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收入范文

时间:2023-11-12 03:33:09

免税收入

免税收入篇1

关键词:农业税 ; 农民收入 ; 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

农业税是国家依法向从事农业生产并取得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税以征收粮食为主,所以习惯上又称为“公粮”。1958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统一了全国的农业税收制度。《农业税条例》是农业税的基本法律。根据《农业税条例》规定,农业税以合理评定的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全国平均税率为15.5%,各省(区、市)的平均税率由国务院根据全国平均税率,结合各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分别加以规定。各地实际执行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所属地区税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常年产量的25%。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税一直实行增产不增税的稳定税赋政策。

对于9亿中国农民而言,2006年的春天是不一样的春天。虽然仍要为春耕忙碌,但有一件事,他们却可以完全抛在脑后,那就是中国农民交了千年的“皇粮国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说,“免税是对农民实实在在的减负,符合中央关注农民、帮助农民的“人本精神”。

1免征农业税后农民收入现状

1.1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加

由于受免征农业税收的拉动,200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长6.8%左右。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2005~2007年,农民的收入连续3a保持了6%以上的增速,200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到去年已达4140元,增长7.4%。农民人均的工资性收入已经达到了1928元,比上年增加了553元,增速为9.5%。其中,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53元,增长3.6%;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增加35元,增长了9.3%。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的购置补贴等等,这些全年的人均的转移收入达到181元,人均增加33元。

1.2我省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按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将采取分步分地区的办法,在五年内逐步免征农业税。现在,吉林省已经全部免征农业税,这标志着我省农民在土地上的经济负担基本消除。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1.2.1农民群众认为现在种田收入比打工强

据调查,问卷中对于“是否愿意种土地”的问题,100%都予以了肯定的回答。农民种土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曾一度令基层干部头痛的土地荒芜现象现已荡然无存。以前把土地转包给别人的农户甚至悔约强行收回土地。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说:虽然在外务工挣钱多,但是除去车费、饮食、住宿等开支,所剩无几。现在税费免了,只要好好经营土地,一年获得的收入比打工强多了。

1.2.2农民群众对科学种田的认识更加明确

为了在土地上获取更大收益,农民们变得爱与周围进行对比了。他们主动比哪家收成好,比哪家收入更多。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农作物科技含量高,收成明显好些。

2 免征农业税后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

虽然免税后的农民收入水平相比从前,有了显著提到,但提升程度有限,尤其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还有着巨大差距。在看到农民增收的喜悦背后,仍然存在着阻碍农民增收的诸多因素,其中有些因素不但没有消除或减轻,反而加剧了。

2.1农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降低了农民收入

增加了生产费用,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加大了农业的生产成本,使农民在几年间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也呈大幅度增长趋势。2006年吉林省农民人均购买农资支出为731.42元,比2003年增加299.04元,4a年均增幅为14.0%,大大高于同期农产品价格的涨幅。特别是由于2004年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当年农民购买农资产品的人均支出比上年多160元,增幅高达33.3%,其中购买化肥和农药的支出增长26.0%,购买农用种子的支出增长28.2%。

以下以梨树县石桃村农户为例,就2004年和2006年的主要生产费用进行对比(注:2006年指标数据是以同等于2004年的农资数量和2006年农资价格推算出)。

钱姓农民,男,现年40岁,全家常住人口4人,玉米纳税面积为0.4hm2。由于2004年风调雨顺,粮食收购价高,收成达历史之最,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家去年每667m2产玉米700kg,总计4200kg。按市场平均价格每50公斤82元计算,全年玉米收入6800元。通过计算,在抵消农业税后,农民的种粮每667m2田成本实际增加了18.8元(农药看似没涨,但同等价格的产品斤量明显小于上年的,也就等于变向涨价。2004年农药支出很少,与今年不可比,估计今年投入更大)。国家给农民的优惠,实际上间接地转移到了农资生产、流通企业和其它费用中支去了。

2.2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阻碍农民创收

2.2.1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在中国,农民依靠土地,以种植农作物取得的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根据我们调查测算,正常年景下,如果除去自留口粮,农民从田里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赔本买卖”,遇有荒年灾害,那自然“赔”多和“赔”少的问题

2.2.2农民增收渠道不畅通

农业本来就是一项弱体产业,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民大多是一哄而起搞调产,存在着农产品一年涨、二年跌、三年四年全灭绝的现象。加之受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农民无法向非农产业大规模有效转移,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收入。

2.2.3农村基层政府职能下降,公共设施缺乏

免征农业税后,基层政府的财政运转困难,只能满足于吃饭财政,无力积极主动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基层政府很多职能得不到发挥,农村的公共产品出现了严重的不足。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抓计划生育,村干部的主要任务是上级政策的上传下达。而农村的公路、灌溉水渠等基础设施却被搁浅。所调研的地区的道路坑洼不平;而且机耕路更是狭窄,不仅给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运作。

2.2.4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影响。

我国目前数亿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农村长期落后的生存条件和教育薄弱的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高,这笔财富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3增加农民收入对策及相关政策

针到以上分析中影响农民增收因素,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3.1实行农资补贴制度,摆脱农资价格上涨制约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针对近些年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对生产、流通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与补贴,对稳定农资价格起到了一定作用。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直接补贴机制,增强农民承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3.2调整结构,拓宽门路,从根本上丰富农民收入渠道

拓宽收入渠道,就目前的农业基础来说,应该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科技附加值、提质增收、驾驭市场几个方面做文章。

3.2.1首先应该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入手

充分利用气候环境、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并要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更无法抗拒加入世贸组织后来自全世界的竞争和挑战。

3.2.2养殖加工并举,加大二三产业增收比重

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养殖业及加工业,是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衡量大农业的指数主要是以人均占有肉、蛋、奶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这就说明发达的农业中养殖业和加工业是必不可少的。

3.3机制改革,维护基层政府职能

目前除了中央政府之外,从全国范围来看,省、市两级政府的债务较少,省一级甚至还略有盈余,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县、乡、村三级,但恰好是这三级地方基层政府的债务已经到了靠其自身已根本无法解决的程度了。因此,如果不对当前的财政体制进行变革,使事权与财权对等,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我们认为,可供借鉴的思路有3种:

