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收入范文

时间:2023-03-09 01:52:57

免税收入

免税收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不征税收入; 免税收入; 财税处理

税收优惠一般包括收入优惠、扣除优惠、所得优惠、税率优惠和税款优惠。免税收入作为典型的税收优惠。本文主要探讨免税收入与不征税收入在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上的差异。

一、收入的确定原则

汇算清缴所有报表的填写,国税总局都在相关文件中作了详实的说明,企业在进行申报时应把握以下原则:收入是否作为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不可想当然地不作为应税收入或不申报纳税。

免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的区别在于:免税收入是一个税收优惠概念,是国家为了实现某些经济和社会目标,在特定时期或者对特定项目取得的经济利益给予的税收优惠范畴,列入不征税收入的项目一般不属于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专门从事特定目的的收入,这些收入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来说属不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

二、不征税收入的财税处理

(一)税法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一)财政拨款;(二)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三)项所称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作了进一步明确: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1.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

2.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3.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也就是说,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享受不征税收入的待遇,否则,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税函[2008]159号,纳税申报表中的“不征税收入”仅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项目明细表》中出现。而企业不征税收入的填报:建议填报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9行“18、其他”第四列“调减金额”。

(二)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策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主要形式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存在相关递延受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若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即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计入权益,因此采用新准则以后,政府补助将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不是权益。

例1,2009年初,南方供电企业遭受特大冰雪灾害,某供电公司因冰雪灾害造成电网资产受损严重,当前资金不足,为加快恢复建设,按相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提出2 000万元的救灾资金,2009年3月1日,省政府批准了该公司的申请,并拨付财政资金2 000万元到该公司账户,3月20日购入电网不需安装设备4 800万元,使用年限10年,直线法计提折旧,与税法规定一致。为便于计算,假设残值为0。假设收到的资金在5年(60个月)内全部支出,该企业所得税率为25%,不考虑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金,单位为万元。

解析:

税法规定:

按照财税[2009]87号文件规定,该企业取得的救灾资金满足三个条件时应作为不征税收入,同时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会计规定:

企业在实际收到该财政性资金时应计入“递延收益”科目,税法上不计入收入总额,会计与税法的处理一致,不产生暂时性差异。在相关支出实际发生,或形成的资产计算折旧、摊销时,再从“递延收益”科目转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科目,但以后每年度会计上确认损益,税法上不计入收入总额,所以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同时相应的支出或折旧、摊销额也不得在税前扣除,应相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会计处理:

1.以上案例中财政拨款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2009年3月1日收到财政拨款,并确认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

借:银行存款20 000 000

贷:递延收益 20 000 000

2009年3月20日购入设备

借:固定资产48 000 000

贷:银行存款48 000 000

2009年4月起每月计提折旧,并分摊递延收益,转销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

借:管理费用400 000(48 000 000/12×10)

贷:累计折旧400 000

借:递延收益 333 333.33(20 000 000/60)

贷:营业外收入 333 333.33

纳税调整:2009年计提折旧9个月,共360万元,2009年确认营业外收入300万元。2009年应纳税调增=360-300=60(万元)。

三、免税税收入的财税处理

税法规定:免税收入,本身已构成应税收入但予以免除,属于税收优惠项目。具体包括以下四项:

1.国债利息收入,指企业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4.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包括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

会计规定:

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国债一般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会计上按照确认的利息收入,税法上国债利息免税,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所以需要纳税调整,但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2.《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一条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即准则解释第3号不再区分是否为清算性股利,而是一律将其作为投资收益性质的股利,计入当期损益。

例2,甲公司2009年以5 000万元取得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投资,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该投资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相差较小,甲公司采用票面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当年确认国债利息收入250万元,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该国债投资在持有期间未发生减值。

2009年底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为5 250万元;

计税基础为5 250万元;

国债利息收入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为0;

国债收入免税,需纳税调减250万元。

例3,例1中甲、乙公司都属于居民企业,2009年1月1日甲公司以3 500万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甲公司在取得该部分投资后,未参与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取得投资后,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及利润分配情况如下:

2008年,实现净利润为3 000万元,当年度分派利润2 500万元,假设乙公司2008年度分派的利润都属于对其2007年及以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2009年,实现净利润为4 000万元,当年度分派利润5 000万元。

甲公司每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账务处理如下:

(1)2008年:

当年度被投资单位分派的2 500万元利润属于对其在2007年及以前期间已实现利润的分配,甲公司按持股比例取得250万元,属于清算性股利,《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冲减投资成本,《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应确认投资收益。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2 500 000(25 000 000×10%)

贷:投资收益 2 500 000

税务处理:甲乙属于居民企业,假设甲公司连续持乙公司股票超过了12个月,对于250万元的投资收益属于免税收入,汇算清缴时需纳税调减250万元。

(2)2009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会计处理相对简单,直接确认投资收益5 000×10%=500(万元)

借:应收股利5 000 000

贷:投资收益 5 000 000

而不像《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需要进行如下繁琐的计算:

当年度实际分得现金股利=5 000×10%=500(万元)

属于清算性股利,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2 500+5 000

-3 000)×10%-250=200(万元)

应确认投资收益=500-200=300(万元)

税务处理:甲、乙属于居民企业,假设甲公司连续持乙公司股票未超过12个月,对于分得的500万元的现金股利为应税收入,则财税处理一致,不需要纳税调整。

延伸解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七条规定虽然是在成本法下提出了清算股利的处理方法,但对于权益法下清算股利的处理照样适用。

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一条规定是成本法下清算股利应确认投资收益,但对于权益法下清算股利的处理则不适用。

例4,A、B公司都属于居民企业,2007年6月1日A公司以100万元的价格购入B公司30%的股份。A公司在取得该部分投资后,参与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2007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为20万元,2008年初宣布分派利润50万元。即B公司当年度对被投资单位分派的50万元利润,不仅全部动用了2007年的20万元利润,还动用了2006年以前的留存收益。假设企业所得税率为25%。

实际分得现金股利=50×30%=15(万元)

应确认投资收益=20×30%=6(万元)

清算性股利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15-6=9(万元)

A公司账务处理:

2007年末按照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 000

贷:投资收益60 000

所得税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0+6=106(万元),计税基础为100万元,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6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5 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5 000

纳税调整:税法上对投资收益以实际发放为标准,2007年没有宣布发放股利,所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0,而会计上确认投资收益为6万元,汇算清缴时需做纳税调减6万元。

2008年初宣布发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15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 000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90 000

所得税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0+6-6-9=91(万元),计税基础为100万元,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9万元。应冲回2007年确认的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6万元,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9×25%=2.25(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15 000

贷:所得税费用15 00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2 500

贷:所得税费用22 500

虽然,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有诸多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都可以从收入总额中减除。用公式表达:应纳税所得额=年度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参考文献】

[1] 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

[2]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

免税收入范文第2篇

一、免税资格认定条件

根据财税[2009]123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宗教活动场所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其他组织;(2)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且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国境内;(3)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4)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但不包括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5)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6)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本款所称投入人是指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外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7)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其中: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上年度税务登记所在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工作人员福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8)除当年新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年度的检查结论为“合格”;(9)对取得的应纳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应与免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分别核算。

二、免税范围认定条件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五条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包括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上述规定,非营利性组织取得的以下两类收入不免税:(1)不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2)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

非营利组织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1)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2)除《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但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3)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4)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

