动中发现价值与意义;鼓励教师创造适合自己的非职场生活,经营和谐美好的幸福人生。

关键词:关怀生命;职场和非职场生活;成就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58-04

一、研究缘起

“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的研究”,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自筹课题。该课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将教师的完整生活纳入关注和研究视野,既遵循职场和非职场生活的差异性和各自不同特点实施分别建构,又充分挖掘职场和非职场生活的内在一致和互补互动性,实施生活意义、完整人格、价值观念、工作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同构和正向互促,通过“教师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对比研究”、“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以及“教师职场和非职场生活正向互促的行动研究”,转变教师职业心态,培育教师积极思维、快乐生活的心智模式;引领教师改变“行走方式”,在学、思、研及创造性劳动中发现价值与意义;鼓励教师创造适合自己的非职场生活,经营和谐美好的幸福人生。

二、研究内容及成果

(一)关于教师“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对比研究

对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职业心态作分析研究,对教师的职场和生活特点、基本方式等作梳理概括,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和依据所在。课题研究伊始,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网上论坛等方式,倾听教师心声,了解教师需求,剖析教师生活的“实然”状态。研究中我们发现,“繁复单调的教学生活”、“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封闭单一的生活空间”、“精神生活的狭窄与缺失”等,是影响教师职业成就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制度、学校规范及“教师身份”等规约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育学生、家校沟通、接受检查、接受培训等众多周而复始、繁复单一的教育教学生活,构成了许多教师生活模式的主旋律;“学校—家庭”、“办公室—教室”,相对固定、闭塞的“两点一线”式的活动范围,是不少教师习以为常的生活空间;而且面对“相同的教材、相近的教法、相似的学生”,采用“重复执行”的工作方式,也最会消磨生活应有的新鲜亮丽、新意情趣,最会消磨人的生命感受、生命动力和生命激情。

如何改变教师低质倦怠的生存现状?我们又转向对教师“可能生活”的关注和探寻。其一,创造“意义丰富的职业生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无限意义,认识到“每一个教师是人才培养链中有限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工作由许多琐碎却富有意义的事件串连而成”,“教师对学生施加的积极影响难以立即见效却持续终生”[1],满怀爱心地开展创造性的劳动,进而从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实现自我价值。其二,参与“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了解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交友、参观、旅游、公益活动等多种途径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拓宽自己的心胸和视野。其三,追求“充盈丰富的精神生活”——静静地读书,美美地听音乐,独立地思考,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等等。

教师走向可能生活的路径又在哪里?一,取决于“外因”——学校帮助教师丰富职业生活的意义,创建包容性的制度体系,营造和谐向上的团队文化,搭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平台等;二,在于“内因”,即教师的自主求索和主体创造。

对教师“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对比研究,使我们对“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的思路与抓手更为明朗、清晰。

(二)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

选择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中获得和谐发展,有着较高生活满意度、成就感的老师开展个案研究,揭示教师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发展态势、自我满意度等与个人信念追求、态度习惯、所处环境以及工作生活方式等的内在关联,既有助于发现影响教师发展、获得满意度、成就感的共性要素,也有助于发现富有个性特质的教师发展路径,这对鼓励每位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自我,经营有意义的教育人生无疑有着积极意义。我们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采用“自愿参与+指名参加”的方式,择取了学校不同年龄、不同层面、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经历的近40位教师,以“案主小档案”+“个人成长史”的方式撰写各自的发展个案,其中“案主小档案”包括个人简要信息、所获荣誉称号及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座右铭、教育信条等的提炼;“个人成长史”则通过回顾、筛选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探寻成长成功的心路历程,然后再由其他研究人员作点评与综述。这样的个案研究,一方面引导教师学会反思与内省,并“以笔作解剖刀,将自我搬上手术台,把自传作为认识自我、探索人性的手段”[2],进而以更清晰的目标追求、更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更智慧从容的做事方式,开始新的出发;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教师树立起了身边的榜样:只要你内心向上、务实行动,只要你心怀爱与责任,每个人都能经营自己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三)引领教师职场和非职场生活正向互促的行动研究