3.3.1维持目前的财政分权体制

但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落后省份以及省级政府对县、乡、村三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以使农村基层政府在处理地方事务时不至于财力上捉襟见肘。这是一种直接而且见效快的办法。

3.3.2维持目前的财政分权体制

但将部分事权上移,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应当由中央负担。2002年全国县级教育事业费1578亿元,占全国县级财政支出6313亿元的25%,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2582亿元的61.1%,而中央只占10.3%[6]。将其上移可以大大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而且农村义务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其经费由中央政府负担才合乎常理,也符合世界各国的惯例。这种办法也可以使财权和事权对等,如果在短期内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没有大的改革,这应是一种可取之策。

4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

农村的人力资本与农户的家庭收入和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需要借助于劳动力来实施。为了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我们切实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

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免征农业税就是为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农业历史上第一次免除农民赋税,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相信农民经济会进一步发展,农民会更加富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发〔2004〕1号).

[2] 刘召勇,张广宇,冯先志.农民收入增长模式问题分析 [J]. 中国农经信息网 .

[3] 罗利芳.浅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及增加农民收入对策 [J]. 邵阳学院学报2002,S1.

[4]彭代彦.农民进城的就业壁垒与农村人口城市化 [J]. 中国经济评论,2003.2.

[5]蒋和胜,王德忠.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思考——兼论农民增收减负的制度基础 [J].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6]赵丙奇.人力资本与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J]. 农村经济,2003.11.

[7]黄金辉.台湾农业现代化评析当代亚太 [J].2003.7.

[8]雷原.农民负担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建 [J]. 财经问题研究,1999.6.

[9]王国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免税收入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国际航空运输收入间接税的换函(见附件),自二五年三月一日起生效执行。

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国际航空运输收入间接税的换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西路5号?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谢旭人??

阁下:?

我荣幸地提及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指定的航空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空运业务免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征收的营业税和其他间接税而通过外交渠道进行的磋商。?

考虑到当前斯里兰卡并未对国际航空运输业务征收类似于营业税的间接税,我特提出下列安排:?

一、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指定的航空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航空运输业务和从事航空运输业务销售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收入应当免除对毛收入和(或)流转额征收的营业税和所有间接税。?

二、上述第一款提及的免税同样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指定的航空企业在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开展航空运输业务和从事航空运输业务销售取得的收入。?

如果阁下接受上述(条款),我荣幸地建议,本信函及阁下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所提上述方案的复函将视为构成两国税务当局之间的一项谅解。该谅解将自阁下复函之日起生效。?

顺致崇高敬意。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国内收入局局长?

兰克斯·帕·里·维拉辛贺

二五年一月二十七日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国内收入局局长?

兰克斯·帕·里·维拉辛贺

阁下:?

我荣幸地收到阁下2005年1月27日的来函,内容如下:?

“阁下:?

我荣幸地提及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指定的航空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空运业务免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征收的营业税和其他间接税而通过外交渠道进行的磋商。?

考虑到当前斯里兰卡并未对国际航空运输业务征收类似于营业税的间接税,我特提出下列安排:?

一、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指定的航空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航空运输业务和从事航空运输业务销售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收入应当免除对毛收入和(或)流转额征收的营业税和所有间接税。?

二、上述第一款提及的免税同样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指定的航空企业在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开展航空运输业务和从事航空运输业务销售取得的收入。?

如果阁下接受上述(条款),我荣幸地建议,本信函及阁下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所提上述方案的复函将视为构成两国税务当局之间的一项谅解。该谅解将自阁下复函之日起生效。?

顺致崇高敬意。”

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意阁下来函中提出的建议。

我愿借此机会向阁下致以崇高敬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免税收入篇3

关键词:国际税收;税收抵免;税收饶让

一、关于国际税收抵免问题

所谓国际税收抵免,就是本国的企业、公民或居民,在外国缴纳了所得税回到本国缴纳所得税时,将在外国缴纳的所得税款加以扣除。它是现代税收制度中避免国家间双重征税的一种主要方式。

(一)双重征税的产生及税收抵免的出现

双重征税就是指一个纳税人的同一笔所得,由两个以上的国家同时征税。双重征税主要是由税收管辖权的重叠引起的。

按照国家原则,一个国家的税收管辖权,可以按照属地和属人两种不同的原则来确立。按照属地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称作地域管辖权,也叫收入来源管辖权,是指一个国家有权对在本国发生的收入实行征税。按照属人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称作居民管辖权,也叫居住管辖权,是指一个国家有权对本国的居民或公民在世界各地取得的收入实行征税。一个国家究竟是按属地或是按属人或是既按属地又按属人原则行使税收管辖权,以及行使到何种程度,这纯属一个国家的问题,国际法并无明文规定。目前,由于世界各国一般都按收入来源行使税收管辖权,但有许多国家又是按居住行使税收管辖权,所以,就可能产生纳税人及其收入要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发生税收关系的问题。这种税收管辖权的重叠情况,便使得纳税人由于来自国外的那部分所得而需承受双重纳税的负担。

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各国都先后采取了一些不同的解决办法。其中,有些国家对来源于国外的收入实行免税。即绝对免税法。这些国家只对来源于国内的收入课税,而对其居民或公民来自国外的收入不行使税收管辖权,达就单方面地避免了双重征税问题的产生。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一直实行这种制度,但目前实行绝对免税法的国家已经很少了。还有些国家在免除双重征税的实践中常采用减免法,即对在国外已纳税的所得按照优惠税率征税。如此利时对已在国外纳税的所得只征正常所得税的五分之一。另外有些国家采取扣除法来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即居住国政府在向其本国居民或公民来自世界各地的收入进行征税时,允许把已缴纳的外国的所得税额,作为汇总申报本国政府应税所得的一个扣除项目来计算应纳所得税额。以上这些办法人们认为并不能彻底解决双重征税问题。实践证明,在那些实行综合或单一税制的国家里,采用税收抵免法才是解决双重征税的主要方式。