三、免税申请相关材料

经省级(含省级)以上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向其所在地省级税务主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并提供本通知规定的相关材料;经市(地)级或县级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分别向其所在地市(地)级或县级税务主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并提供本通知规定的相关材料。申请享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需报送以下材料:(1)申请报告;(2)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章程或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3)税务登记证复印件;(4)非营利组织登记证复印件;(5)申请前年度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活动的明细情况;(6)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申请前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7)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年度的年度检查结论;(8)财政、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免税优惠资格有效期限及免税执行时间

非营利组织免税优惠资格有效期为五年。非营利组织应在期满前三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享受免税优惠资格到期自动失效。《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在该文公布前发生的业务可参照相关条文进行纳税调整。

五、免税非营利组织税务注意事项

非营利组织必须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应按照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注销时,剩余财产处置违反本通知第一条第五项规定的,主管税务机关应追缴其应纳企业所得税款。

即使非营利组织符合免税条件,也不一定其所有收入都能够免税,能够免税的只限于非营利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一般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为规范此类组织的活动,防止从事营利性活动可能带来的税收漏洞,对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不予免税。

免税收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不征税收入 概念 财税处理 企业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32-02

不征税收入是现行《企业所得税法》中的一个概念,它与免税收入不同,纳税人对其政策内涵和涉税处理要有明确的认识,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涉税风险。本文就不征税收入的财税处理进行探讨。

一、不征税收入在税法中的概念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来看,收入总额分为征税收入与不征税收入两大部分。应税收入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所从事盈利易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均属于依法纳税范畴;而不征税收入不属于依法纳税范畴,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氖碌奶囟目的而取得的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各项扣除款项-免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允许弥补的余额,由此可见,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一起不被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正因如此,许多纳税人将不征税收入等同于免税收入理解,造成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错误而被税务机关查处。免税收入主要包括:第一,居民企业依法所获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如红利、股息等);第二,非营利组织所获得的收入;第三,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获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如红利、股息等);第四,国债利息收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的免税收入范围并不是完全不变的,其往往处于动态调整的阶段,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以后很可能会恢复征税。

二、不征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政策

不征税收入常被误解为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指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应征税,但一定的条件下,国家规定可不征的纳税行为。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税收优惠”中,并不会将不征税收入罗列出来,但是却会将免税收入列示。与此同时,《税收优惠明细表》中也不会将不征税收入罗列出来,只会将免税收入的填报信息列示在税收优惠项目中。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8条规定来看,不征税收入不可用于对摊销、折旧等费用予以计算或者扣除,只能用于开支相应的财产和费用。基于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所的第151号规定、在2009年所的第87号规定和在2011年所的第70号规定来看,“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免税收入是有所区别的,基于国家税务总局在2010年所的第79号规定来看,企业所取得的免税收入可用于对摊销、折旧等费用予以计算或者扣除。

由此可见,不征税收入不可用于对摊销、折旧等费用予以计算或者扣除,只能用于开支相应的财产和费用;企业所取得的免税收入可用于对摊销、折旧等费用予以计算或者扣除。免税收入属于税收优惠,而不征税收入并不纳入税收优惠的范畴。

三、财政性资金未必都属于不征税收入

1.不征税收入的必备条件。基于国家税务总局在2011年所的第70号规定来看,企业从县级以上政府所获得的专项财政性资金,若符合三个要求,那么可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之后再计算到应纳税所得额中,不将其纳入不征税收入。这三个要求分别是:第一,企业能够单独会计核算该项财政性资金或者其资金支出;第二,企业可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出台的专项财政性资金拨付文件;第三,县级以上政府或财政部门对于所拨付的专项财政性资金有着详细而全面的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在2011年所的第70号规定中虽然将达到这三个要求的专项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到了不征税收入范畴之内,但是若在拨付之后5年内还没有未缴回财政部门或者还没有支出的资金,那么在5年之后还是要纳入到征税收入范畴之内。

2.企业有权选择是否作为不征税收入。国财税[2011]70号中有上述授权性规定“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据此,纳税人可以因取得的不征税收入在税务管理上要求较高,且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费用不能税前扣除,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也不能税前扣除,后续管理成本和涉税风险都比较高,而选择不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因此,并非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属于不征税收入,只有将上述三个要求都同时达到,才可纳入到不征税收入范畴之内,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纳税人都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要求,但是也可在处理过程中将其视为当期应税收入。

四、特殊情况下把不征税收入作为应税收入对企业有利

1.存在尚未弥补亏损的情况。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8号规定来看,企业纳税年度所出现的资金亏损,虽然能够结转到未来年度进行弥补,但是最长结转年限应该小于5年。

假设:某企业2015年获得了100万元人民币的财政性资金,但是在2015年并没有将其支出,那么该企业在2015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0万元人民币。而2010年,该企业曾出现过严重的亏损现象,那么截止2015年底尚有100万元未弥补。

如果该企业2015年的不征税收入将100万元的财政资金纳入其中,那么2015年是不需向税务部门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2010年的亏损不得弥补,原因在于:已经超过了5年期限。

如果2015年企业将100万元的财政资金作为应税收入,该企业不仅可以弥补2010年的亏损,补亏后,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仍为0,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且100万元的财政资金在以后年度支出形成的费用(包括折旧或摊销)也可以在税前列支。

2.研发费用支出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的情况。新出台的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第97号公告也规定,“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不得计算加计扣除或摊销。”

假设:某企业2015年获得了100万元人民币的政府财政性补贴资金(用途:研发支出),但出现了200f元人民币成本开支,其中80万元人民币属于研发支出费用,且应税收入达到了300万元人民币。

若不征税收入中包括了100万元人民币的政府财政性补贴资金,那么2015年应纳税60万元所得额(300-200-80×50%)。如果将不征税收入申报为应税收入,则企业2015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万元(300-200-80×50%+100-100-100×50%)。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之后,2015年该企业将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12.5万元。

参考文献:

[1] 吴适,杨新.所得税不征税收入的相关政策及财税处理[J].财会月刊,2013,18(23):131-135

[2] 朱岳空,刘晓伟.不征税收入账务处理应重点关注的方面[J].财会月刊,2010,19(01):167-171

[3] 陶小英,熊卫平.对企业所得税中有关“不征税收入”的理解[J].价格月刊,2012,12(03):108-110

[4] 王冬,陈岳.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的会计与所得税处理改进[J].财会月刊,2010,18(22):165-168

[5] 秦文娇.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财税处理――税收优惠汇算清缴系列一[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19(06):100-105

[6] 毕明波,王京臣.企业所得税收入形式、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解读[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21(02):141-146

[7] 高林.正确认识新企业所得税法中的“不征税收入”[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6(06):177-179

[8] 林炜霞.资格认定类型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18(07):141-145

(作者单位: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 内蒙古包头 014030)

免税收入范文第4篇

超过五年的亏损余额不允许弥补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在纳税人多次发生年度亏损的情况下,其亏损可以连续用从亏损年度的次年起5年内的所得弥补。在纳税人既有盈利年度又有亏损年度的情况下,根据税法规定,亏损弥补的最长年限为5年,在5年内,不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作为实际弥补年限计算。先亏先补,按顺序计算弥补期。超过5年弥补期仍未弥补完的,则不能再用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只能在税后弥补或用盈余公积金弥补。

减免税收入不得用于弥补应税亏损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所称亏损,指企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此条款明确规定企业免税所得包括不征税收入不得用于弥补亏损。