1.引领教师改写职业心态,培育积极思维、快乐生活的心智模式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高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内心幸福感的强弱、可持续发展可能性的大小,一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健康的心态,二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积极的思维方式。因而,我们向老师推荐阅读《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书籍;组织“教师教育幸福何以可能”、“追寻一种教师精神”等多期“洛小教师发展论坛”;发动教师撰写“我心中的幸福教育”感言;编辑洛小教师“教育幸福”观点集粹;以榜样教师或通过案例解读等方式,向老师们呈现阳光心态、积极思维带来精彩人生的鲜活实例。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培养教师“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更好”的良好心态,鼓励教师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牢记“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进而在积少成多的积极思维、积极做事带来的快乐体验中渐渐形成积极和谐的心智模式。

2.引领教师改变行走方式,在学、思、研及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教师

人只有积极投入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创造人生,才会活得有意义、有智慧、有尊严、有深层次的快乐和幸福。教师生活意义的缺失,其实很大程度上就缘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被动应付和简单重复。“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3];“能给人以尊严的也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4]。的确,唯有融入“学习”、“思考”、“研究”、“创造”等元素,教师的教育生活才会充满意义,其教育幸福也才会不期而遇。

(1)读书厚德启智,争做智慧教师

读书是成就教师精神生命和拓宽文化底蕴、实现其专业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途径,也是贯通教师职场与非职场生活的重要抓手。我们发动教师以共同志趣爱好为“轴心”,成立若干读书社团,开展“好友荐书”、“生日赠书”、“评优奖书”、“经典诵读”、“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我们确立周三“读书日”,建立“读书节”,推广“大阅读 大积累 大思考 大表达”,让读书与交流成为师生共同的时尚。以读书滋养生命,以读书润泽精神,洛小教师在静心、潜心的读书中渐渐改写着生活及工作方式。

(2)制定个人规划,争做魅力教师

我校在出台《洛小教师发展纲要》基础上,鼓励各层面教师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拟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争做有个性、有思想、重行动、有实绩的魅力教师。我们设立“洛小教师发展报告册”,让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感召,并过程性地自我提醒、自我约束、自我鞭策,及时积累物化成果;学校则在教师每年自评和提供物化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审阅,肯定成绩,同时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特点给出针对性强的建设性意见。

我们还设置“感动洛小年度人物”评选,参评对象为全体一线教师,以“个人争创年级推选事迹报告公示评选年度颁奖获奖通报和颁奖词载入校史”为基本操作流程,这一评选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教师自我规划、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3)建设生本课堂,争做有为教师

教师最大的作为点在课堂、在学生。成就学生是教师获得价值意义感的最显性、最重要的标志;课堂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最真实、最广阔的舞台。我们力促教师转变观念,鼓励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充分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基础之上,努力建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生本课堂。在以“先学——交流——引领——内化——运用”为基本流程的“学研式”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中,越来越多的教师真切体验到:当把学习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而主动地阅读、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表达,学生的潜力与热情被不断唤醒,学生的能力与生命被不断激扬。而这些给教师带来的,是无尽的教育惊喜和教育幸福。

(4)研究催生智慧,争做幸福教师

以“研究”的心态和方式投入工作,既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教师改变自身生存状态、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需要。因为,研究首先意味着独立的思考,它能让教师成为“思想者”;其次,研究意味着学习,它能让教师成为“学习者”,深度学习,专题化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汲取智慧处事的源头活水;再次,研究意味着创造,它能让教师成为“创造者”,在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进而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

在我校,承办教师例会、主持教研活动、改革课堂教学、创新班队管理、开发校本教材等,均被设计成一个个研究项目。其中,教师例会由年级组申领并轮流承办;教研活动的主持由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年段特点及各自的研究主题,自主申请并全程参与到相应年级的课例设计、听课研课、展示主评的过程中去;课堂教学、班队管理、校本教材开发等研究项目则由教研组或级部认领。项目研究聚焦了教师的学习思考与探索实践,为教师搭建了锻炼交流、施展才华的舞台,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视野、思考力、表达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发展感与成就感也日渐浓郁。