采用税收抵免方式的国家是以纳税人的居住地而不是以收入来源地为根据行使税收管辖权的,所以这些国家的所得税法都规定,对本国居民来自国内外的全部收入所得进行征税。但同时又规定,对来自国外的收入所得,如果在收入来源国已经缴纳所得税款的,允许在支付给本国政府的应税所得额中加以抵免。世界上最早实行税收抵免的国家是美国,在1918年制定的美国税法典中规定了税收抵免的方法。

(二)国际税收抵免的原则、做法和形式

根据国际实践的经验,抵免一般要符合以下的原则或条件:第一,只有税才能抵免,费不抵免。关于税和费的区别,很多国家都有明文规定,美国规定得此较严格和详尽。第二,只有所得税才能抵免,非所得税不能抵免。并且须是双重征收的所得税才能抵免,非双重征收的所得税也无所谓抵免。第三,只有已支付的所得税才能抵免,未支付或将要支付的所得税不能抵免。第四,必须是相互给予抵免,单方面给予抵免的情形极少。达就是说要贯彻对等的原则。第五,实行限额抵免。即对国外所纳税款的抵免额,不能超过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所应交纳的税款额。如果超过本国国内所得税率时,本国实行限额抵免。美国税法规定的关于外国税收抵免限额的计算公式是:

在实际抵免中往往产生三种情况:一是收入来源国与居住国的税率相同出现“十足的抵免”。二是收入来源国的税率低于居住国的税率,出现其差额补征。三是收入来源国的税率高于居住国的税率,那么居住国政府只能允许按照本国税率计算的应缴外国所得税作为可能抵免的限额,而不能允许将本国自己国库的一部分收入去贴补纳税人承担外国政府较高的税收负担。

实行税收抵免的做法和形式。由于税收抵免涉及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因此在实施方面,除各国政府在自己的税法(国内法)中明确规定税收抵免的原则和政策及其具体规定之外,一般都要通过收入来源国与居住国之间进行谈判,缔结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双边协定或多边协定(国际法)。征税时,按照税法规定或协定办理。税收抵免,大量的是企业、公司所得税的抵免。由于企业、公司的隶属关系不同,它们在外国所缴纳的税款进行抵免的形式也就不同,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抵免、间接抵免、多层抵免等。

(三)国际税收抵免的结果和作用

双重征税是涉及纳税人与两个以上国家政府之间的一种征纳关系,涉及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实行税收抵免避免双重征税之后,原来的税收关系就主要成为国家之间的财政关系了,涉及到国家之间对国际收益的分配。因此采取税收抵免的结果是:①承认了按收入来源国行使税收管辖权优先于居住国行使税收管辖权,但也不是承认收入来源国享有税收独占权。这是符合国家原则的。②对收入来源国和居住国之间的财政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税收抵免数量过大,特别是如果只实行单方面的税收抵免,势必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导致财政外流。因此,现代有些国家(如美国)实行税收抵免比过去严格了,很多国家的税法对税收抵免作了一些比较复杂的规定。尽管如此,实行税收抵免的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避免了双重征税,有利于扫除国际投资和经济贸易上的一大障碍,解除外商、国际投资者向外投资、资本输出怕承担双重纳税的顾虑,从而有利于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共次,既避免了同一笔所得的双重征税,又防止了国际逃税,保证了一笔所得必征一次税。第三,有利于维护各国的税收管辖权和财政经济利益,使税收达个经济杠杆在国际经济方面更好地成为参与权益分配的工具。正因为上述积极作用,现在世界上实行税收抵免的国家越来越多。除美国是实行抵免此较典型的国家之外,还有英国、联邦德国、瑞典、日本等。我国也是采取抵免法的国家之一。一九八年九月十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合营企业及共分支机构,在国外缴纳的所得税,可以在总机构应纳所得税额内抵免。”如何进行抵免?该法施行细则中又规定:“已在国外交纳的所得税,可以持纳税凭证在总机构应纳所得税额内抵免;当抵免额不得超过国外所得额按照中国税法规定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

二、关于国际税收饶让问题

与税收抵免有联系的是国际税收饶让。所谓国际税收饶让,通俗地说就是一段时间内不征税,税收放假。确切地说,一般是指发达国家(往往是居住国)不仅对于已向发展中国家(往往是收入来源国)缴纳的税额给予税收抵免,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往往是收入来源国)为了鼓励外国资本进行投资而规定的税收豁免或取消的税额,也给予抵免。这就叫国际税收饶让。它是一种特殊的抵免法。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不是为了避免双重征税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了,而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独特的免除征税的照顾法,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特殊优惠。

税收饶让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税务关系中具有实际的意义。因为自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摆脱落后、贫困的面貌,都比较重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为此,他们在税收上提供了很多优惠。如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资不征或减征所得税。有的国家虽然不免除所得税,但却规定在几年内不再提高现行税率等等。但是根据1980年联合国范本和国际税收惯例,收入来源国只有征税的优先权,而无独占权。如果收入来源国少征或免征所得税,居住国补征的税款差额就会相应增加,达实际上就取消了(至少是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税收鼓励作用,并且本应由发展中国家征收的税款无形中就转移到了发达国家,这种现象与建立国际新经济秩序是不相符合的,所以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纠正这种情况。于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税收饶让的问题,并力图通过税收条约实现税收饶让,以取得远比实行税收抵免避免双重征税更多的东西。

对于税收饶让的问题,发达国家有不同看法。有些国家认为它是不可取的,认为它将使国家的税收制度同一种对投资的鼓励办法搅在一起,它在对待投资人的待遇方面,将会产生不平等的现象,形成差别待遇。美国就是持这种态度。有些国家认为应当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达一要求有可取之处。而大多数国家只是同意税收饶让仅限于减少预提税,不随便地把税收饶让用于公司所得税上,不过也有在对股息征税、对公司的所得征税上使用税收饶让的。现在世界上实行税收饶让的国家有日本、瑞典、英国、丹麦、联邦德国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税收饶让还需通过国家间缔结税收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例如日本到1978年为止已与十一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税收饶让的双边协定。

