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可测,人心难测

时间:2022-09-05 04:14:52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对人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从而加深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促进心理学理论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人心可测”。与此同时,心理测量也有局限与不足,具有极强的间接测量的性质,心理测量的精确远远劣于物理测量,因此,人心依然难测。

关键词: 心理测量 人心可测 人心难测

心理测量指依据一定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而且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

一、心理测量的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指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此后,麦柯尔(W.A.Mocall)进一步指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不但对物体的长度、重量及时间、空间等物理特性做出了越来越精确的测量,而且实现了对人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的测量,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促进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一)测量及测量量表

史蒂文斯(S.S.Stevens)曾说:“就其广义来讲,测量是按照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简单地说,测量就是根据一定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参照点、单位和量表三个要素。根据测量采用的单位及参照点,史蒂文斯将测量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分别为命名量表(或类别量表)、等级量表(或次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高级量表除了具备低级量表的性质和功能外,还有自身特点。进行统计处理时,必须在量表允许的统计分析范围内展开。

(二)心理测量及其特征

心理测量指依据一定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而且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

和物理测量相比,心理测量具有下列三个特性:

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心理测量只能通过一个人对问题情境的反应推论他的心理特质,也就是从个体的外在行为模式推知其内在的心理特性,因而心理测量永远是间接的。

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在对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进行比较时,没有绝对参照点,即没有绝对零点,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心理测量的度量单位是相对的。如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低和能力大小等,都是就其所在团体的整个分数序列、行为序列中的地位来说的,其测量的分数单位是相对的。一般说来,心理测量是在等级量表上进行的,但往往把等级量表转换成以标准差为单位的等距量表。

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由于任何测量都有误差,因此心理测量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量的标准化问题。标准化指量具的编制、实施、计分和分数解释过程的一致性,降低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尽可能控制和减少误差,进而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人心可测

通过心理测量把心理特性量化,在社会生活、教育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功能。

(一)心理测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描述。心理测量可以从个体智力、能力倾向、创造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对个体进行全面描述,说明个体的心理特性和行为。

诊断。心理测量可以对同一个人的不同心理特征间的差异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相对优势和不足,发现行为变化的原因,为决策提供信息。

预测。心理测量可以确定个体间的差异,由此预测不同个体在将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差别,或推测个体在某个领域未来成功的可能性。

评价。心理测量可以评价个体在学习或能力上的差异,人格的特点和相对长处和弱点,评价儿童已达到发展阶段等。

选拔。心理测量的结果可以为客观、全面、科学、定量化地选拔人才提供依据。因为它可以预测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与准确性。

安置。心理测量可以了解个体的能力、人格和心理健康等心理特征,从而为因材施教或人尽其才提供依据。如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班分组,部队可以依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兵种,企业可以将职员安置到与其能力、人格相匹配的部门等。

咨询。心理测量可以为升学就业咨询提供参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特征,确定最有可能成功的专业或职业,进而做出最佳选择。心理测量可以为心理咨询或治疗提供参考,帮助人们查明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辅导、咨询或治疗。

(二)心理测量在理论研究中的功能

搜集资料。心理测量是搜集有关心理学资料的简便易行又较为可靠的方法。如对智力的个体差异、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等问题的研究资料大多是由心理测量获得的。

建立和检验假设。从心理测量资料中可以发现问题,建立理论假设,并通过测量结果进一步检验这些假设,可以推动心理科学发展。如智力结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智力测验起了重要作用。

实验分组。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测验对被试进行实验分组,达到等组化要求。

(三)心理测量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1.心理测量是实现科学教学和学习的良好辅助工具

心理测量可以帮助教师或学生更准确、更客观、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或自己的心理特点,教师便可因材施教,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心理特点的学习方式。心理测量既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为教育过程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一方面可使教师总结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反思和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心理测量是开展教育研究和改革的重要手段

心理测量是教育领域中定量化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心理测量可以迅速而大量地搜集学生信息,从中归纳出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点,从而深化心理学理论研究,据此制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此外,任何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实验的价值,在没有通过测量检验其教育效果之前,都无法科学地评定价值。心理测量结果可以用来评价教育效果,提供客观精确的依据,进而衡量价值。因此,心理测量是进行教育研究和改革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之一。

心理测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使其作用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三、人心难测

正如世上万物一样,心理测量并非尽善尽美、白玉无瑕。由于种种原因,有其自身局限与不足。

首先,心理测量具有极强的间接测量的性质。在物理测量中,用尺子、秤、温度计这类尺度可以直接地测量。但是智力、学力、性格等是通过间接并相对地测量它们的外显行为。心理测量的精确远远劣于物理测量。评价心理的标准(尺度)要确立起物理测量那样绝对、普遍的尺度,至少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

其次,心理测量的对象即心理测量内容依据的理论尚不完善。如什么是智力、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家众说纷纭,至今未有统一定论,理论上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心理测量方法和技术上的局限性。未有统一的定论,因而量表的公平性、准确性就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其具体操作不好把握,量表的效度(是否测到要测的东西)不好把握。测量的三个要素即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均受其累。

第三,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作为心理测量的工具――心理测验的编制是比较复杂困难的。一个良好的心理测验必须经过标准化处理。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和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一致性。不仅测验的编制要专业人员进行,而且实施者必须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承当。只有训练有素的心理测验工作者才能胜任测验的选择、实施、记分并对测验分数做出解释。测验的常模是某一标准化样组在一定时空中实现的平均成绩。地区不同,常模就不同,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的文化背景不同,常模当然有异;经过相当年限以后,社会经济文化有了发展,常模也要变动。因此,即使是一个原来良好的测验也不能不分时间、地区到处乱用。

第四,心理测量仅是研究差别心理的手段方法之一,而不是人们判断比较个体间差异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因此其作用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必须与其他研究方法交叉验证。测量、测验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尽量客观的数量化资料――量度,主要着眼于提供客观的资料本身,而评价则把重点放在资料和涵义的解释上。评价不借助测量和测验,难于成立。但评价的资料不仅是测量和测验提供的数量资料,而且借助于观察法、谈话法、轶事记录、录音等获取的非数量化资料,这些资料是极其重要的。

此外,心理测量发展还受到诸如政治观念、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和五十至七十年代我国受政治观点影响将心理测量斥为伪科学,持禁止和取缔的态度。

充分认识心理测量的局限与不足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对心理测量的不同意见的争议,从中吸取合理意见,弃去不科学的偏见。对待心理测量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都是片面的。

正确态度是:心理测量是研究个别差异的必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必须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心理测验对个别差异加以量化是必要的,但不能迷信量化,而应当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引进西方的有关量表是必要的,但不能照抄照搬,而应当科学地加以修订,使其适合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前现实情况;我国心理测量工作者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有中国特色的测量量表,但不能乱编,更不能滥用;任何测验手段和测量工具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只能作为决策辅助工具,不能单纯依靠它确定一个人的发展与“命运”。总之,只有用科学的态度认知和应用心理测量,才能使它发挥效能,促进心理测量科学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说:“人心可测;但是人心难测。”

参考文献:

[1]周媛媛.中国传统的人才测评心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程家福,王仁富,武恒.简论我国心理测量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S1期).

[3]张建夕.心理测量的贡献与局限[J].四川心理科学,1997(12).

[4]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美]桑代克,哈根合,著,叶佩华,邹有华,刘蔚成,主译.心理与教育的测量和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上一篇: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的课间十分钟 下一篇:初中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