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世界

时间:2022-08-24 02:45:50

换个角度看世界

多年来,我国通行的世界地图只有一种,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想到世界地图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甚至有人认为,目前通行的世界地图关乎国家形象,是权威的、标准的和不可变更的。因此,当新版《系列世界地图》由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博士主编、湖北省测绘局湖北省地图院于2002年4月在武汉编制完成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追溯世界地图之源

古希腊人对地球是圆形的认识观念虽有流传,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部分人仍然相信地球是平面的。那时的地图大都把世界画成一个平面圆盘,上面只有欧洲、亚洲和非洲这3个大陆。

而最能体现这种“平面地球”观念的、当时最流行的是欧洲的T-O地图:人居世界用一个四周环绕着海洋的圆来表示,整个世界像一个圆盘,即O形;整个陆地被3条河流分为亚洲、非洲和欧洲,把欧洲与亚洲分开的是顿河,将非洲与亚洲分开的是尼罗河,而分开欧洲和非洲的则是地中海;这一横一竖组合起来,有点像字母T,所以被现代学者称为T-O地图。

11世纪的圆形地图是最早的一幅中亚世界地图,它出自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地区,在一位突厥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编撰的《突厥语词典》里。这幅圆形地图东端的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南端为斯里兰卡,最西边是西班牙地区,而最北边并没有标出地名,只称其为严寒地带,指的是接近北极圈的地区。全图对旧大陆的4个方向表现得基本正确,反映了中世纪中亚地区居民的地理知识水平和当时世人眼中的世界全貌。

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人的地理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带有新世界、新大洲的世界地图、地球仪,使全世界的人们在世界观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那时除了南极大陆还处于人们的臆想中外,地球上其他陆地都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在欧洲人的探险活动中被发现,并通过地图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人类对于南极大陆整个轮廓的认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算终结,也就是从这个时期之后,世界地图才得以在二维平面上全面地、完整地反映出地球的全貌。

第一版中文世界地图

说到我国的新版世界地图,就必须追溯第一版中文世界地图。首版中文世界地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广东肇庆绘制完成的,名曰《山海舆地全图》。《山海舆地全图》由当时驻肇庆的岭西按察司副使王泮刊印,但由于绘制时间仓促,有许多地方令人不甚满意,不过对国人来说却是从未见过的奇图。因为此前中国人看到的地图都是将中国绘在图正中,四周为大海,海中散布着若干小岛,而这些小岛就是国人眼中的外国。然而,《山海舆地全图》却描绘出一个庞然世界,中国被绘在不显眼的角落,看起来也不是很大。

世界地图在中国的首次出现,引起了许多中国官员的重视,却也招致了一些不满情绪。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世界唯中国独大,余皆小,且野蛮”,“西洋地理学家置中国于地图之极东一角,则怒。”而利玛窦也考虑到这种处理中国位置的绘图方法对他的传教活动极为不利,便把本初子午线进行了投影转移,从而使中国仍旧被绘在地图的正中位置,这就是《山海舆地全图》的第二种格局。这种格局的世界地图在中国被沿用至今。

实际上,传统世界地图(包括我国常用的世界地图和世界通行的世界地图在内)适用于表达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采用经线分割地球仪的投影方法,是一种“经线世界地图”。这种世界地图的缺点是南、北半球的变形较大且与周缘地区的相互关系表达不清。

比如,南极大陆的实际面积为澳大利亚的1.8倍,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为3.8倍,南极大陆的实际形状像“孔雀”,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则像一道“白色长城”;现实中,南极大陆被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这3块大陆“环绕”,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与这3块大陆“平行”。在北极地区也一样,“经线世界地图”上的俄罗斯北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北部等地区,均产生了形状和面积的巨大变形。事实上,北冰洋像“地中海”一样被陆地所环绕,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北冰洋却是远离陆地的“天涯海角”。

地球是圆的,有“经线世界地图”,就应该有“纬线世界地图”。“纬线世界地图”采用纬线分割地球仪的投影方法,其优点是适用于表达南、北半球的地理关系,但却不适合表达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

四个角度看世界

我国地处东、北半球,现在国内通用的世界地图仅适用于表达中国与东半球的地理关系,并不适用于表达中国与北半球的地理关系。

为了准确和完整地表达中国与东、西、南、北半球的地理关系,我国科学家于2002年提出并实施完成了按“双经双纬”方式编制的《系列世界地图》一套4种:“东半球版”和“西半球版”为“经线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为“纬线世界地图”。

其制图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将地球仪按不同的方法分割。“经线世界地图”按经线分割地球仪,好比将一个苹果纵向切开,“纬线世界地图”按纬线分割地球仪,相当于将苹果横向切开。由于中国位于世界的东半球和北半球,如果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适用于表达东、西半球地理关系的“经线世界地图”和适用于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纬线世界地图”之间可以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世界观”。

新视角,新收获

新编《系列世界地图》得到了我国很多著名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和青睐,2004年11月,正是因采用了这一图系,我国首次实现了对南极考察雪龙船航迹的实时跟踪。

除了东、西、南、北4种不同视角的“全球化功能”外,《系列世界地图》的另一大特点是不同内容的“专题化功能”。在“东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占据了版面的主要位置,世界海洋变形相对较小,所以“东半球版世界地图”适用于表达国际航海线;“西半球版世界地图”是以0度经线为“中央经线”的世界地图,国际日期变更线分布在图幅两边,分别与左边经线和右边经线相重合,东经和西经对称排列,因此“西半球版世界地图”适用于表示世界标准时区分布。

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全图陆地的面积和形状没有巨大变形,由于世界2/3的陆地和4/5的国家位于北半球,所以“北半球版世界地图”适用于表示国际航空线这个专题。在世界地图上表示国际航空线,一般采用直线连接各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航空线,直观、清晰地表示国际航空线的走向。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在2002年9月开通了北京经北极直飞纽约的航线,这是北京飞纽约同类航线中最短的一条,单程飞行比过去减少3个多小时。现在,我们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可以直观地标注出这条“北极航线”。

在“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因南极洲的形状和面积变形较小,适用于表达各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位置。1984年12月,中国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建立了“长城站”,1989年2月,中国又在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山站”。南极科考站不仅仅是为了科学考察,更反映出世界各国的领土意识和国家意识,而只有“南半球版世界地图”才能表达出“长城站”和“中山站”与祖国大陆的地理关系。我国南极科考现已采用新编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来表达航线,这在传统世界地图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编制的世界地图将“地圆说”带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科学发展。21世纪初,我国科学工作者以东、西、南、北4个视角,从经度、纬度2种方向,用《系列世界地图》准确地将世界地理及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完整地展现在了公众面前,“打破了过去只有一个角度看世界的惯性思维模式,给了我们四个看世界的角度。这不只是地图的革命,更是认识的革命,思维的革命。”

上一篇:生活的支柱 下一篇:漫谈地震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