应税所得不得弥补减免税所得项目亏损

企业的应税项目所得也不得用于弥补减征、免征所得税项目亏损,只能用以后年度减免收入或所得额来弥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48号)规定,企业取得的免税收入、减计收入以及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不得弥补当期及以前年度应税项目亏损;当期形成亏损的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也不得用当期和以后纳税年度应税项目所得抵补。这条规定要求,企业取得的免税项目应该单独核算,应税项目与免税项目不能盈亏相抵。而企业会计利润是综合计算的,没有区分应税项目与免税项目,纳税申报表同样未单独体现应税项目所得与优惠项目所得。因此,计算应税项目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减免税项目所得,不管免税项目是盈利还是亏损都要作全额调减,计算公式为:应税项目调整后所得=利润总额-免税项目所得。

境内盈利不可抵减境外亏损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但境外营业机构的应税所得可弥补境内亏损。境外亏损和境外所得首先需区分为直接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和间接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两类,因为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这两类所得采取了不同的计税办法,即直接抵免所得税法与间接抵免所得税法。企业间接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指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由于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亏损,投资企业不能抵免,因此,间接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不可能出现亏损。

核定征收亏损不得弥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30号)第六条规定,采用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应纳所得税额计算公式如下: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而在应税收入的确认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377号)规定,应税收入额等于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为:应税收入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其中,收入总额为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由此可见,实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纳税人,其以前年度应弥补而未弥补的亏损不能在核定征收年度弥补。但在以后转换为查账征收年度时,在政策规定的期限内仍可继续弥补亏损。

被投资企业亏损不能在投资方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五条第二款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损失。

上市公司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亏损

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号――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后存在未弥补亏损情形的监管要求》(以下简称监管指引)规定,公司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亏损、不得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同时缩股方式弥补亏损。

对于上市公司因实施重组事项可能导致长期不能弥补亏损,进而影响公司分红和公开发行证券的情形,监管指引规定了四方面的监管要求:一是相关上市公司应当遵守公司法规定,公司的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二是相关上市公司不得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同时缩股以弥补公司亏损的方式规避上述法律规定;三是相关上市公司应当在临时公告和年报中充分披露不能弥补亏损的风险并作出特别风险提示;四是相关上市公司在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时,应当在重组报告书中充分披露全额承继亏损的影响并作出特别风险提示。

一般性合并、分立前的亏损不得结转弥补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的规定,重组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主要规定了以下4种情况:

1.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合并,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

2.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

3.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合并,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免税收入范文第5篇

1.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比较

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税额的依据。

在原企业所得税法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是:应纳税所得=年度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是:应纳税所得=年度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对比分析后可以看出,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第一,增加了不征税收入;第二,把免税收入首先从收入总额中减除,国家优惠税收政策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税基更加准确,更符合税收法定原则,可有效解决实践中对免税的投资收益、国债利息收入征税的做法。其中,年度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可以统称为计税收入。

2.收入核算内容比较

(1)收入总额比较

原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企业所得税法收入内容比较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原企业所得税法将收入总额分为基本收入7项和特殊收入21项。新企业所得税法将收入总额分为基本收入9项和特殊收入4项。对比差异,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原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第一项“生产、经营收入”具体分为“销售货物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两项来核算。同时,新税法新增了第8项“接受捐赠收入”。在原税法中的特殊收入在新税法中没有再提及,新税法新增了4项特殊收入。本文只对新旧税法规定有差异的进行分析:

①销售货物收入

新税法比原税法规定的内容更细致。差异如下:

a.视同销售收入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特殊收入里规定了视同销售收入的范围。与原企业所得税法比较有差异。与原税法相比减少:由于新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而缩小了视同销售的范围,对于货物在同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比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再作为销售处理。原税法中对于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也要视同销售。原税法是以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作为纳税人的,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分公司等也要独立计算缴纳所得税。新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而缩小了视同销售的范围。

b.分期收款销售货物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特殊收入里规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如下例关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假定A公司于2007年1月1日销售一批商品给B公司,若B公司一次性付款,则需支付该商品售价80000元(不含增值税),由于B公司有暂时资金困难,双方协议分3年等额付款,每年末支付30000元,共计90000元(不含税)。在不考虑增值税的情况下,按新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会计处理如下:

第一年:

借:长期应收款9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80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10000

期末: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4500

贷:财务费用4500

会计上在2007年确认80000元的收入和4500元的未实现融资收益。而按税法规定,A公司应该在2007年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30000元的收入交税。

②劳务收入

新税法比原税法规定的内容更细致。在新税法特殊收入里对劳务收入规定: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

如下例关于劳务收入:某企业于2008年11月接受一项安装任务,安装期3个月,持续时间不超过12个月,但是跨纳税年度,是否按此规定执行?因为此项劳务收入持续时间没有超过12个月,因此,这项劳务收入不应该按照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而应该按照合同约定来确认收入。

③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新税法规定是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股息、红利收入的实现方式: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应在被投资企业作出利润分配决策时确认收入实现,不论企业是否实际收到股息、红利等收益款项。后面在免税收入里又规定如果是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是免税的。

如下例:2008年1月甲企业投资于乙企业,占40%的股权,2008年乙企业实现净利润600万元,2009年2月乙企业宣告分派股利400万元。

甲企业2008年12月3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240

贷:投资收益240

2009年2月

借:应收股利160

贷:长期股权投资160

在此例中,2008年末税法上不确认收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40万元。2009年2月税法上确认收入160万元。但是2009年因为此项投资属于直接投资,因此免税。

④接受捐赠收入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是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企业接受捐赠收入金额,按照捐赠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原内资税条例和外资税法及其他们的实施细则中,均没有将捐赠收入单列为收入的一种类型。本条是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而新增加的内容。

如下例:2007年6月,接受Y公司捐赠设备一台,价值20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接受捐赠库存现金100万元。同类设备市场价值180万。

2007年6月确认收入

借:固定资产180

库存现金100

贷:营业外收入280

税法上应该在2007年确认收入280万元交税。

⑤其他收入

原税法规定是上述各项收入之外的一切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收入,罚款收入,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物资及现金的溢余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包装物押金及其他收入。新税法规定是上述各项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业的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原税法与新税法比较,新税法取消了“罚款收入”和“教育费附加返还款”,增加了“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新税法删去“罚款收入”,因为政企分开后,通常企业不再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不再具有罚款权,而且即使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被授予罚款权的企业,其罚款收入也应当上交财政,而不能作为企业自身的收入;新税法删去“教育费附加返还款”,因为这是企业本身的收入,在会计做账时,计入“营业外收入”。在作为教育费附加上交后因为其他原因返还的,不能作为新的收入类型,否则将导致重复计算收入;

(2)不计税收入

不计税收入不同于免税收入,从根源和性质上来看,不征税收入不属于营利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专门从事特定目的的收入,这些收入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应是永久不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而免税收入是纳税人应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国家为了实现某些经济和社会目标,在特定时期或对特定项目取得的经济利益给予的税收优惠,在一定时期又有可能恢复征税的收入范围。

不计税收入主要是考虑到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组织形式多样,除企业外,有的以非政府形式(如事业单位)存在,有的以公益慈善组织形式存在,还有的以社会团体形式存在等等。这些组织中有些主要承担行政性或公共事务职能,不从事或很少从事营利性活动,收入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纳入预算管理,对这些收入征税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新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不征税收入”概念。