免税收入篇4

一、免征额提高的影响

1.免征额改变后,各收入阶层应纳税所得的变化本文选取3000、5000、7000、12000、18000、22000、45000、70000、100000九类收入水平(选取标准为现行税率下收入级距的平均额调整所得),依照主流学者提出的降低或者提高免征额的建议,选取免征额为2000、3500、5000、8000、10000元,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的变化。

2.免征额提高对效率的影响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税制的设计应尽可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而税收的效率原则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税收经济效率与税务行政效率。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实施税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即保持税收中性。个人所得税不会单纯的影响某一产品的价格,影响的是预算约束线,因此个人所得税并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提高也同样不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太大影响。免征额提高对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务行政效率上。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最多的税收收入。免征额提高后,所得税征税范围缩小,征税成本降低。同时,免征额以下收入水平群体本身对个人所得税收入的贡献就比较小,而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减少将大大少于征税成本的降低额。因此,免征额的提高会降低征管成本,使得经济运行更有效率。

3.免征额提高对公平的影响当免征额为2000元时,最高收入群体即月工资、薪金所得为100000元者的税后收入分别是3000元者、5000元者、7000元者、12000元者、18000元者、22000元者、45000元者、70000元者的23.4倍、14.4倍、10.6倍、6.6倍、4.6倍、3.7倍、2倍、1.3倍。

当免征额提高到5000元时,最高收入群体即月工资、薪金所得为100000元者的税后收入是5000元者的14.1倍,是7000元者的10.2倍,是12000元者的6.4倍,是18000元者的4.5倍,是22000元者的3.7倍,是45000元者的2倍,是70000元者的1.3倍。当免征额提高到10000元时,最高收入群体即月工资、薪金所得为100000元者的税后收入是5000元者的14.6倍,是7000元者的10.4倍,是12000元者的6.1倍,是18000元者的4.3倍,是22000元者的3.8倍,是45000元者的2倍,是70000元者的1.3倍。

二、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免征额提高对低收入群体节税绝对额较低,但节税率较高;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节税较多,但节税率较低。总体来说,节税额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影响不大,提高免征额对高收入群体节税和税后收入改变更大。免征额提高对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税后收入比率有降低作用,但效果不明显,而随着免征额的提高,高收入者和次高收入者之间收入差距的绝对额减小幅度明显,因此,免征额提高实际是在调节高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同理,各群体内部收入差距会缩小,而群体间收入差距反而有扩大趋势。

综上,在现行税率下提高免征额会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效率,但是提高免征额并不会对收入分配状况产生太大影响,甚至有可能产生相反效应,即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因此,盲目提高免征额的做法对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无益,无法体现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功能,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中不能单纯提高免征额,还要配合其他方面改革,如税率设计、征收方式等。

免税收入篇5

内容摘要:本文在系统收集研究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等机构的最新数据的基础上,对美国住房政策的调控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住房税收减免主要提供给了有房户,极大地刺激了人们购房的积极性;征收房地产税和限制税收减免政策的适用范围相结合,抑制了住房过度消费和投机;资助出租房建设和中低收入家庭购房,在住房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低交易税和资本利得税减免措施,促进了二手房市场的繁荣。

关键词:美国住房 住房税收 税收政策 税收减免

美国的住房政策主要包括直接提供资金进行资助的政策、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在美国住房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国每年在住房税收方面的支出大大超过直接提供资金的资助力度。我国住房税收制度尚待完善,美国住房税收政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收集研究相关文献和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统计局、州住房机构全国委员会、全国低收入住房联盟等机构的最新数据的基础上,对美国住房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进行了分析。

住房税收减免主要提供给有房户

早期的美国税法规定,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对所有抵押贷款的利息支出均可减免。从1986年起贷款利息减税范围大幅缩小,只有用于购买、建造和修缮住房的贷款利息支出才可以减免税收,这极大地刺激了住房建设的发展和人们买房的积极性。从1997年起,有房户被允许从其应纳税收入中减去首要住房(Primary Residence)和价值不超过100万美元的第二住房的住房抵押贷款利息。将住房抵押贷款利息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是联邦政府最大的税务支出项目之一,2007财政年度约减免税收737亿美元。除了住房抵押贷款利息外,有房户可以从应纳税收入中减去他们在该纳税年度中为首要住房缴纳的不动产税。通过该项政策,2007财政年度约减免税收285亿美元。2007财政年度,将住房抵押贷款利息和不动产税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的政策减免了部分个人所得税,减免的部分占当年与住房有关的税收总支出的78%。

在提供给住房投资者的税收减免中,有一部分税收减免的实际受益者也是有房户,如州和地方政府用于资助自有房购买而发行的债券利息免税,2007财政年度为13亿美元,占住房税收总支出的1%。租房户只能通过承租获得税收减免资助的出租房,间接地享受住房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以2007财政年度为例,联邦政府住房税收总支出中,提供给出租房建设修缮的部分不超过8%,而当年租房户占全国家庭总数的31.9%。因为有房户能够更多地享受政府提供的税收补贴,低交易成本、遗产和赠与税抵免制度使住房转手无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家庭被吸引到购房队伍中来。目前美国家庭中有房户接近70%,在发达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自有房的平均面积也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200平方米。

虽然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住房抵押贷款利息和房地产税对所有的有房户均适用,但高收入家庭获得的收益远高于低收入家庭。首先,因为美国所得税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对于同样的扣除额,高收入家庭所产生的免税效应更大。以2009年为例,对于最高收入层次家庭,1000美元扣除额的收益为350美元。而对于最低收入层次家庭,1000美元扣除额的收益仅为100美元。其次,收入越低的家庭,课税减免兑现的可能性越小。当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房地产税以及未报销的医疗支出、慈善捐赠和其他可减免支出的总和低于税法规定的免税标准时,该纳税人实际享受不到作为有房户的所得税减免。以2007年为例,在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纳税人中,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住房抵押贷款利息获得个人所得税退税的占5.5%,平均每份退税的价值为532美元。在收入高于5万美元的纳税人中,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住房抵押贷款利息获得个人所得税退税的占51.2%,平均每份退税的价值为2053美元。在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纳税人中,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房地产税获得个人所得税退税的占5.3%,平均每份退税的价值为172美元。在收入高于5万美元的纳税人中,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房地产税获得个人所得税退税的占51.7%,平均每份退税的价值为752美元。

