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说课设计

时间:2022-09-05 04:39:57

《最后一头战象》说课设计

【关键词】《最后一头战象》 说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47-03

一、说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这是“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曾获得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的著名作家沈石溪的作品。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将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充满深情地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二、说教学目标

纵观全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训练的重点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最后一头战象》作为精读课文、新授课,加上文本的情深悲壮、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师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求执教者找到教学共鸣点,最终形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

知情怀――让学生知道嘎羧在最后时光都做些了什么,从中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知用词――让学生知道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和用心。

知写法――让学生知道作者为表现战象嘎羧的情怀,采用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会赞颂――能讲述战象嘎羧的悲壮故事,能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抒发对战象嘎羧的赞颂。

教学时间为两课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教学难点在于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以及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自主互助,展示反馈”教学模式,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及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特点,我采用的是导学法,即通过“导读――导思――导议――导练”的方法,并辅以“情景创设法”“星级评价法”去组织、引导、激励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说学法:

根据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特点,让他们以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搜集材料,对战象的情况有所了解;课中在导读目标的指向下,主要通过“读――思――议――练”等方法探究每个导学目标,感悟嘎羧的英雄情怀,讴歌英雄壮举。

四、说导学过程和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交流资料

上课伊始,我说:“历史上,除了人类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还有一群鲜为人知的特殊战士,那就是战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动画家根据作家的作品,将战象的历史事迹搬上了银幕。我们先来看一段战象出征时的场面视频。”(放视频)

播放完后,我说:“这是一段动画家根据战象的故事制成3D动画片。昨天,你们去搜集有关战象的资料,现在就把它放在小组上进行交流,让大家分享一下。”(时间大约为5分钟)

设计理念: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播放“战象”视听资料、交流“战象”的文字资料,旨在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的交流形式,不仅能拓展学生对“战象”战斗史的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导学导练,读懂文本

通过刚才的资料交流,同学们对战象的历史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战象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作品。板书后,我出示这样的学习目标。

导学要求一

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会读本课的生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摩挲、凝重”等词语。

2.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与同伴讨论解决。

3.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一对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课文,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你认为题目的关键词是哪一个?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用“战象”“一头战象”,而要用“最后一头战象”作题目?他的目的是什么?

在设计问题上,以上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读书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设计问题上,根据教学目标,我选择了学生很容易忽视的问题。

当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到后,我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馈。我先让学生一对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导读的第二个问题,先由小组选派一个同学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为此我预估到学生揣摩课题的四种答案:

第一种是说作者用上“最后”这个词,就是要强调难忘,突出作者对这头战象的深深怀念之情。

第二种是说作者用上“最后”的意图是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在抗日战争史上,除了中国人民抗日之外,还有一群特殊的“士兵”也在保家卫国,那就是――战象。

第三种是说一头幸存下来的唯一的战象,很珍贵,可是它却要走了。

第四种是说这一头战象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是功臣,可是它即将远离我们的视野,我们后人不能忘记它们。

当学生讨论探究出多种答案后,我适时总结:我们读书就要抓住题眼,仔细揣摩,反复玩味,读懂读透。同小组交流,可以获得新的启发,触类旁通,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的主题,能锻炼我们酌词句的能力和审题能力。

接下来我又出示新的导学目标。

导学要求二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嘎羧临死前的异常表现,哪些场面让你感动?请你用短语概括出来。这些异常举动,表现了它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场面来描写?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基于这一点,为使学生思考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我在题目设计上也下了功夫。针对性,是说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科学性,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场景描写”属于概括归纳型练习;“内心情感”属于求异思维型练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属于技能形成型练习。设计问题上体现了层次性,由易到难,力求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后作业:讲故事,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读――品英雄情怀

第二课时,我主要训练学生的品读能力、感悟能力,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为后面的小练笔作铺垫。我要求学生抓住四个场景进行品读、悟读、研读、细读,这四个场景是:

品读――揣摩战象的英姿美(“重披战甲”场景)。

悟读――体味战象的人性美(“告别村寨”场景)。

研读――感悟战象的气概美(“凭吊战场”场景)。

细读――体会战象的悲壮美(“刨坑自埋”场景)。

现以“凭吊战场”场景为例,说说我的导读过程和设计理念。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研读提示:品读本段,从嘎羧“久久凝望着”“亲了又亲”等神态、动作描写中,你可以想象到当年怎样的情景?请你用“它可能想起”这个词说几句话,说给你的小组同伴听。

从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声”中,你可以揣摩出它此时此刻的内心吗?请你用“也许”这个词说几句话,说给你的小组同伴听。

提示就是一种点拨。只有好的导读设计,才能有好的导读效果。在教师的精心提示、相机点拨下,学生的思路才会被打开,情感才会被激发,课堂才会被激活。

我预估到小组有以下几种想象:

从嘎羧“久久凝望着”“亲了又亲”等词句中,它可能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往事,想起了我就是在这里倒下的情景,可能想起了同伴们浴血奋战激烈的战斗场面;还可能想起了同伴们为了抗击日寇扑向敌人,倒在江面的悲壮往事。

这吼叫声,也许是嘎羧在呼唤战友们的名字。

这吼叫声,也许是嘎羧在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这吼叫声,也许是嘎羧告诉战友日本侵略者已经投降。

这吼叫声,也许是嘎羧告诉战友,它将与它们埋葬在一起。

教师承接:是啊,这样悲壮,这样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不是。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此时此刻,学生沉浸在对嘎羧的英雄事迹追忆中。于是我又趁势利导,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我们刚刚研读了嘎羧“久久凝望着”“亲了又亲”“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等词句,想象了它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作者不把嘎羧及战象们与敌人拼杀的场面和内心活动直接描写出来呢?

我预估有这些答案:

有的可能会说,写出来好,可以让人了解作者的意图,一目了然。

有的可能会说,不好。那样太直白,没有想象的空间。

有的可能会说,不好,如果直接写出来,也就没有回味的余地。

当学生交流这些感悟时,我点破作者写作的玄机:作者之所以不写出来,就是给人造成一种空白的美。这种空白是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美,是一种让人产生无穷暇想的艺术美,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导写――颂英雄壮举

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可以通过写诗歌的形式来赞颂这位英雄;可以用读后感的形式来赞颂这位英雄;可以以嘎羧的身份写一份自传;可以用编故事的形式来描绘当年嘎羧抗击日寇的事迹。总之,大家可以从中选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来进行小练笔。

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将重点放在设计导读,在教师的提示点拨下,学生通过自主品读、自主悟读、集体研读、集体细读的阅读实践,提高了品读能力、感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我想,这还不够,还不能放弃一次极佳的“读写结合”的练笔机会,相信学生此时正有一吐为快的心理体验,于是设计”写”的练笔实践。

五、说教学反思

从这次备课和说课活动中,我再次深深体会到,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前提下,围绕课程标准、编者意图、教学目标,去文本中选找有意义、有价值的中心点,才能精心设计好导学案。在“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这种教学模式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导读――导思――导议――导练”,和学生的“读――思――议――练”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花很少的时间学到最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每一节课中得到提高。

上一篇:语文有效教学三要素的探析 下一篇:例析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巧妙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