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战略”视角下农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9-05 03:18:31

“粮食安全战略”视角下农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粮食安全后,2013年12月23~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会议提出,让“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为此要“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物质保障;要“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保持“家庭承包主体地位不能变”,这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人力和组织保障;提出“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这是对农业生产质量提升的具体要求;明确“帮助3个‘1亿’落户城镇”,这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粮食安全的社会基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出来的这些信号表明,基于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2014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一方面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农业与农村经济内部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必将加速,农业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巨大转变,农业经营主体将转型为以规模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等为主的新型规模经营者,由此,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在所难免,面对这些变化以及支农、惠农力度的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发展也必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会引致更多的金融需求,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核心就是要提升农业的产业回报率,由此将吸引更多的资源,包括金融资源留在农村、流向农村。同时,提升农业的产业回报率,需要在保持家庭承包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规模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农村金融需求更趋旺盛。加之“帮助3个‘1亿’”落户城镇的新型城镇化目标的明确,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的金融需求也将不断产生,基于需求的引致,农村金融必将获得较大发展。

农村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将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培育壮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要求十分迫切。事实上,近年来各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家庭承包主体地位不能变”,这与发展规模化经营并不矛盾,恰恰说明在保护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农业新型规模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的路径日益清晰。可以预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规模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出现,并且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扮演主导角色。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这些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将成为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

农村金融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将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拓展提供机遇。

新型规模经营是一种基于市场需求的生产性经营活动,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规模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将表现出更趋多元化的特征,除存款、信贷需求之外,还会有结算、保险、理财等金融需求,这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金融需求的快速增加将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提出新要求。

事实上,为解决农村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农村金融领域内的改革与创新从未停止过,也由此推动了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但是总体而言,农村金融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均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粮食安全战略”下,随着政府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需求将快速增加,这必将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提出新要求,这也将是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的来源及表现形式与传统农业状态下已经有了显著区别。传统农户的生产性信贷需求已经相对较少,更多的需求表现为规模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性信贷需求,以及除此之外的结算、保险、理财等金融需求。而城镇化的发展也将带来进城农户购房、经营、消费等信贷需求及投资、理财等金融需求。面对日益多元的金融需求,如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是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巨大挑战。

信贷需求的多样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提出了新的创新要求。与传统农业经营下的小额度、季节性、短期资金需求不同,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信贷需求的规模明显上升,信贷需求的额度大幅提高。而且为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诸如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经营方式,这些均需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一定数量的先进农业机械。由此,信贷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规模经营下,经营者既有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如每年的土地流转费用、生产资料费用支出、雇佣员工的工资性支出等)需求,也有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大型农业机械等大额、长期的资金需求。这就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需要创新更多样化的信贷产品以适应新产生的多样化信贷需求,尤其是创新针对家庭农场、合作社的信贷产品。

二是要通过创新来突破在农村地区缺乏传统抵押担保物的困境,使农村地区各种“沉睡”的财产标的能够撬动金融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是与信贷产品的创新相联系,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在网点布局、业务模式、运行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做出调整与创新,以适应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如何构建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机制仍是难题。支农惠农措施的不断加强与农业产业回报的提升,将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和农村领域,商业资本和其他产业资本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村和农业领域,这无疑会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实力,提高其承贷能力。然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业经营的固有风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风险。首先是自然风险。其具有无法准确预测、很难事中控制及受灾损失严重的特点,特别在遭受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设备往往毁损严重,农产品出现大幅欠收、减产,甚至绝收,大量前期投入化为乌有。其次是市场风险。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产品差异性小等原因,使得农产品生产者容易共同面临供给相对过剩或供给不足的局面,造成市场价格波动巨大,当风险一旦产生,其遭受的损失也会更大。因此,如何构建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机制仍是难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农村金融体系分担风险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担能力与政府的支持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从现行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来看,这一风险分担机制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申明了农业、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尤其作为“四化同步”中的短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由此,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大框架下,政府将进一步致力于通过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对农业经济中“人”的要素的培育和管理(包括新型规模经营组织的培育、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对农业经济质量的关注,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作为向农业、农村注入资金的主渠道,农村金融机构必将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在这种背景下,须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推动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农村领域;进一步推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与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构建与农村金融发展相适应的风险分担机制。

上一篇:从《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记叙文写作 下一篇:辣椒新品种香辣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