住房税收减免主要提供给了高收入的有房户,使得对于有房户的税收减免政策饱受批评。有人认为,高收入有房户获得的收益远高于低收入有房户,违背了纵向平等的原则。同样收入的有房户和租房户获益不等,违背了横向平等的原则。针对此问题,全国低收入住房联盟(NLIHC)则在2007-2008政策目标中明确提出“反对使高收入人群获益的税收减免,降低税收帮助低收入人群”。

征收房地产税和限制税收减免政策的适用范围相结合

美国对土地和房屋征收房地产税,又称不动产税,需要每年缴纳。税基是房地产评估值的一定比例(各州规定不一,多数从20%~100%不等)。目前美国的50个州都征收这项税收,各州和地方政府的税率不同,大约为1%~3%。

房地产税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住房过度消费和投机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很多的有房户来说,每年征收的房地产税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房价越高,房地产税赋越重。这就使得很多家庭做出购房决定时不仅要考虑购房成本,而且要考虑保有住房的税收成本。因而,大多数家庭购买和拥有住房时会从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承受能力出发。房地产税也是州政府调控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地阻止乱占地、占好地、占大地的现象发生,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住房开发的投机。

美国政府也通过限制税收减免政策的适用范围,来抑制住房的过度消费和投机。比如,在征收联邦个人所得税时,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扣除只适用于首要住房和第二住房,房地产税扣除则只适用于首要住房。各州通过发行免息债券,给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低息抵押贷款,这也仅适用于首次购房,并且要求住房价格不超过地区平均住房价格的90%。出售住房资本利得税的豁免仅适用于首要住房,而且每两年只能享受1次。若购入卖出间隔超过一年,则资本利得税(Capital Gains Tax)适用的税率较低。若购入卖出间隔不超过一年,则与一般所得税的税率相同。

将征收房地产税和限制税收减免政策的适用范围相结合,有效地抑制了过度的住房消费和投机。在美国,一个家庭拥有多套住房的情况只占极少数,炒房的现象也较少。

资助出租房建设和中低收入家庭购房

税收减免政策在为给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各州为给首次购房的中低收入住户(收入不高于当地收入平均水平的115%)提供低息抵押贷款而发行了抵押贷款收益债券,购买抵押贷款收益券所赚取的利息免征所得税。以发行债券获得的收益提供的低息贷款,可用于购买新建住房或者现有住房,要求住房价格不超过地区平均住房价格的90%。到目前为止,州和地方政府住房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收益债券获得的收益,为360万个首次购房的家庭提供了低利率的贷款,每年资助大约10万个家庭。

各州为提供低息抵押贷款资助出租房开发而发行了多户住房债券,购买债券所获的利息免征所得税。这些出租房中至少应有20%的住房单元(在某些目标地区为15%)必须为收入不高于地区平均水平50%的家庭保留,或者40%的住房单元必须为收入不高于地区平均水平60%的家庭保留。到目前为止,多户住房债券项目资助开发了近100万套出租房,每年新增3.4万套廉租住房。

低收入住房税收补贴项目允许合格出租房的投资商在10年内,每年从应缴的联邦个人所得税中减去该不动产“资格基数”的一个固定比例。“资格基数”采取的计算方法是:从项目的开发总费用中减去地价及其他相关费用得到“合格基数”,合格基数乘以该项目中低收入住户单元所占的比例得到“资格基数”。项目位于房价相对收入偏高的“困难开发区”、低收入家庭集中的“合格人口普查区”时,将会额外得到一个130%的“基数扩大系数”,从而提高资格基数值。对于新建项目和重大修缮项目,为期10年的税收补贴总额相当于资格基数值的70%,每年可得到的税收补贴约为资格基数值的8%-9%。对于修缮费用低于每单元3000美元的不动产或那些同时接受其他联邦资助的不动产,为期10年的税收补贴总额相当于资格基数值的30%,每年可得到的税收补贴约为资格基数值的3%-4%。

至2005年为止,低收入住房税收补贴项目资助开发了超过153万个单元的出租房,该项目所容纳的住户比50多年前成立的公共住房项目还要多。对有房户的直接税收补贴,也有一部分为中低收入家庭获得。以2007年为例,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纳税人中,有488万个纳税人获得了住房抵押贷款利息的联邦个人所得税前扣除,总收益为28亿美元,有496万个纳税人获得了房地产税的联邦个人所得税前扣除,总收益为12亿美元。

实行低交易税和资本利得税减免措施

美国的住房交易税率大大低于我国的营业税率。不同的州税率不一样,从科罗拉多州的0.01%到德拉瓦尔州的2%不等。有5个州不征收房地产交易税,分别是密西西比、密苏里、新墨西哥、北达科他和怀俄明。

1997年《纳税者负担减轻法案》实施,对原有的住房出售资本利得税减免政策进行了调整,减免的标准统一了,受益面也扩大了。根据该法案,有房户出售过去5年内居住满2年(可以是不连续的)的首要住房的(部分)获益可免缴联邦资本所得税。单身的有房户免征资本利得税的最高收益为25万美元,已婚夫妇免征资本利得税的最高收益为50万美元。每两年,有房户可享受该项优惠一次。由于美国的房价并不高、房价变动也相对较小,住房出售收益能够达到以上额度的很少。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工作地点变更、健康原因、不可预见的环境变化(死亡、离婚、分居、纳税者本人或其他特定的合格个人一胎多生),住房出售时可以按过去5年内居住合格天数占730天(两年)的比例对资本利得税进行减免。

