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没那么“纯”

时间:2022-09-05 03:54:07

人像摄影没那么“纯”

摘 要:1854年“肖像摄影”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形式闪亮登场,倍受贵族的追捧。时至今日,社会和人类思想一切突飞猛进,迅猛的新旧更替近乎超出人类的接收能力,但作为老行当的“人像摄影”依然是一项炙手可热的行业,将人物作为拍摄表达的对象依然被摄影者们所钟爱。现今的以人物为对象的拍摄,不单单再只是为对象留像,以满足被拍摄者单方的需求为目的,而是演变为多种元素相混杂的的多用途影像图片。

关键词:人像摄影;混杂;多元素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49-01

所谓“人像摄影”在通俗意义上解释为:一切以人物为对象的拍摄都是人像摄影。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并非是带有人物的就能称为肖像摄影,先来看一下带有人物的摄影。

一、广告宣传图片:分为两种,一种是明星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物化了的符号,在宣传中充当导向作用。广告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明星的“肖像”充当一个很大的卖点,这种肖像不需要对明星本身有太多的描绘,它的作用只是引导,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产品,它运用消费者的心理,明星的面孔告诉他们——“我”拥有的东西,此刻它代表的是一种“模仿标准”,他们代表着消费文化中人们希望一直看齐的最好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生活标准。

另外一种是利用模特,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搭配对象,这类不一定是明星和熟悉面孔,它是根据产品性能,品质需要来搭配相应的模特,它是阐述拥有这一产品,你将获得的效果或感觉。正如时装大师欧文佩恩拍摄的名模也是他的妻子丽莎所说:“我只是一只好的衣服架”。

二、影楼摄影:在初期影楼摄影师大多是从画师转行过来的,自从达盖尔发明照相术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达盖尔本人在一艺术学院的顶楼设置了一处房间专为有钱人拍摄肖像,虽然昂贵但依然是供不应求。这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摄影影楼的雏形。

现今,婚纱影楼中拍摄新婚人物,新人在将它视为是一种仪式,犹如结婚过程中其它重要项目一样,是结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满足两个人的心理需求。婚纱摄影在要求上不是突出表现人物的外貌,也不是表现性格情绪,而是着重去美化两人新婚旅程的开始,表达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一项赚钱行业。随着数码产品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这项商业也越来越依赖于后期修整,不再是 “真正影像”。

在家庭中悬挂以单人或多人为对象的照片,一方面在拍摄中人们可以感受自己是“明星”,另一方面人们对此具有一种巫术般的心理,最终目得是使自己看上去好看,在家中尤其是新迁入的家中挂上自己或家人合影的也被看作是一种时尚和品味生活的象征,人们希望自己得以永存,更希望自己某一阶段的形象得以永存.拍照时,被拍摄对象穿上自己平时或许永远不会穿着的服饰,但在此时他们认为理所当然,在心里深处摄影记录他们的时候,他将自己定义为另外一个物化的“我”,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样自己看上去才会是美好的。在这一过程,他是经历了不单单是外表的装扮,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旅程。在此刻“我”不再是现实生活中得人,不再是那个为金钱拼搏、为生活劳累而又烦恼不断的人;在此刻我是一个明星,像电影中那样无所顾虑,呼风唤雨的角色,基于这层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在他们看来用昂贵的价钱去体验并能使自己的形象得以永久保存是十分的划算。自我形象的图片(除却名人),对于其他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某个人的图像被看做是他本人的一部分,犹如最原始的想法,拍照闪光的那一瞬,灵魂也随之剥掉一层,他的图像对于自己或亲人来讲,这是他本人的一部分,拥有他的图像是任何物品所不能取代的。所以以盈利为目的的肖像产业一直能够持续蓬勃的发展,商家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动脑筋添加足够多的附加产品,去追寻更多的盈利,人像图像不再是追求艺术性,他们要做的事是追求利润,人像摄影成为被动的服务业,大众的审美和自我心理意识主导着影楼人像摄影的趋向和发展,而并非是摄影本身。

人像工作室:随着学院专业化摄影的产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肖像摄影,他们更多的强调自我主观意识,并结合被拍对象的具体情况创作出既满足对象又有自己主观表达的影像,当今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作室,这是肖像摄影的一大进步。

三、纪实、报道中的人像摄影。纪实、报道中的人像侧重点是去表现对象最真实的一面,他的用处是反映某一件事情或者是反映社会现状的某一面,在另一角度来看它更能体现人性的本质,它没有过多的修饰成分,被拍摄者也服务于拍摄者,着重表达某一件事情,人物只是陪衬,所以人物自然也就放弃了做作、虚假的成分。

总体上来看,人像摄影是服务人类自身的,人类自身的复杂错综性就决定了人们对人像摄影的需要也是复杂与多元化的,这也是各种参差不齐的人像影像存活的根本原因。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像摄影在不同的时期界定上是不同的,人类的复杂性决定了为其服务的人像摄影不会也不可能“纯”。

参考文献:

[1]林路著.他的目光.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

上一篇:浅谈类型片中的经典城市故事 下一篇:从剧本创作到影视作品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