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9-05 02:50:45

紧贴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

(一)从课文中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身上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如岳飞、文天祥、刘胡兰、邓稼先、闻一多等人物,我在教学中将有关这一类型人物的课文归纳总结,准确领悟其蕴藏的人文内涵,把握其人文价值。在讲课的时候,教师除了向学生传达课文本身的文体常识外,还可以顺藤摸瓜,对人物的生平做简要的陈述,阐述人物的精神所在。比如:闻一多的拍案而起得到了同学们的赞赏;邓稼先、袁隆平为了祖国毕生追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此外,教材中还描写了不少历史人物中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凝聚着深厚的爱国之情。这些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如:不计个人恩怨,一心维护国家利益的蔺相如;临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陆游;为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的詹天佑等。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朽的。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他们的相关信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加以展示,让学生们自主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他们的精神,使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而领悟人物的高尚情操。

(二)从古典名著中学习

语文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推荐古典名著。读名著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时间,可在平时也可在放假期间,关键是教师应起到推荐、督促、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及引申意义,在课堂上讲解和推荐。比如课文《失街亭》选自《三国义》,《林黛玉进贾府》取自《红楼梦》,《祝福》取自《彷徨》。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诠释名著所表达的人文内涵,并且“借题发挥”对名著作简介和推荐。比如读《水浒传》可以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了解中国的江湖情义;读《三国演义》可知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兄弟之情。深刻挖掘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从诗词、古文和民歌中学习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的故事有着浓郁的中国情调。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给学生深入讲解木兰身上的一些传统美德,比如木兰身上有英勇无畏的胆量,有对父母的孝心,也有“出门看伙伴,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性情。《敕勒歌》表现了祖国美好的景色;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些平凡而丰富的意象,喷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屈原的《离骚》、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教授这些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用心去感悟,让他们体会到爱国主义高尚的精神境界,使学生能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二、从课文的语言中学习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其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教师要深刻挖掘,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比如: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雪》一课的时候,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雪景,进而引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还可以从中感受到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在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优美的语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从教师的情感中学习

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语文教学优势,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智慧陶冶情操,利用教材中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品读体味、情境再现、情景体验、背景材料、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情感体验。如教授《雨说》一课,我用优美的小诗导入,用教师的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自由读、表演读,体会”雨”作为一个爱的奉献者的无私博大的胸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