应该注意不计税收入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对象是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拨款,原则上不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对企业拨付的各种价格补贴、税收返还等财政性资金,这样有利于加强财政补贴收入和减免税的规范管理,同时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处理保持一致;二是对于一些国家重点支持的政策性补贴以及税收返还等,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需要,有可能也给予不征税收入的待遇,但这种待遇应由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来明确。

(3)免税收入

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共规定了4项免税收入。分别是:

①国债利息收入;②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③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④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其中第二项是“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理解这条免税收入的含义,应该关键理解“直接投资”的含义。

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可以做以下区别:直接投资:主要参与管理,获取长期投资收益;间接投资: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以预期获取一定价差收益的投资,由于其投资形式是购买有价证券,因此通常称为有价证券

因此,居民企业权益性投资具体哪一部分免税?答案是直接投资,但不包括连续投资于居民企业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4)减计收入

减计收入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准予对经营活动取得的应税收入,按一定比例减少计算,进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

例如: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出台的背景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内外资企业两套所得税制度并存的税制模式。这种税制模式在维护国家权益,吸引外资,促进企业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存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政策差异较大,造成企业之间税负不平、苦乐不均。在税收优惠、税前扣除等政策上,存在对外资企业偏松、内资企业偏紧的问题,企业要求统一税收待遇、公平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

第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较大漏洞,扭曲了企业经营行为,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比如,一些内资企业采取将资金转到境外再投资境内的“返程投资”方式,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

第三,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实施1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和国际经济社会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针对新情况及时完善制度和修订法律条款。

彻底解决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因此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11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长期以来中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并行”终结,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了“两法合并”。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与原企业所得税条例存在较多差异,企业要深入理解新税法与原税法的差异,了解新所得税法和原所得税法的区别,有助于企业正确的核算税,同时能够利用新税法的规定来合理进行纳税筹划。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收入核算体现的特点

1.新企业所得税法收入总额的口径变大

旧企业所得税法对收入总额的规定是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利息收入、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股息收入和其他收入,采用的是列举法;而新企业所得税法则采用宽口径的收入总额概念,将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作为收入总额,然后剔除如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收入总额口径比原来要大,虽然实际计算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新规定有利于税务部门掌握企业所有的收入来源,从而避免企业漏记收入。

2.将非营利收入列为免税收入有利于激励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

非营利组织为要开展公益活动,也有一些经济行为,并相应地会发生一定的收入。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实行有条件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鼓励和推动各类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

3.鼓励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更加关注企业持续发展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被列为免税收入。“符合条件”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以前旧税法,如果企业之间税负不一致需要补税,现在新税法如果税负不一致不需要补税。所以鼓励长期投资。另外,这一规定意味着,如果企业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必须至少持有一年以上,其获得的股息、红利等才能享受免税优惠,从而体现出鼓励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导向。

4.增加免税收入,可有效进行税收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首次正式引入“免税收入”这一概念,将国债利息收入、权益性投资收益和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作为“免税收入”,予以所得税优惠。

可考虑两点:

一是这并不意味着与国债有关的收入都可以免税,对于国债持有者在二级市场转让国债获得的收入,还是应当作为转让财产收入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针对这一政策,将国债在二级市场转让时,应当考虑税收因素。

二是不包括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连续时间不超过12个月取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企业根据这一政策,应权衡将公开发行上市流通不超过12个月的股票进行交易。在不影响公司盈利的情况下,企业应尽量选择以上免税收入,直接降低所得税税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国财政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国财政出版社,2008年版

[3]郭华李昕:《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摘要]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12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与原企业所得税条例存在较多差异,企业要深入理解新税法与原税法的差异。本文主要对比新旧税法,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收入的核算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出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旧企业所得税法对比收入核算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

免税收入范文第6篇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等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64号),修订了居民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新报表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填报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635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等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8〕44号)同时废止。本文就新、旧申报表的变化作如下分析。

A类申报表适用于查账征收的居民纳税人

查账征收方式下预缴所得税包括“按照实际利润额预缴”、“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额预缴”和“按照税务机关确定的其他方法预缴”三种方法,变化主要在“按照实际利润额预缴”部分。新表在“利润总额”下增加了四行,分别为“加:特定业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减: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国税函〔2008〕635号文件将国税函〔2008〕44号文件中的“利润总额”修改为“实际利润额”,并明确“实际利润额”为会计上的利润总额减除以前年度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房地产开发企业本期取得预售收入按规定计算出的预计利润额计入本行。新表中“特定业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包括房地产企业的预计毛利额。因此,“实际利润额”在新表与原表中的含义一致,但新表的勾稽关系更加一目了然。

新表在“应纳所得税额”下增设“减:特定业务预缴(征)所得税额”,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所得税,汇总纳税时再扣除该预分税款。同时,新表在“应补(退)所得税额”下增加“减:以前年度多缴在本期抵减所得税额”,即据实预缴的纳税人,预缴时即可用本期应缴税额抵减以前年度多缴税款。

汇总纳税人填报部分也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明确总分机构应分摊的所得税额计算公式为应纳所得税额×应分摊的预缴比例。原表也有类似公式,但该公式在总分机构适用税率不一致时并不成立,国税函〔2008〕635号文件也明确了这一点。之所以存在总分机构税率不一致,是因为根据有关规定,企业在新税法实施前设立的分支机构单独依据原税法的优惠规定已享受有关税收优惠的,可以单独享受过渡期优惠政策。而到2012年过渡期优惠政策都将到期,也将不存在总分机构税率不一致的情况。2.总分机构应分摊所得税额的计算公式,新表不再明确具体比例。3.新表增加“总机构独立生产经营部门应分摊所得税额”和“总机构已撤销分支机构应分摊所得税额”两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规定,总机构设立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且该部门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分开核算的,可将该部门视同一个分支机构。撤销的分支机构,撤销当年剩余期限内应分摊的企业所得税款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

B类申报表适用于核定征收的居民纳税人

在B类申报表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中删掉了“按经费支出换算应纳税所得额”部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30号)内容,按应税所得率计算应纳税额时,只有用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两种办法。

B类申报表“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部分,“收入总额”下新增“减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两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77号)内容,核定征收纳税人的“应税收入额”等于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后的余额。

删掉原表第13行“减免所得税额”。根据原表填报说明,本行填写内容包括企业享受的小型微利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优惠。实际上,这些优惠政策对企业会计核算等有很高的要求,核定征收企业根本无法满足相关条件。国税发〔2008〕30号文件也规定,特定纳税人不适用核定征收办法。而根据国税函〔2009〕377号文件内容,这里的“特定纳税人”包括享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一项或几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因此,核定征收企业不能享受减免所得税政策。

新增第14行“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实行核定税额征收时,原表将应征税额填写在适用应税所得率下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中,新表将这一项单独填写,可以完整反映企业所得税各种核定征收办法。

新版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难点解读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等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64号,以下简称“64号公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作出修订,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本次修订是《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的第三个版本的预缴申报表,切合现行政策,简洁明快,便于纳税人遵从。笔者试集合新旧3个版本申报表的变迁,对64号公告中的《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主要行次的变化及填报进行解读。

国税函〔2008〕44号文件的申报表

2008年1月23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等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8〕44号),制定了与《企业所得税法》配套的预缴纳税申报表,以下简称44号文件版本申报表。