通过该项政策,2007财政年度约减免税收168亿美元,占当年与住房有关的税收总支出的12.8%。低交易税和资本利得税减免措施使得住房交易的成本较低,有力促进了二手房市场的繁荣。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中,二手房交易占据了主要部分。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美国二手房与新房成交量之比约为6比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内美国二手房总销售量同比减少了13.1%,仍达到494万幢。

结论

美国住房税收政策市场的调控作用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目前商品住房价格偏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通过住房抵押贷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来降低消费者的负担、进一步繁荣住房市场是一种有益的选择,但必须精心设计,切实平衡好租房户、购房户之间以及不同收入阶层人群之间的关系。为了抑制过度消费和囤积炒房,税收的减免应限于首要住房(自住房),同时应征收房地产税(我国称之为物业税)提高住房的保有成本。降低首要住房(自住房)交易环节的税负,有利于促进二手房市场的繁荣,方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财务情况和居住需求动态调整自己的住房状况。通过税收减免吸引私人投资廉租住房的开发经营扩大供给,有利于改变我国各级政府资金缺乏、投入不足的状况。

参考文献:

1.The staff of the Joint Committee on Taxation. Estimates of federal tax expenditures for fiscal 2008―2012[R].

2.Dreier,P. Federal housing policies and subsidies. In R.K. Green & A. Reschovsky (Eds), Using tax policy to increase homeownership among low- and moderate -income households(chap. 3).New York: Ford Foundation, 2001

免税收入篇6

实施分类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0年7月颁布了《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42号),该文件作为分类管理政策的配套文件,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税的主要依据。

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取得的其他经营收入直接用于改善本机构医疗服务条件的,经过税务机关审批,可以抵扣其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2.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土地、房产、车辆船舶,可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免税单位出租的房产和非本单位业务用的生产、经营用房产,应当缴纳房产税。

3.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药房分离为独立的药品零售企业的,应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

4.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产自用的制剂,免征增值税。

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务管理要求

1.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是征纳双方法律关系成立的依据和证明。把医疗机构纳入税务登记管理是实现对纳税人有效控管,建立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防止税收流失有着重要意义的。《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有关法律法规还需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没有作出明确说明。许多成立时间很久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一直享受免税待遇,相关人员税务意识淡簿,尤其是在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这种情况更加突出。由于税务机关也存在管理上的疏漏与不规范,造成了只有在税务人员催缴时才缴纳的局面,使得部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长期游离于税收监管之外。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深入,国家税务总局、各地税务机关相继了本地区的税收征管法规,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医疗机构需要书面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明其性质,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设置审批和登记注册,并由接受其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核定,在执业登记中注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税务机关据此判断适用征免税政策。

2.充分享受政策性税收优惠。

2.1采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对同时从事减免税项目与非减免税项目取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分别核算,对不能分别核算或核算不清的,不得享受减免税优惠。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主要针对“医疗服务收入”。医疗服务收入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康复和提供预防保健、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收入,以及与这些服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医用材料器具、救护车、病房住宿和伙食的业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的医疗服务收入仅限于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不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应就其收入全额征收各项税款。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的营利性部门和在对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运营中出现的非医疗服务的营利性活动,其所产生的“经营收入”为应税收入,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比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其他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举办的“科室”、“病区”、“项目”所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以及租赁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培训收入、对外投资收入等各项非医疗服务收入,均应按规定缴纳各项税款。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除医疗服务收入外,下列收入也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财政拨款;经过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者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等;经过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者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过财政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事业单位从其所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

2.2向税务机关提供完整、合法的减免税资料,并经审核批准或备案。虽然在相关法规中已明确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享有减免征收的优惠,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仍应按税收征管法和《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报批或备案。未按规定申请或虽申请但未经有权税务机关审批确认的,纳税人不得享受减免税;纳税人未按规定备案的,也一律不得享受减免税。减免税分为报批类减免税和备案类减免税。报批类减免税是指应由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备案类减免税是指取消审批手续的减免税项目和不需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纳税人享受报批类减免税,应提交相应资料,提出申请,经具有审批权限的税务机关审批确认后执行。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应提请备案,经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自登记备案之日起执行。

2.3加强管理,规范使用票据。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按照财政部、卫生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建帐,设置会计帐簿,分别使用财政部门和税务机关监制的票据与发票,按规定使用税控装置,如实记载业务往来,正确进行核算。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租赁、培训、财产转让等各项非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应使用地税机关监制的相关发票。票据使用不正确,必然会影响税务机关对应税收入和非应税收入的识别。纳税人应避免因票据使用不规范,引起对适用政策产生分歧。

3.进行税收筹划,承担合理税负。

3.1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来说,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额在实际缴纳的税款中比重最高。可以通过税收筹划合理制定分配政策,调整分配方案,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做好个人所得税的全员全额申报工作,增加合法净收入。

免税收入篇7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生存权

 

2005~2008年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再提高到2000元。但仍有人认为现行的免征额偏低,需要再次提高;也有观点认为目前的免征额已经过高。究竟应如何看待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高低?本文将通过对免征额界定的比较分析对其做出判断。

一、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界定的法理依据

从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史看,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原因是战争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但其能产生、演化并存续下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所得并不仅是个人通过自身能力所获得的报酬,同时也是市场交易的结果。从社会契约论出发,市场虽非国家形成,但国家为市场提供了一系列的秩序以保障市场的运作。故而,虽然个人所得作为私有财产其财产权被认为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但个人收入的产生又不得不依赖于国家所提供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社会环境,这就构成了个人所得税的立法依据。