除省重点课题外,我们有7位骨干教师独立主持无锡市级教研课题;每年有400余篇教师论文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近三年,我校教师在各学科全国、省、市、区级会课一等奖达21人次;多部研究专著相继出版;最令我们欣慰的是,教师日常研究的氛围不仅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呈现,更渐渐成为一种办公室文化、教研组文化。

3.鼓励教师创造适合自己的非职场生活,经营身心健康、和谐美好的幸福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不同,其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就不同。我们通过倡导和言说,让老师明白:生活,其实就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会造就不同的人生。我们拟定《洛小教师幸福人生建议手册》,开设“漫步心灵——洛小教师生活论坛”,组织教师社团活动不定期交流,我们鼓励教师创造适合自己的、健康多元的、洋溢着亲情与温暖的、和谐美好的非职场生活。

(1)身心健康:人生最大、最宝贵的财富。鼓励教师了解健康知识,关注自我保健,养成健身习惯,学会自我调适,过张弛有度的生活。据统计,我校现订阅或经常借阅健康类报纸、杂志,收看健康类电视节目的教师达59.8﹪;已养成散步、爬山、瑜伽、跳操、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习惯的教师达47.4﹪;能较好调控自我情绪、调适自我心态的教师达78.2﹪。

(2)审美休闲:丰富生活情趣,构筑精神家园。休闲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而积极、审美化的休闲方式,其意义就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在于获得精神的调整、丰富与升华。我们鼓励教师创造并相互交流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

(3)眷顾亲情:经营幸福家园,铸就温馨港湾。家庭和谐是人生幸福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前提保障。幸福家庭需要用爱心和慧心去经营。教师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会使教师以更饱满快乐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而教育教学事业中生成的思想智慧及获得的成就感会让教师懂得如何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家庭。如此正向互促,教师的人生方能步入积极愉悦的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倡导“学习传统文化 经营幸福人生”,引导全校师生珍视、呵护亲情,孝敬父母,礼敬他人。另外,我校中青年教师中,“亲子阅读”也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享受与孩子一起静悄悄的成长,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成为教师最知足、最幸福的事。

三、研究结论及思考

其一,教师是自己职场和非职场满意生活的建构主体;学校机制、环境、人际氛围、主流文化等则是成就教师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其建构主体应同时包含教师个体与学校集体两部分。缺少教师的主体觉醒和主动创造,“建构令人满意的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就成了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自己成就自己。同样,缺少学校和谐向上、求真求新的主流文化,缺少学校充满激励性和支持性的机制环境,教师获得归属感、成就感、满意感也会步履维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评价激励机制完善、重视提供平台等,都构成了成就教师的重要保障。

其二,对教师而言,最大的需求和快乐并非止于物质奖励,而是被认可、被尊重,以及能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并不断超越自我。学校管理需要做的是信任,是激扬、引领,是支持和关怀。

第三,成就教师也要尊重差异,要鼓励每位教师做“最好的自己”。成就教师主要是引导教师从学生的成长中,从家长、同事、社会的认可中,从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营建中,不断获得自我实现的深层体验和由衷快乐,发现生命的价值。

第四,“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学校层面还要把握好心态,要学会等待,学会欣赏。同时,要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分寸,尤其是对教师的非职场生活,服务而不限定,引导而不干涉。

第五,“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是一个没有终结、动态推进的过程,是每一位教师主体觉醒,不断从现实生活出发,追寻意义,迈向理想的“可能生活”的过程。课题的研究,为教师追问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超越自我,经营幸福人生,提供了一些选择,播下了一些种子,惟愿这些“选择”与“种子”能带给老师职业与人生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3,114,116.

[2]勒热讷,菲力浦.自传契约[M].杨国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上一篇:语文教学内容该如何确定 下一篇:高数课程分层教学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