《企业所得税法》基于减少纳税遵从成本,简便税收程序的考虑,其基本出发点是既然年度要做汇算清缴,季度暂且按照利润总额纳税,不做任何调增调减,汇算清缴后再多退少补,以减少程序成本,因此44号文件版本申报表第四行“利润总额”就成为季度预缴申报表的关键。减少纳税遵从成本的理念是先进的,但由于以前年度亏损因素、免税收入因素,尤其是免税收入中的股息红利因素,对季度纳税影响巨大,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对纳税申报表作适度调整,主要收入是股息红利的集团公司母公司将难以承受。但在2008年第一季度申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合理因素。例如:M公司2007年汇算清缴应纳税所得额亏损1000万元,2008年第一季度利润总额为2000万元,其中符合免税条件的股息红利所得1000万元,该企业按照44号文件版本申报表,申报表第四行填报2000万元,第五行税率25%,计算出M公司2008年第一季度应该预缴500万元企业所得税。假设M公司后三个季度没有任何经营,2008年度汇算清缴,由于免税收入调减1000万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000万元,因此应纳税所得额为0,由于第一季度已经预缴企业所得税500万元,因此应退税500万元。

上述案例中,M公司最终没有缴税,但是,500万元资金要等到汇算清缴后方能退税,在高利率时代1年多的利息,即使按照6%的利率计算,M公司仍然付出了高达30万元的利息机会成本。同时,《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79号)第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季度多缴税款的,应当退税,但征得纳税人同意后,也可抵税。因此,44号文件版本预缴申报表虽然考虑减少纳税遵从成本,季度预缴尽量不作纳税调整的理念是先进的。

44号文件版本申报表的另一缺陷是没有考虑房地产企业的特殊情况。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99号)的规定,房地产企业的未完工收入要按照规定的计税利润率计入利润总额缴税,但申报表并未相应设置,因此房地产企业无法适用该版本申报表。

国税函〔2008〕635号文件的申报表

考虑到以前年度亏损、免税收入(不征税收入)、房地产企业的预计毛利3个重要因素,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6月30日下发了《关于填报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635号),自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实施,其中涉及的预缴纳税申报表简称635号文件版本申报表。该文件创造了“实际利润额”的概念,将季度申报表第四行由“利润总额”修改为“实际利润额”,规定“实际利润额”填报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减除以前年度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房地产开发企业本期取得预售收入按规定计算出的预计利润额计入本行。

635号文件版本申报表是相对完善的预缴申报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635号文件规定的“实际利润额”口径需要在表下计算,而不是将调增项目直接在申报表体现,出现了部分基层税务机关执行政策不到位的现象,影响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筑企业等特殊行业新税收政策的颁布,申报表无法容纳相应的变动。因此,635号文件版本申报表需要与时俱进,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64号公告应运而生。

2011年64号公告的申报表

64号公告版本申报表汲取了前两个版本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将实际利润额的计算过程列示到申报表,并规范填报,其主要内容有:

(一)第四行“利润总额”作为计算季度缴税的主要基础,列示在申报表第四行,继续坚持季度申报以利润总额为核心的理念,同时对其进行4项调整,从而计算出第十四行“实际利润额”,作为缴税的依据。按照申报表得出基本申报公式:

实际利润额=利润总额+特定业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免税收入-不征税收入-以前年度亏损。

(二)第五行“特定业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该行次填报房地产企业的预计毛利,同时为未来特殊项目填报预留空间,因此不直接表述为“房地产企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次虽然解决了将预计毛利明示申报表的目的,但是实践中仍存在两个问题,本次申报表修订未解决:一是房地产企业未完工收入对应的税金及附加无法在利润总额中扣减,只能等到年末在汇算清缴时扣除,对纳税人时间性利益影响较大,因此北京等地的税务部门允许企业变通填列进行扣减。二是房地产企业毛利结转,64号公告申报表未预留毛利调减行次,尚待进一步明确。

(三)第六行“免税收入”。主要包括国债利息收入和符合条件的股息红利所得。

权益法下的损益调整

A公司持有M公司40%股份,采取权益法核算。2012年5月,M公司年报确定2011年度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A公司账务处理为(单位: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400

贷:投资收益 400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被投资企业董事会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当天作为股息红利所得确定日期。因此,A公司确认的400万元投资收益不属于企业所得税收入。会计确认收益400万元,税收不确认收入,该400万元属于会计与税收的差异,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第七行就此项纳税调减项目进行调整。

因此,第一,该400万元不属于税法收入,不应填报在预缴申报表第六行;第二,400万元属于会计与税收的差异,应该在年末汇缴时调减,季度预缴申报未涉及该项调减项目;第三,虽然细究政策,该400万元不能在季度申报时扣减,但其对企业的影响与免税收入类似,应该加以解决。

(四)第七行“不征税收入”。

(五)第十四行“特定业务预缴(征)所得税额”。该行次主要是针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规定的建筑企业跨地区项目部按照2‰预缴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时为未来类似政策预留空间。

建筑企业跨地区项目部预缴

某建筑企业总机构在北京市,其在石家庄市成立一项目部,该项目部2012年第一季度取得营业收入1亿元。

根据国税函〔2010〕156号文件规定,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度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因此,该企业第一季度应缴预缴企业所得税20万元,填入季度申报表第十四行。

免税收入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企业所得税法;优惠政策;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通过对财务、投融资、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的安排或选择,对纳税义务作出规划。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它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有显著变化。企业应充分利用新所得税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一、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下的纳税筹划空间

纳税筹划的空间是指纳税人在纳税筹划时可以进行操作和选择的空间。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着广泛的筹划空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所得税减免税方面的筹划空间

减免税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鼓励或照顾措施。本文将介绍两方面的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政策。对于资金普遍紧张的企业来说,有着很大的筹划空间和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于税基式减免优惠的筹划空间

(1)免税收入方面的筹划空间

新税法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因此当企业有一定的闲置资金,且其它项目收益率略高或相等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权益性投资或购买国债,以实现该投资收入为免税收入的节税筹划。

(2)加计扣除方面的筹划空间

新税法规定企业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加计扣除,及主要表现为:新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对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可充分利用这项税收优惠政策,在产品研发方面进行纳税筹划,比如尽可能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以便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加计扣除,达到节税的目的。

2 基于税额式减免优惠的筹划空间

农业是弱势产业,世界各国一般都对农业实行特殊扶持政策。新税法保留了对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为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对技术革新设定了优惠条款,也给企业带来了纳税筹划的空间,即新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具体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转让技术所有权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过渡性优惠的筹划空间

为保持税法的严肃性和连续稳定性,避免因新税法的实施使企业的税负产生较大的波动,新税法制定了对原来享受优惠企业的过渡性优惠政策。即新税法规定的区域优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5+1地区”即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上海浦东新区,这些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过渡性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二类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中规定的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继续执行。

同时新税法规定,原享受定期优惠的企业,一律从新税法实施年度起,按原税法规定的优惠标准和年限开始计算免税期。此外,新税法实施后,对已经批准设立并依法享受低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老企业,给予过渡性照顾。

二、我国企业所得税基于优惠政策的纳税筹划方法及应对策略

现行税制的优惠形式多种多样,存在的空间也较多,因此,企业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其具体筹划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基于减免税优惠政策的纳税筹划方法

