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放开药价

时间:2022-09-05 10:30:55

从今年6月1日开始,国家发改委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

现在问题来了。有市民反映,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地高辛片,最近从1瓶6.7元暴涨到了68元,涨了差不多10倍。有网友质疑道:“难道药价放开后,药品就可以这样离谱地涨价?”

放开药价,一些低价药价格上涨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这不是一件坏事。不过,像地高辛片那样涨了近10倍,似乎有点过分。在取消最高零售限价的同时,有关部门应会同生产厂家商量一下,考虑到多数慢性病人的承受能力,药价的上涨也不应过速。

但是,凡事都要从两面看。换个角度看放开药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对生产低价药的企业来说,对药品实行正常的市场竞争而言,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应该说是利多弊少的。

自2000年以来,外国一直实行药品最高零售限价管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药品因利润过低,厂家不愿生产。如青霉素只有0.81元一支;一种名为“格列苯脲”的降糖药,3元一瓶,一瓶100片,但几年来基本买不到;鱼精蛋白作为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常用药,价格约11元一支,药厂不愿大量生产,医院不得不让抢救的病人先用;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也不见了身影;有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氟哌啶醇”,每针的价格只有2元多,这款药已从药物清单中消失了好几年,用类似的可替代药物,患者则要多付10多倍的钱。有的低价药虽然坚持生产,但依靠微利维持。如治便秘用的开塞露,一支仅售1.2元,每支获利5分钱。买张报纸还要一元钱,乘一次公交车要2元钱,1.2元一支开塞露,售价实在太低,严重影响了药厂的生产积极性。

十几年药品的定价不变,不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由于原材料、运输、人力成本都在上涨,所以生产低价药和经典老药成为一个赔本的买卖,凭良心生产的厂家毕竟是少数。于是,有的药企要末“降价死”,要末改头换面,用所谓的“升级版”,改一个药名,换一个包装,换汤不换药,药价上去好几倍。所以,与其如此,不如把药价放开,是驴是马,牵到市场上来溜溜,让消费者根据药的质量、价格和疗效来决定自己的取舍,这是公平和合理的竞争。

取消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让市场这只手来参与竞争,药厂提高了低价药和病人急需的药品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药价市场化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打压药价虚高的行为,也有利于“以药养医”难题的破解,有利于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的改革。这样一来,广大病人可以从药房里买到治病的良药,在经济上也承受得起。虽然价格上涨,但这些药仍然还在低价药品清单内,根据相关规定,现阶段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以地高辛片为例,每瓶100片,口服半片至两片,每日一次,这样算来,即使药品目前价格为68元一盒,每日服用两片费用仅1.36元。上述那位忍痛买了1瓶药的岳先生,每天只需吃半片,1瓶能吃半年多,算下来每天的花费仅0.34元。所以,地高辛恢复供应,对药厂和患者来说都是一个福音。

药价放开,不等于只涨不跌。因为有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药价可能涨,也可能跌。政府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对药价进行干预,避免药品价格的无序竞争。医疗保险可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与药品生产厂家博弈,正常的竞争的结果,对许多药品来说,不仅价格不会大涨,而且有可能实现稳降。

上一篇:探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 下一篇:探讨传统居民建筑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应用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