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5 10:30:16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那么在数学领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创新的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三、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我在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这种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有目的地学习;其次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指导学生开展集体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群策群力解决疑难问题;再次,解决疑难后,教师采用口头、笔头练习或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布置作业,使学生练习运用的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2.问题探究教学法。这种方法,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既能培养探究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主动,充满激情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精通整个问题体系,不过早地判断学生的行为,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讨论教学法。这种方法,使学生经常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上一篇:新课标下数学课中自主型作业的几点探索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和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