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审计研究

时间:2022-09-05 05:40:58

基于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审计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却日益严重。最近几年,大亚湾核电厂泄漏、采矿污染、大连石油泄漏等事件,加剧了水污染、空气污染、废料污染以及物种灭绝。这些无论是对人类的健康,还是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则首次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加强生态审计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对目前我国生态审计的现状提出建议,以构建良好的生态审计模式。

关键词:生态审计;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审计模式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彼此限制又彼此依存的关系。一方面,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排放的污染物是对环境承载力的严峻考验;另一方面,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无法解决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配置问题,又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种两难抉择,务必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行边发展边保护战略。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过分重视GDP的增长,忽略了GDP的质量和其他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因此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引入生态审计来衡量被审计单位执行生态保护的具体情况,再由审计单位出具客观公允的生态审计报告,由特定组织对审计不合格的单位实行赏罚制度。这样从根本出发才可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否则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审计发展模式

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各阶层的参与,我国目前的生态审计主要以政府审计为主导,企业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为辅的发展局面。环境保护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也赋予了国家相应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权力,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政府作为社会公众的人和服务者,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包括近些年提出的离任生态审计,也强调了政府相关人员离任需要过生态审计关,政府需要通过生态审计的执行表明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贡献和责任,因此这也是政府生态审计占我国环境审计主导地位的原因。

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国家出台的相关环境保护法日趋完善。企业意识到环境污染将制约其自身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企业自发的依据自身情况制定审计计划,以便及时检查出可能触犯环境法律的风险,适当引入民间审计加以辅助;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投资者为了自身的投资安全也更乐意投资环保型行业,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自觉顺应环保潮流,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模式将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三、生态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态审计发展程度低

目前我国生态审计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缺乏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理论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生态审计工作没有具体行动指南,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从而无法开展有序稳定的审计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和技术增加了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只能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来开展工作,增加了成本也延长了审计时间。整个审计工作缺少内部合理的审核依据和充分的外部资源,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目前生态审计工作受限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开展生态审计的政策支持不足

生态审计的目的是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这一目标不能脱离相关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全国多次展开了生态审计项目,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就目前的审计实际情况来看,制定政策时没有将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特征和当地生态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生态审计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另外,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政绩观念束缚严重,一味谋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导致生态审计的执行力度大大降低,出现了“只审不改”的尴尬现象。因此,通过末端审查作为环境保护的手段并没有实现生态审计应有的效果。

(三)审计主体单一,缺乏公允性

相比于早已出台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生态环境审计在国内还是一个新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项决定提出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生态审计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的效益性、合规性进行审计,而不是对生态自身进行的审计。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进行,从政策制定、执行到监督全部是由政府部门进行,就可能出现自己审自己的现象,很难保证审计独立性,公众对审计结果也会持怀疑态度。

四、加强生态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生态审计立法,制定差异化审计制度

生态审计的顺利展开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要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不同,国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制定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差异化生态审计制度,保证制度的可执行性、有针对性;要兼顾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审计评价标准,并将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考虑在内,使审计人员在生态审计工作中有章可循。利用差异化制度的实施构成具有针对性的结论分析,继而提出地区生态保护的有关建议,促进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二)加快内部审计、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共发展步伐

由于生态资源的公共性特征,我国的生态审计从政策的颁布到政策的实行、监督都是由政府主导。我国长期所实行的审核制度一直是上级审下级,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又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挂钩,下级政府的政绩又与上级政府的政绩相联系,所以自己审自己的现象在所难免。另外,企业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片面追求利润,不愿承担生态保护的责任,实行内部环境审计也只是避免因此带来的重大损失;目前由于我国缺乏对民间审计实施操作的指引,缺乏专业生态审计的相关机构,难以进行全面的生态审计服务。(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 张景.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审计[J].审计月刊,2014

[2] 王芸,黄艳嘉.中外生态审计制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4

上一篇:浅谈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存在问题 下一篇:A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