“没有任何税比所得税更为民主、更富有人性及社会性”,个人所得税作为与“人”直接相关的税种,在立法上体现“根据量能原则,个人所得部分只有超出其个人及家庭最低生活所需费用始有负担能力,故所得必须减除保障生存之必要费用及意外负担,始得为课税之起征点,此亦为宪法上保障生存权之意旨。”也就是说,维持个人最基本生存权利的生计费用是不被征税的。因此,虽然各国实行不同的课税模式,但是在计算个人应税所得时,都会对总收入进行某些扣除和减免。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法理依据易于理解,关键在于如何对维持最基本生活的生计费用的标准进行判定。长久以来,人们对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争论焦点就在于对维持个人最基本生存权利的生计费用标准的判断不同。那么,什么是生存权?《世界****宣言》第25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要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1条第1款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为他自己和家庭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包括足够的食物、衣着和住房,并能不断改进生活条件。”日本宪法第25条规定:“所有国民均有享有维持健康且文化性的最低限度生活的权利。”《中国****白皮书》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没有生存权、发展权,其他一切****均无从谈起。”因此,人的基本生存权即可理解为“能在社会上保持作为‘人’的尊严的最低限度的经济的和文化性的生活”。那么,个人所得税中免予征税的最基本的生计费用就应该是维持个人“健康且文化性的最低限度生活”所需费用。具体而言,免征额应界定为维持纳税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最低生活费用,包括用于支付食物、衣着、住房等的费用,以及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等。

二、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界定的国际经验

美国国内税收法第151款规定,个人收入中用于支付足够的食物、衣着、住所等维持生存水平的最小数量的费用是免予课税的,这款税收法律规定充分体现了对维持个人基本生存的生计费用免予课税的法理精神。美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和减免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个人宽免”。对于每个纳税人及其配偶和所抚养的家属,每个人的宽免额2008年为3500美元,并且这些宽免额每年都会根据通货膨胀情况进行调整。第二部分是对所剩部分进一步给予一定量的免税额,即所谓的标准扣除②。标准扣除额取决于纳税人的申报身份,这部分扣除额每年同样会根据通货膨胀情况进行调整。对于美国个人所得税税前减免和扣除额度的界定,我们可以通过与其它指标的比较管中窥豹。

首先,比较个人所得税免税额与人均gdp的关系。由于标准扣除内容比较复杂,这里我们选用的是美国历史上个人宽免的数据与人均gdp数据。从图1可以看出,20年来美国个人宽免额逐年上升的幅度并不大,占人均gdp的比例始终徘徊在7%~10%之间,并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维持人的基本生存的需求并未有太大改变,个人宽免的微度上升是与通货膨胀相协调的结果。

其次,我们再对美国个人所得税免税额与其贫困线做比较,以分析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见表1)。这里,我们选用了单身者、65岁以上单身者和三口之家三种类型纳税人作为比较的范例,并选用了2

007年的数据(但由于资料所限,标准扣除选用的是2005年的数据)。通过表1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大约相当于贫困线的界定标准;也就是说,美国个人所得中免予征税的部分大体上相当于维持纳税人最基本生活的生计费用。

从其他国家的情况看,各国均有对个人所得进行税前减免和扣除的法律规定,但各国的形式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先是确定基本的宽免额,然后再根据纳税人情况的不同确定扣除额,并且这些税前减免和扣除要随着本国的通货膨胀进行指数化调整。下面我们对2006年部分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与其人均gdp进行比较,以期从中吸取对于我国界定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有益的经验。由于根据纳税人情况不同所确定的扣除额的内容比较繁复,因此,在进行比较时,我们只选用了各国的基本宽免额,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当年汇率,将各国货币换算为美元(中国数据除外),再将宽免额与人均gdp做对比(见表2)。

受数据选取的限制,表2中的结果并不能作为绝对的参照标准,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一,各国的基本宽免额占人均gdp的比重有很大差异,但均保持在100%之内(中国除外);第二,人均gdp较高的国家该比重相对较小,说明高收入国家的纳税人具有较强的负税能力;第三,宽免额占人均gdp的比重较小,说明该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较多,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在该国比较普遍。当然,我国的税前扣除标准是一种综合扣除,其外延要大于上述其他国家的基本宽免额,上述其他国家若考虑到因人而异的扣除额后,其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占人均gdp的比重会有所上升;即便如此,中国的这一比重仍然较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相对偏高。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确定

近年来,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工资的上涨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要求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呼声越来越大,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也从800元上调至2000元。最近,有观点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应上调至3000元,甚至更高。提出继续上调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理由包括:一是为推行个人 所得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综合扣除做准备②;二是随着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成本也在上升,可以通过提高免征额来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费用,并适当减轻其税收负担;三是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以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我国的免征额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笔者将通过下面的分析得出结论。

依据法理并参照国际经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应是维持基本生存的生计费用,其数额应大致相当于我国的贫困线标准。但是,在具体执行时,也应考虑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由于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而且个人所得税中对工资、薪金项目课税的范围并未覆盖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村居民,因而在确定免征额时,农村贫困线标准和全国平均贫困线标准的参考意义不大,而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参考标准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二,确定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时,在注重人的物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文化性。因此,基本生存需要标准的选择可以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居民的最基本生计费用不仅要囊括维持温饱、健康所需要的费用,也要包含获得文化性所需的最低费用。

2008年第二季度,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为191.33元/人、月,2006年城镇最低工资标准为499.5元/人、月,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包括就业者本人)为1.93人。显而易见,即使考虑到纳税人的负担人数,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相对于城镇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都要高出许多。这种情况于法理、于客观规律、于他国经验都有较大偏差。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所得税发展史表明,个人所得税遵循这样一个发展历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个人所得税由起初补充财政收入的辅助税种成为一种普及型的“大众税”。2008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劳动报酬为2141.83元,而过高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将相当一部分取得正常工资薪金的人排除在了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群体之外,明显违背了“大众税”的发展趋势。此外,单纯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结果,与调节收入分配的初衷背道而驰。在税率和级距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只提高免征额,受益的不仅是工资薪金所得在800~2000元范围内的纳税人,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纳税人与以前相比也少缴了一部分税款,相应地增加了其税后收入。在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收入同时增加的情况下,收入不平等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善并不确定,但洪兴建的实证测算证明,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后,职工的收入不平等进一步扩大了。

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界定,需要依据法理、参照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来进行。依

