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工业产品趋势相冲突的悲剧

时间:2022-09-05 02:00:57

与工业产品趋势相冲突的悲剧

[摘要]拉斐尔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即: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又译丹特·加布里埃尔·罗赛蒂和威廉·霍尔曼·亨特)所发起组织的一个艺术团体(也是艺术运动),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改革;灵魂的机器;悲剧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57-01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成立时,正是巴黎、维也纳、柏林、米兰和匈牙利全国等地爆发革命,印度第二次锡克战争爆发,英国运动发展到高潮的一年是1948年被称为“革命之年”。在欧洲大陆,革命是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的表现,在英格兰,社会的动荡则更多是由工业制度造成的——这个制度是世界历史上的新事物。如何对待这个制度,没有以前的经验可循。西方的大机器生产经过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给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民众吃不饱独自过度地劳作,大量繁殖后代,住在寒酸的大街上,其拥挤程度骇人听闻,他们头上就是工厂烟囱冒出的有毒烟雾。这种悲惨现状正是拉斐尔前派运动里的那种实验性改革因素的背景。

当年,年轻的亨特和米莱斯,正如那些热情高涨的中产阶级目击者一样,加入了派组织。出于对运动的支持与同情,作为保守派代表的皇家美术学院理所当然地被看做了专制的堡垒。他们无数次彻夜长谈,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

这群年轻人开始聚在一起画画,彼此的朋友家庭成员以及艺术家自身充当了作品中的模特。以罗塞蒂的《圣母玛丽亚的少女时代》和米莱斯的《伊莎贝拉》为例,年轻艺术家的周围很显然有着小说式的家庭圈子和社交圈子。也许在一副像罗塞蒂的作品那样具有拉斐尔前派主义宣言的绘画里,米莱斯选择了用颜料表达对兄弟会的效忠,体现出的必伊莎贝拉更完整的人格的做法并不为奇了。在浏览了拉斐尔前派的主要成员作品后,很显然的发现,他们忠于自然,对自然的审美和艺术表现曾经是他们相当长的艺术创作时期中十分重要的活动。而且这一现象的源起有着特殊的思想背景和观念指导。

1950年,在罗塞蒂提议下,兄弟会的成员们齐心协力出版了会刊《萌芽》,虽然只出了两期,却在当时已面临分散解体。对兄弟会的理想,每个成员各持己见,甚至忘记了那个看似最主要的抨击对象——皇家美术学院。

到1954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已经告终,这实际上也等于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即将开始。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继续拉斐尔前派的理念逐渐身日人心。对正在上升的中产阶级的粗俗福乐,对当时毫无品味可言的“艺术题材”,最重要的是,对漠视人心的工商业制度,拉斐尔前派奇特的理想主义情结似乎成了一剂必不可少的解毒药。

罗斯金问道:为了生产“有用的”东西便去毁灭土地和劳动者,这种机械制度的益处何在?他用比卡莱尔更明晰的形式提出建立一个基于中世纪的社会,人们诚实合作、共同管理这个社会,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人类的手工作品,而不是机器制造的产品。罗斯金启发了拉斐尔前派理念第一阶段的发展,也促进了拉斐尔前派理念的第二阶段的发展。

在拉斐尔前派运动中,莫里斯是一位最多方面的天才——他是诗人,是美术设计家,又是社会社会理想主义者。拉斐尔前派的悲剧(如果可以使用这个说法的话)不同于其他任何悲剧。它首先一个理念的悲剧。在它反抗的工业和实利社会的力量面前,拉斐尔前派的理念崩溃了。这个理念对现实的把握太微弱了。它就向一团透明的梦幻之云,透过它,依然可以看见带撑架的长裙、双排扣常礼服和大礼帽,依然可以看见贫民窟和纺织厂,依然可以看见向农田胡乱延伸的丑陋城市,依然可以看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中财富的平庸辉煌,而拉斐尔前派的理念虽然悬浮在这个时代之大,却与它格格不入。这些骑士穿着中世纪的盔甲,勇猛地冲向敌人,但他们幻影般的冲锋却对敌人的坚固实体毫无作用。拉斐尔前派理念的复杂内涵从未被解释过、从未被明确过。这个理念被挫败了,而其核心的悲剧则反映在了每一位成员的事业上。

这个悲剧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剧。拉斐尔前派面对的难题并不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它今天依然存在。他们提出的问题会不断被适时地提出来,那就是:社会究竟该不该是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更有力、更复杂的机器产品究竟该不该是生活的目的?我们是不是一种制度的受害者?那种制度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却被强加在了我们头上,它使我们建造出工厂以后,就势必不惜一切代价地填满它们,却不问我们是否是为了我们心灵才需要它们;它使我们让轮子转动起来以后,就不得不使它们不停地运转,却不管它们在做些什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什么?那个办法石头就是一种生活?其中人人都能快乐而自由地以某种方式表现自我,从事完全由自己支配的工作;那种生活最推崇人的价值,而位于人的价值之上的,则是一种万物都具有神性的感觉。如此表述拉斐尔前派的目标并不像初看上去那么空幻飘渺、那么远离现实,却包含着一个21世纪所必须回答的令人不安的问题。

上一篇:简析中国宠物用药现状和未来 下一篇:春节将至,宠物寄养一“房”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