1 基于税基式减免优惠的筹划方法

(1)免税收入方面的筹划方法

新企业所得税将国债利息收入、权益性投资收益和非营利组织收入作为“免税收入”予以所得税优惠,则企业可以加强对可取得免税收入项目的投资。当企业有闲置资金时,可以与其他投资项目进行比较,准确估计项目的收益率,在取得同等收益率的情况下优先购买国债和权益性投资,筹划时,要分清非营利性组织的非营利收入,未分清的将不能视为免税收入。比如企业有一笔闲置资金,若买三年期国债则年收益率为5.74%;若有一可投资项目的年收益率为7%,但其不为免税收入,则该项目实际年收益率为7%×(1-25%)=5.25%可见该企业应优先选择购买国债。

(2)加计扣除方面的筹划方法

企业应当充分运用纳税筹划,有效地获得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所给予的资金支持。如企业外购专利技术的费用,只能计入“无形资产”科目,在规定年限内直线摊销。然而如果企业与科研机构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则技术开发的费用不仅能够在税前一次性扣除,而且可以获得实际发生额50%的所得税税前加计抵扣。由此可见在不延误企业产品技术改造时机和具备自行研发能力的情况下,虽然实施自行研制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开发费用,但无疑能够比外购技术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而且税收优惠甚至会超过多付出的开发费用。

2 基于税额式减免的纳税筹划方法

对农林牧渔业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外,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对基础设施投资实行税收优惠也非常必要。因此,如果纳税人要享受行业定期减免优惠,可以选择政策鼓励和扶持的项目,即企业可增加对农、林、牧、渔业项目,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等的投资。企业可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项目的具体条件和范围,理解、把握这条优惠政策的条例细则,实行最优节税筹划。

(二)积极利用过渡性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新税法给予了某些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老企业一定的过渡性优惠政策,及表现在特定区域的过渡优惠政策和定期优惠政策。一方面享受低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老企业可以利用过渡优惠期,借壳经营。对此可进行此种纳税筹划:假定A公司是享受低税率的企业,目前有新业务要新设公司,则可考虑暂不新设,用老企业做新业务,或通过买壳的方式接受一家名从实亡的企业,通过工商变更作为子公司,以享受5年过渡期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国家为了适应各地区不同的情况,针对以一些特定的地区制定了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应在注册地选择上多花工夫,最大限度的实现节税。

三、结论

免税收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免税收入 不征税收入 中储粮系统

一、新税收政策对中储粮系统的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中储粮企业收取财政补贴收入适用《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财税【2011】70号)规定,由原免税收入改变为不征税收入,准予在应纳税所的额中扣除。同时,明确规定不征税收入用于的支出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在税收优惠和纳税调整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给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

依据财税【2011】70号文件规定,对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取得财政性资金同时符合三个条件,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即

A: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

B:财政部分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要求

C:企业对该资金以及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同时还规定对符合上述条件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提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该资金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收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环境下,中储粮企业取得财政补贴资金如何认定为不征税收入, 如何合理确认和分摊其对应支出及后续纳税调整成为当前应用新税收政策探讨的焦点。

二、“不征税收入”在中储粮系统现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中储粮总公司主要承担着国家政策性粮食的收购、调运、储藏、拍卖等政策性任务,经营中取得财政拨款形成各类财政补贴收入。在原税收环境下财政拨款认定为免税收入,中储粮系统享受着免税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企业在新纳税环境中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存在以下风险。

(一)“不征税收入”概念未厘清,存在政策风险

中储粮企业现行存在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概念混淆的现象,认为两者均属于税收优惠,纳税调整时同样在应纳税所得额扣除,结果都是不缴纳所得。没有认识到两者存在本质区别:免税收入实际属于应纳税项目,只是在特定范围内减免了纳税人的此项任务,在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直接将免税额作为调减项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即可,不征税收入本身就是税法规定的不征收税款的项目,因此其对应的支出也不许税前列支,不得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在年度汇算清缴时不仅将不征税收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还要对其相应的支出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只有企业取得的不征税收入在五年内未使用并未缴回财政时,才作为第六年应税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实际给企业提供的是一个延期纳税的税收优惠,优惠体现在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上;免税收入税收优惠则体现在免征税额上。

(二)“不征税收入”三个条件难以达到,存在税收风险

中储粮国家政策性粮油费用补贴,作为财政部通过中储粮总公司、分公司授权拨付直属库,用于中央储备粮等国家政策性粮油经营管理的专项财政拨款,符合上述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含义和规定,理应作为不征税收入,但同时符合上述财税【2011】70号规定的三个条件。在实际工作中第二个条件容易满足而第一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存在问题,例如:中储粮拨付直属库的中央储备粮保管费用补贴拨款文件中没有明确该保管费用补贴专项用途,不符合第一个条件。例如:中储粮直属库在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的同时也扩大购销贸易,政策性业务与非政策性业务在同一法人主体中发生,导致企业对财政拨款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很难分清和单独进行核算,不符合第三个条件。

三、针对中储粮系统适应新税收环境的应对措施

中储粮企业肩负着“两个确保”、“三个维护”的历史使命,每年取得大量财政性资金,针对企业现行纳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以适应新的税收环境,不断提高税收筹划能力。

(一)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税收知识水平,防范税务风险

中储粮总公司通过多渠道提高财税人员知识水平。加大对税法知识培训力度,特别针对中储粮系统涉及的税收法律知识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实际案例培训提高税收筹划能力。鼓励和支持财会人员参加社会上税收实务讲座和税务师、注册税务师考试,对合格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中储粮总公司定期组织财税知识竞赛,通过竞赛方式加深理解税收政策和更新税收法律知识,总之中储粮培养一批高素质财税人员,不断提升税收筹划能力,防范各种税收风险。

(二)完善拨付文件、规范会计核算、合理分摊费用

1、政策性专项用途资金在拨付环节上进行完善

中储粮总公司、分公司按照财税【2011】70号文件,拨付中央储备粮保管补贴文件中明确该资金的专项用途,因现行拨付文件中未对明确描述,不符合财税【2011】70号文件第一条第一款的要求,不便于直属库应对税务检查。

2、政策性专项资金在会计核算环节上进行改进

直属库按照财税【2011】70号文件,对收到的财政性资金及其对应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因在现行核算未进行必要的区分,会影响税务局对“不征税收入”的认定,进而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所以需要在现行核算基础上进行以下适当的改进。

(1)设立补贴资金专户,专项核算补贴资金收支。在银行存款账户下设立“补贴资金”明细科目,应按类别和取得时间在进行专项核算,符合财税【2011】70号文件内容。由于企业将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这时企业还应注意跨期资金的管理。建议总公司与浪潮公司协商,对系统内使用浪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模块中开发对补贴资金风险提示的功能,即当这部分资金在5年(60个月)后还有余额的,软件自动提示企业转作应税收入处理。

(2)合理确认、分摊费用,单独进行核算,建议中储粮系统制定统一的符合国家政策性粮油补贴用途的补贴资金费用支出范围标准,明确规定必须由补贴资金支出的范围,特别是当企业有些成本费用同时用于应税收入又用于不征税收入时,如何将这些成本费用在应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间进行合理分摊,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实务中各种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也很难提出一个标准的分摊方法。但是,从管理税务风险的角度出发,对于有不征税收入的企业,在内控制度中对这些问题要有所关注,自己应积极从合理性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内控制度去规范这些问题的处理,及时防范这些税务风险。当税务机关发现企业已经主动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从制度上已经进行了相关处理,则会更容易认可企业的做法,避免不必要的税企争议,同时对确实不能分清的资金支出,直属库要制定符合业务实质的费用分配方法,区分政策性业务与非政策性业务费用支出范围,并进行单独核算,在现行会计核算基础上可采取三种方式。在期间费用科目下设“补贴资金费用支出”明细科目;利用浪潮业务信息系统财务模块辅助功能单独核算;利用exceL表格建立辅助账户单独核算。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中储粮系统税收优惠政策逐减;中储粮总公司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战略,中储粮系统内外税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企业的税收风险在增加。把纳税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即要依法纳税,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又要依法进行税收筹划,合理避税,降低税收风险,保障企业健康、科学、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文娇.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财税处理[J],会计之友,2010年6月