据法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应为维持纳税人本人及其所赡养的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参照国际经验,这个费用大致相当于本国的贫困线水平。但由于我国贫困线标准过低,因此,我们可以以世界银行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线标准作为参考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日前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线标准为每人每天1.25美元生活费用。

在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时,可以参照《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的全年消费性支出。依据国际惯例,这组统计数据分为七个类别,分别是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这就涉及到选择以哪种收入水平的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确定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参考基准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悬殊,2006年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是最低收入户的6.15倍,如果以平均数为依据,显然远远高于维持生存的最低费用,而且会将中等收入户都排除在纳税人群体之外,因此,可以考虑以低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作为界定免征额的基准。

2006年我国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765.55元/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当年汇率换算,低收入户的人均日消费支出为1.67美元,略高于世界银行制定的贫困线标准,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和最低限度的文化性需要。而且,以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作为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界定的参考标准,能够确保城镇居民中的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居民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保障其生活水平。若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765.55元,那么月平均则为379.13元,以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包括就业者本人)为2.5人作为赡养人口数,那么生计扣除额就应该为992.83元。这样看来,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2000元的免征额,不仅在事实上远高于我国目前的贫困线标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作为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工资标准,在理论上也已经不低了。

四、对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问题的探讨

第一,依据国际经验,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应随着通货膨胀进行指数化调整。通货膨胀时期纳税人的收入并不能反映其实际购买力,而且名义收入的增加会使其进入较高的收入级别,适用较高的税率,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此,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对个人所得税每年都按照通货膨胀水平进行指数化调整。

第二,单纯提高免征额会造成新的不公平。从前文分析可知,在税率和税率级距不变的前提下,仅仅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相当于给原免征额之上的所有人都加薪,而高收入者加薪的程度则更高;在目前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免征额对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工薪阶层来说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会造成不同人群在基本生活需要方面的差距拉大。因此,若要进一步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应当调整税率及税率级距,而不是单纯提高免征额。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从培育中产阶层的角度,还是促进居民消费的角度,在减轻低收入者税收负担的同时,中高收入者的负担也需要适当降低,因此,可以考虑对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纳税人都统一适用3%或5%的低税率征税;同时,应减少税率级距并适当降低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可考虑将税率档次减少到5级,将最高税率降低到35%左右,以激励高收入者投资和劳动的积极性。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只不过是在制定个人所得税法时一种人本主义的体现,欲通过调整免征额实现过多的目标并不现实,也可能会适得其反。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已经不低,不宜再提高,否则其与同样是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水平差距更大,不利于政府各项政策的协调。政府其他目标可以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扩大税率级距等手段对税制结构进行综合性调整来实现;更多的目标则需要个人所得税与消费税、财产税等税种的配合以及对相对低收入者提供补助、救济、提高保障水平等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安排来实现。

[参考文献]

neumark,fritz,theorie und praxis der modernen einkommensbesteuerung[m1,bern,1947

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杨崇春,个税扣除有望以家庭为单位[n],青年时报,2008—09—16

褚慧,2000元的个税起点,要不要再往前跑一跑[j],金融经济,2008,(4)

夏琛舸,所得税的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洪兴建,提高工薪所得税免税额一定能降低收入不平等吗[j],统计研究,2007,(5)

岳树民 关于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探讨[j],财贸经济,20

05,(2)

免税收入篇8

一般销项税金方面的核算

一、 收到预收帐款时

借: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购货款、其他应收款等)

贷:预收帐款

在收到预收帐款时要计提销项税金,可以设立一个过渡科目对销项税金进行核算,这个科目我们可以在其他应收款中设一个二级科目销项税金,他的借方表示收到预收帐款但未实现销售预提销项税金,贷方表示实现销售结转销项税金,余额在贷方,表示预收帐款中尚未实现的销售所预提的销项税金。

借:其他应收款—销项税金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金

产品发出实现销售时,帐记

借:预收帐款

贷:产品销售收入

贷:其他应收款—销项税金

二、 当月收到货款,当月实现销售时

借: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购货款、其他应收款等)

贷:产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金

三、 销售原材料、砖屑时

借: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购货款、其他应收款等)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金

四、 自用产品时

借:固定资产购建支出

贷:产成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金(计提销项税金时自用产品销售价按同类产品当月平均销售价格)

进项方面税金的核算

一、购进低值易耗品、燃料、动力、取得运费发票等

借:有关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金

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购货款、其他应收款等)

二、购进泥(主要原材料),泥不能视同农副产品计提进项税金

借:原材料

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购货款、其他应收款等)

所生产的部分产品符合有关免税政策被批准免税方面的核算:

一、收到免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补贴收入

二、被批准免税期间销售

借:预收帐款

贷:产品销售收入

其他应收款—销项税金

三、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金的发生额的合计数减去当月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金,这其中的正差额转到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同时冲抵其他应收款—销项税金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贷:其他应收款—销项税金

将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贷方余额转到减免税款。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

四、将补贴收入、减免税款转入本年利润

借:补贴收入

或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

贷:本年利润

五、国税机关在砖瓦企业免税产品免税期满后应对享受免税待遇的产品进行免税核算,如果免税产品免税期间的预收帐款(化到无税价)大于免税产品销售的,这部分差额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反之则应计退以前多征的税款。当然对当期免税当期已经退还的税款要一并核算。

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期间的预收帐款已交增值税

1、小规模纳税人期间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的科目情况

借: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购货款、其他应收款等)

贷:预收帐款

借:其他应收款—应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2、如果小规模纳税人期间的预收帐款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期间转为销售应补提销项税金。假设原来预收货款时为50000元(含税),当时计提应交增值税50000÷1.06×6%=47169.81×6%=2830.19元。按照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计提销项税金的原理,小规模纳税人期间的预收帐款在转为一般纳税人后实现销售应按17%计提销项税金,50000元计提销项税金50000÷1.17×17%=42735.04×17%=7264.96元,补提销项税金4434.77元。

借:预收帐款50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42735.04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金4434.77

其他应收款-应交增值税

2830.19

在结算砖瓦企业征免税时,应将上述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上一篇: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范文 下一篇:税收优惠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