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业:从国外到国内

时间:2022-09-05 12:15:57

近年来,随着我国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国人境外购物的急剧膨胀,各方对于免税店业态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作为零售行业的一种特殊业态,免税业值得人们研究。

世界免税业的基本情况

欧洲是免税店业态的发源地。现代意义上的免税业发端于1947年爱尔兰的香侬机场免税店。当时活塞式引擎客机由欧洲飞往纽约,需要在香侬机场停靠加油,加油时乘客需要离机在候机楼休息,机场于是就开设了一家商店,向休息的乘客销售烟草和威士忌。转机厅并非爱尔兰的国土,销售的商品等同于出口。当年爱尔兰通过了《机场免征关税法》,明确对所有乘客,包括航班机组成员以及转的运货物豁免正常的关税。这一法案迅速使爱尔兰香侬机场成为国际货物中转和销售中心,也就此产生了20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现代免税业。

有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大大小小约2500家免税店,销售超过万种商品。免税店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位置,可分为机场、机上、船上、火车站等:根据服务人群,可分为进境、离岛、市中心等。其中,机场免税店是主要形式。免税店最早产生于机场,并在机场得到最明显的发展,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机场都有免税店。根据《中国民航报》的统计,2012年全球机场免税店的销售额在250亿美元左右,占据免税销售的60%以上。

近年来,国际免税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趋势。一是市场重心在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欧盟内部相继取消关税,免税业在发源地欧洲的发展前景不再乐观。欧洲一直占有免税品销售50%以上的份额,多出的商品势必向其他地区转移。目前亚太地区以中国、韩国为代表的旅游零售业务和免税业务已经全面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二是销售渠道多元化。机场免税店布局已接近饱和,拉动销售的关键在于旅客数量。而机场免税店的竞争对手,比如机上和船上免税销售等,得益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和韩国的出境旅游热。同时,亚太地区旅游胜地的市中心免税店也成为热点。三是经营主体不断集中。之前很多机场内部都没有专业的零售商,只有特许经销商在运营免税店。随着国内或区域内大型零售商介入免税业,以及消费者对免税经营品牌要求的提高,市场集中度在逐渐提高。瑞典的年代研究公司(Generation Research)是全球范围内免税行业的分析专家,其研究显示,2000年前世界前50位的免税零售商占据了全球49.9%的市场份额,但到2010年这一份额已上升至80.6%以上。

我国免税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免税业诞生于1979年。当时国务院批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开办免税品销售业务,免税店首先在上海、北京、广州国际机场和广州火车站、上海港、黄埔港、深圳边境口岸等出境地点设立。1984年,中国免税品公司(以下简称“中免”)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成为由国家授权的负责经营和管理全国免税业务的专营公司,对免税品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组织进货、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的“四统一”集中管理。之后,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免)、珠海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免)、日上免税行(以下简称日上免)、海南省免税品公司(以下简称海免)等相继取得了免税品的经营资质,对中免的市场垄断地位形成了一定突破。

我国免税店主要分为出入境免税店、市内免税店、出国人员免税店等。出入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主要由中免、深免、珠免和日上免等四家公司设立(海免刚刚获批,成立免税店的情况不明),设立的地点分别是全国各主要出境口岸(中免公司,约170家免税店)、深圳口岸(深免公司,约10家免税店)、珠海口岸(珠免公司,约3家免税店)和北京上海机场(日上免税行,约5家免税店)。出国人员免税店很多城市都有,保守估计至少在20家以上。以上全加起来我国目前大概有210家左右免税店。

免税业在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很大。一方面,中国免税业的内生动力很强。2012年,全球免税业增长普遍乏力,而中国却一枝独秀。全行业实现零售收入高于亚太免税业21.1%的增幅,远高于世界免税业9.6%的增幅。根据中国免税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整个中国免税业将力争实现营收超300亿人民币,超越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二的免税大国。而排在第一的韩国,无论在国家规模、旅游市场容量、游客规模都远远比不上中国。可以预计,中国免税业做到世界第一只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消费者对海外商品特别是奢侈品的购买力十分强大。2011年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成为世界头号奢侈品消费大国。国人境外消费也很惊人,据报道,欧洲2000亿奢侈品销售额中,中国游客占了一半。一旦我国免税体制有所松动,这些消费都有可能转化为中国的免税销售。2011年5月,财政部颁布实施《关于开展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试点的公告》,针对乘飞机离岛旅客实行限次、限值、限量、限品种免进口税购物,这是我国免税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海南旅游购物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该政策的最大看点在于将免税购物人群从出入境人士扩大到普通国内游客,这在当前进口商品关税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具有特别意义。

上海发展免税业的思考和建议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对于上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上海开展免税销售具备较好的基础。上海定位于国际贸易中心,近年来又致力于打造“购物天堂”,国内外人士往来频繁,品牌认知度高,免税销售的环境优良。近年来上海各级政府对免税试点的热情很高,去年底市人大出台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本市探索实施离境退税政策,选点设立免税商品购物店”。浦东新区、长宁、宝山等区县也跟中免有过接触,表达了开设免税店的浓厚兴趣。

但上海与海南不具可比性,以岛为单位,对本国旅客实施退税具有一定的国际惯例,比如韩国的济州岛、日本的冲绳岛。此外,海南的离岛免税政策并不十分完善,存在着离岛方式单一(只允许乘机)、购物限制较多等问题。从操作的难易程度来看,上海可采取“三步走”策略:

首先,设立新型市内免税店试点。市内免税店以其营业面积大、购物时间充裕等优势,在免税业内地位不断提升。DFS集团是全球市内免税店的龙头老大,商店分布在全球14个国家。我国首家市内免税店1990年在北京开业,2001年起国家相继批准在上海、大连、青岛、厦门开设市内免税店,2008年国务院又同意海口、三亚、琼海、万宁四城市开办市内免税店,其中三亚店已于2009年开业。我国市内免税店运营以来,一直存在着网点数量少、国产商品不能退税、国人不能消费等问题,能消费的境外人士对中国特色产品感兴趣却买不到,普通国人又买不了店里的国外奢侈品。先前中免、锦江、浦东房地产集团在上海体育场合作开办的市内免税店悄然关门,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上海设立的免税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内免税店,而是经营商品覆盖国内外、消费人群兼顾境内外的新型免税店,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允许普通中国居民消费并有条件享受免税政策、国产商品纳入免税范围(视同出口退税)、增加网点数量等等。一旦戴上试点的帽子,具体的政策内容就可以逐步充实完善。这样的新型市内免税店已享受了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核心内容,并且还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其次,争取离境免税政策试点。这里面主要涉及免税区域的界定、离开方式的选择、免税身份的确认等。免税店是个“点”,离境则是个“面”。上海目前有条件实现免税的区域很多,具体选择应该按照两个主线进行,一是与旅游资源相结合,这是免税销售的传统形式,主要可选择浦东迪士尼地区、松江佘山地区等:二是与客流相结合,主要可选择虹桥商务区等。无论哪种形式,如何对该区域实现自然隔离,明确“离境”条件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最后,争取省级免税品经营资质。前面已提到,目前国内只有5家公司具有免税品经营资质,其中又只有中免和日上免有跨地区连锁经营能力。日上免是外资背景,只在北京、上海经营,实质上开展全国免税经营的只有中免一家。从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情况看,经营垄断对免税销售是很不利的。只有取得免税品经营资质,组建隶属地方政府的免税品公司,才能更多地把利益留在当地,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目前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已经成立,由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出资,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这也为上海发展免税业提供了借鉴。

上一篇:我国传统零售企业O20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下) 下一篇:“包装减量”你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