[2]王冬,陈岳.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的会计与所得税处理改进[J],财会月刊,2010年8月

[3]刘晓伟,郎仙荣.把握“财政性资金”内涵厘清“不征税收入”误区[J],财务与会计,2009年6月

免税收入范文第9篇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将不征税收入中的财政拨款界定为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拨款,原则上不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对企业拨付的各种价格补贴、税收返还等财政性资金,这样有利于加强财政补贴收入和减免税的规范管理,同时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处理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需要,给予不征税收入的待遇。实施条例对其他不征税收入作了界定。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即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在设定主体上,应当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二是属于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性资金。具体内容如下:

(一)关于财政性资金的规定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拨款、其他财政专项资金收入等均属于财政性资金。财政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国家投资,是指国家以投资者身份投入企业、并按有关规定相应增加企业实收资本(股本)的直接投资。财政拨款原则上仅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其他不征税收入中提到了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的问题,但税法关于财政性资金的规定不具体。为此,《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文件,对税法规定的财政性资金,以及哪种类型的财政性资金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作了规定,具体如下:一是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以外,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二是对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三是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报领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财政补助收入,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但国务院和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具体文件规定对专项用途的财政性资金,财政部、税务总局制定《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备注:该文件于2010年12月31日执行期满),规定企业取得的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但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首先,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了该资金的专项用途;其次,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最后,要求企业对该资金的取得及发生的支出应单独进行核算,专款专用,而不能与企业的其他资金混用。经解读文件,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仅限于财政部门,也可以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截至目前,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作为不征税收入在文件中规定:一是,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规定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核力发电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关于核电行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38号)规定2008年1月1日起,核力发电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专项用于还本付息,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不征税财政性资金的追踪管理方面,现行文件规定,企业将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重新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收入总额;重新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不征税收入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将财政补贴等财政性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什么样的财政性资金属于不征税收入,相当多的企业对此认识不清,有的甚至混淆不征税收入概念。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财政部门给予企业从事特定事业(或事项)的财政专项资金,也有地方政府因减免流转税而形成的税收返还性质的财政补贴,还有企业收到的政府以投资者身份投入的资本性拨款,这些都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而使得企业的净资产增加。在2009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发现有的企业,甚至个别国有大型企业,对收到的财政性资金一律作为不征税收入,甚至将税收返还性质的财政补贴也列为不征税收入。

(二)将直接减免的增值税作为不征税收入有的企业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先退、先征后返的增值税,便将其定性为财政性资金,认为增值税的税收优惠不用纳入收入总额,不用再征收企业所得税。通过全面解读财税[2008]151号文件,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必须属于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否则不能作为不征税收入。由于增值税的即征即退、先征先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款项,除软件生产企业、核力发电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以外,其他企业取得的上述款项不属于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专项用途,因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三)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的混淆一些企业认为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不征税收入及免税收入,因此,将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混为一谈。在201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发现有的企业在确定收入性质时,盲目填报,如:在填报《汇算清缴申报表》时,将从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类免税收入,填入不征税收入栏目。其实,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性质不同。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是法定不征收收入,而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是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既然企业的不征税收入被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根据相关性原则,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而免税收入所对应的支出一般可以扣除。

(四)税务机关对不征税收入疏于管理在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中,税务机关以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损失扣除及弥补亏损的管理、税收优惠的备案审核管理、对企业重组及清算的管理、以及反避税管理等方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确立的不征税收入,各地税务机关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基层税务机关及税务干部对此新概念认识不清,宣传力度不强,管理力度不大。目前,部分地方的税务机关对不征税收入,处于无统一审核标准、后续管理情况不一、缺少事后的专项评估、分析等状况。

三、对于加强不征税收入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鉴于新《企业所得税法》首次确立了不征税收入概念,目前,相当数量的纳税人对此认识不清、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因此,应积极拓展税法宣传渠道,通过办税服务厅公告栏、税收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媒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法规政策,做好对不征税收入的税收政策解读。为了有效增强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缴前,编写发放统一、规范、准确的“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管理政策专辑”,宣传普及不征税收入的政策规定,以及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分析。通过加强税法宣传,促进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的提高。

(二)明确规范对不征税收入的管理明确不征税收入的范围,企业取得的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其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明确对不征税收入的管理职责。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环节,基层税务机关对不征税收入的管理职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案头审核,根据企业报送的申报表及财务报表,对表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审核;另一方面进行延伸审核,即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对纳税人申报的不征税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不征税收入专题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工作。

(三)分类实施加强审核管理1.财政拨款管理方面对于一般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一要审核企业是否提供财政资金拨付文件,文件中对该项资金是否规定了专项用途;二要审核企业是否提供了财政部门或资金拨付部门对该项资金的专项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三要审核企业对该项资金以及该项资金支出单独管理的证明材料。另外,对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申报的财政拨款不征税收入,要审核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的法定认定资料是否符合规定;二是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拨款是否为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拨付的;三是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拨款是否纳入预算管理。2.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方面对企业依法收取并上缴财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于上缴财政当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未上缴财政的部分,不得从收入总额中减除。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的收入总额与其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附表的收入总额进行比对,表间逻辑关系是否准确,企业是否具备下列资料,如: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相关批准文件、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收费上缴财政的相关资料等。3.政府性基金管理方面对企业依法收取并上缴财政的政府性基金,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于上缴财政当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未上缴财政的部分,不得从收入总额中减除。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的收入总额与其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附表的收入总额进行比对,表间逻辑关系是否准确,企业是否具备下列资料,如:政府性基金收取的相关批准文件、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事机构同级财政部门或经同级财政部门委托收款的文件证明、收费上缴财政的相关资料等。

(四)加强对不征税财政专项资金的信息化管理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缴工作中,建议比照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管理,将不征税财政专项资金纳入备案事项管理,并依托税收管理员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汇算清缴期内,要求纳税人向其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不征税收入的相关资料,税务机关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审核不征税财政性收入的取得时间、资金性质、核算状况、政策依据等情况。经税管员调查核实后,对完全符合不征税收入规定的,在税收管理员平台发起任务,逐级复核后,终审确认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金额。通过对不征税收入的信息化管理,一方面,能够防止纳税人对不征税收入申报的随意性,有效减少对企业所得税税基的冲击;另一方面,统一、规范了税务机关对不征税收入的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税务机关的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力度。

免税收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企业所得税法;企业盈利水平;影响分析;措施

新税法与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相比,新税法有哪些重大变化,对企业盈利水平等方面有哪些影响,应采取哪些策略应对,这都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A勘察设计企业的资料进行研究。

