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人群采血发生晕针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时间:2022-09-05 08:20:28

健康体检人群采血发生晕针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摘 要】目的:通过对健康人群体检抽血晕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在2013年4月1日到2014年3月31日发生的29例晕针体检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发生晕针的主要因素。结果:抽血晕针与体检者的精神因素、机体状态、、护士的操作技术、疼痛等因素有关。结论:抽血前良好的心理疏导,的调整,护士娴熟的操作技术等措施能有效的降低体检者抽血晕针的概率。

【关键词】体检;抽血晕针;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24-01

晕针多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应[1],引起短暂的血管床扩张,导致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引起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而发生。抽血晕针轻者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意识丧失等。本文通过对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在本中心健康抽血发生晕针的29例体检者进行原因分析,找到相应的预防措施,旨在减少抽血晕针的概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中心在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共有体检人数20366,发生抽血晕针2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46岁。抽血前晕针先兆的有8例,抽血中晕针有12例,采血后晕针的有9例。他们大多数表现为头晕、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汗、恶心,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这些体检者在医护人员心理指导及改变处理后,休息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并顺利完成其他体检项目。

1.2方法 在晕针体检者完全清醒后,以一对一问答的形式调查其发生晕针的原因,并整理并针对不同的原因针对性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2.2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是静脉采血发生晕针的主要因素。体检者由于心理紧张,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内脏器官血管扩张,引起心率缓慢,心肌收缩无力,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血管性晕厥[2]。

2.3因素 采血一般以坐位,由于重力的影响使血液积于下肢,使回心血量减少,影响脑部供血易发生晕厥。

2.4护士的操作技术 当体检者血管条件不好时,护士选择血管的时间较长或在穿刺时技术欠娴熟,引起体检者精神紧张,外周毛细血管收缩,末梢循环较差,出现冒冷汗甚至晕厥。

2.5疼痛 疼痛是人体对具有伤害刺激的一种反应,一定程度的痛觉刺激能使组织损伤而释放致病物质,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的痛的反应。有些体检者疼痛阈值低,对疼痛刺激反应敏感,尤其在穿刺技术不够娴熟,反复多次穿刺引起疼痛时,更容易

发生晕针。

2.6机体状态 空腹或劳累疲倦时,体检者在采血时是处于应激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而诱发晕针。

3护理对策

3.1预防护理对策

3.1.1心理护理 采血前,对体检者宣传采血体检知识,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抽血时,主动与其沟通,分散其注意力,尽量让体检者保持身心放松,减轻其疼痛及不适感;抽血后,指导正确按压针眼方式,嘱咐休息片刻,在继续体检,避免体检过程过度紧张。

3.1.2 采取适宜的 采血前应详细询问体检者,对于有晕针晕厥史的,应采取平卧位,以利于身体的放松,并在采血过程密切观察体检者,以保证采血顺利完成。采血后,继续平卧数分钟,观察体检者无晕针症状后,方可继续体检其他项目。

3.1.3 护士娴熟的操作技术 护士应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在进行采血前,应认真选择合适的血管,充分暴露采血部位,选用合适的针头,力求做到一针见血,采血时做到进针快、拔针快,缩短采血时间,并主动与其交谈,分散其注意力,能有效减轻疼痛,从而减少晕针的发生。

3.2晕针后护理措施 发生晕针后,应立即停止采血操作,迅速将其转移到空气流通的地方,使其处于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量,对于意识清醒者,给予温开水服用,并做好有效的沟通,减轻其紧张情绪,待休息片刻即刻恢复。严重者,指压人中、合谷穴,转移时应以1人抱或2人抬的方式搬动,以免因原因加重脑部缺血,加重晕针症状,必要时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同时备好急救器材与药品,以备抢救之用。

4干预效果 29例晕针体检者经医护人员心理疏导以及对症处理后全部顺利完成所有体检项目,无后遗症发生。

5总结

通过对29例体检者采血晕针原因的分析,显示引起晕针的主要因素有精神紧张、机体空腹状态、疼痛等因素。所以,医护人员在采血前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正确的采血知识,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同时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静脉穿刺技术,降低体检者晕针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林美梅.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9):2327-2328.

[2] 杨彩霞.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及心理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83-84.

上一篇:气管插管后洗胃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 下一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