一、新税法的特点

1.税率下降,税负减少。新税法实施后,税率由33%降至25%,减轻了内资企业税负,有助于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外资企业和内资同一个税率,提供居民企业公平的竞争平台,相应的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2.工资税前扣除增加,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新税税法实施后工资薪金的税前扣除对原改组改制为股份制的企业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其他企业则由于工资薪金的据实扣除而免予纳税调整,而较之原来少纳这部分调整增加的所得税税额。3.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新所得税法实施后权益性投资符合条件的为免税收入,而不用由于税率不同,进行补缴所得税税额。4.资本化标准提高。新所得税不要求专门借款,再一个从关联方借款的限额也扩大了。较旧法资本化标准提高,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5.增加税收优惠政策新税法实施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放在扣除额和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前,较之原公式更能保证纳税人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原则将在新法年度纳税申报表中得以体现。6.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政策变更。新法对业务招待费的限额扣除采取了按发生额60%和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的双比例控制,还有对原规定1500万元以上部分的3‰统一调整为5‰。7.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新旧所得税税前扣除差异。尽管“三费”的扣除限额比例未变,但随着工资薪金支出的据实扣除,这三项费用的扣除基数也相应增大,同时新法规定除工会经费为拨缴外,强调了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发生”的概念,即只有实际发生并不超过14%和2.5%的支出才能税前扣除,与职工福利费原来的计提概念也不一致。8.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新旧所得税税前扣除差异。新法实施后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的税前扣除比例为15%较之原规定的2.5%(一般企业)大幅度提高,有利于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更好地提升企业形象。

二、新税法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分析

新税法的实施对企业盈利的影响,本文以A勘察设计企业为例,该企业始建于1950年,是集勘察设计、建筑科研、设备安装、道路桥梁、水利水电、房地产开发、装饰装潢、监理消防、建材生产、机械制造、国内外货物运输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A企业下属共有C、D、E、F四家子公司,A企业注册资本为1亿元,假定2012营业收入为2亿元,利润总额为30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3200万,所得税金额为800万元,净利润2200万元。新税法对该公司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所得税率提高,税负增加对企业的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旧的所得税法规定所得税税率为33%,新税法规定所得税税率为25%。以2012年数据为例,旧法计算所得税税额为3200*33%=1056万元,新法计算所得税税额为3200*25%=800万元。新旧法比较,新法由于税率降低,减少所得税税额为256万元。

(二)工资税前扣除增加,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全年平均从业人数为350人,工资总额为1000万元,人均工资为2381元/月。旧法规定,人均每月1600元。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上述扣除限额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超过上述扣除限额的部分,不得扣除。新法规定合理的工资薪酬允许扣除。

新旧法比较,旧法允许扣除350*1600*12=672万元。新法允许扣除1400万元,差额为328万元,新法由于无扣除限额,减少所得税金额为328*25%=82万元。

(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全年权益性投资收益为1500万元,主要是子公司C和子公司D。旧法规定,要根据税率差进行补税。新法规定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为免税收入。新旧法比较,旧法由于子公司C和子公司D税率都是33%,不需要补税,新法中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免税收入。所以说权益性投资收益对A建筑勘察设计企业没有影响。

(四)资本化标准提高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6月新增改善设备3000万元,8月完工,公司没有从银行借款,2010年5月从子公司C借款4000万元,2010年10月从子公司F借款6000万元,为正常经营使用。当期一年期银行借款利率为6.06%,2012年本期财务费用为300万元。旧税法规定:从关联方借款不得超过注册资金的50%,即为5000万元。旧法计算固定资产资本化利息为3000*6.06%*3/12=45.45万元,计入财务费用为4000*6.06%*7/12-45.45+1000*6.06%*3/12=111.1万元。新税法计算不超过关联方借款限额(1亿*2)2倍为2亿,利息不得高于银行借款利息,银行利息限额为4000*6.06%*7/12+6000*6.06%*3/12=232.3万元,由于固定资产资本化为45.45万元,可以计入财务费用为232.3-45.45=186.85万元。新法由于关联交易限额的增加,新旧允许扣除差额为186.85-111.1=75.75万元,新法比旧法,减少所得税税额为75.75*25%=18.94万元。

(五)增加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营业收入2亿元,其中免税收入为800万元。新所得税法实施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放在扣除额和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更能保证纳税人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A建筑勘察设计企业前期没有亏损,所以此优惠政策对公司税负无影响。

(六)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政策变更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全年业务招待费为120万元。旧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新的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新旧税法比较,旧法允许扣除的业务招待费限额为2亿*3‰=60万元,新法需要比较120*60%=72万元与2亿元*5‰=100万元,可以允许扣除的业务招待费72万元。新旧法允许扣除业务招待费金额差为12万元,新法计算需要减少12*25%=3万元所得税税额。

(七)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新旧所得税税前扣除差异

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全年职工工资为1000万元,职工福利费为130万元,工会经费为16万元,职工教育经费为22万元。旧法规定按照工资14%扣除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为工资2%,职工教育经费为工资的2.5%。新法规定职工福利费不得超过工资14%,工会经费为工资2%,职工教育经费为工资的2.5%,但职工教育经费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再一个以前旧法规定工资为规定的工资标准,新税法是指的合理工资薪金。随着工资薪金支出的据实扣除,这三项费用的扣除基数也相应增大,同时新法规定除工会经费为拨缴外,强调了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发生”的概念。旧法计算允许扣除的三项费用为672*(14%+2%+2.5%)=124.32万元。新法要计算职工福利费限额为1000*14%=140万元,工会经费限额为1000*2%=20万元,职工教育经费限额为1000*2.5%=25万元,由于实际发生都低于限额,所以新法计算允许扣除三项费用限额为168万元。

新旧法比较,三项费用扣除差额为43.68万元。新法由于工资薪金没有限额,可以减少43.68*25%=10.92万元所得税税额。

(八)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新旧所得税税前扣除差异

A勘察设计企业年全年广告费为800万元,业务宣传费为120万元。新法规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是合并在一起考虑的,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原广告费支出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原业务宣传费支出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包括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在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5‰范围内,可据实扣除。旧法计算广告费扣除限额为2亿*2%=400万元,业务宣传费限额为2亿*5‰=100万元,合计为500万元,由于两费都超过限额,只能以限额扣除。新法计算广告费、业务宣传费限额为2亿*15%=3000万,由于2010年两费合计为920万元,没有超过限额允许扣除。新旧税法允许两费扣除差额为420万元,新法由于扣除比例提高,可以减少所得税税额为420*25%=105万元。

综上所述,根据A勘察设计企业2012年实际经营情况,在新所得税法下可以节约的所得税税额=256+82+18.94+3+10.92+105=475.86万元。可见2012年在新所得税法下,相比旧所得税法计算得出的所得税,企业可以增加净利润475.86万元,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应对措施

(一)实施适应性战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针对新税法的实施,企业应调整发展思维,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经济实力创新发展模式,实施经济发展适应性战略。应适应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的要求,从新税法框架下,寻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认真学习、贯彻新税法

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全体员工要认真学习新税法,正确掌握和理解新税法的主要内容,使企业适应新税法的要求,用好用足新税法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应对措施。

(三)更加注重规范纳税行为

新法对企业反避税的规范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注重对关联方转移定价的防范,规定了一系列相关条款,从而使以往主要是针对外资企业的反避税,自然延伸到内资企业。企业应提早做出安排,掌握和理解新法有关反避税的规定,防止被税务行政调查而造成损失。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合理布局总分机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林武.企业所得税会计两种差异方法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5).

[2]缪慧频.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差异比较[J].涉外税务,2008(1).

[3]邹国金.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要点新旧对照[J].财会通迅,2008(1).

上一篇:税收优惠政策范文 下一篇: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