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美学研究简论

时间:2022-09-05 02:47:48

盆景美学研究简论

摘要:指出了当前盆景美学研究在认识上、内容上、方法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艺术的灵魂、创作的导师、美育的课堂等方面阐述了盆景美学研究的必要性,并探讨了盆景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方法,提出了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借鉴美学理论研究成果,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哲学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盆景美学;研究;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S6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139-02

1引言

盆景美学,是应用美学原理研究盆景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学科。根据盆景美学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融合起来,从科学和哲学的高度研究它,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将大大有利于盆景事业的发展。本文就盆景美学研究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2盆景美学研究的现状

2.1在认识上忽视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目前部分盆景工作者片面把盆景学当做是自然科学,认为只要掌握好植物学知识、石料的特性和造型加工技术,就能制作出好盆景,而美学是社会科学,与盆景没有什么关系,这是美学家研究的范围,盆景工作者懂不懂美学无所谓,甚至有人认为美学是教条的理论,是限制盆景创作丰富想象的条条框框,这些看法从思想认识上忽视了美学对盆景创作和欣赏的指导意义。

2.2在内容上美学与盆景艺术脱节

虽然有过一些盆景美学文章发表,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哲学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美学家论盆景时较多地运用判断、概念等纯理性论述,偏重于对“美”、“美感”、“审美过程”、“审美关系”等抽象性词语进行无休止的条分缕析,缺乏创造性想象和艺术的技巧;盆景艺术家对美学的研究,又趋向于随感式直说,较多地运用具体的形象与技巧来表达,缺乏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剖析。美学家和盆景艺术家各自为政,各执一词,使得美学与盆景艺术脱节,无法融为一体。

2.3在方法上偏向于“注经式”叙说

现有对盆景美学的研究,还很少从哲学、科学的高度,自宏观到微观,进行具体、深入、本质的分析,人们基本持传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传统的研究方法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致于对盆景美学的研究成了“注经式”的叙说,引经据典,述而不作,缺乏独到见解和深入研究,颇具“乾嘉学派”遗风,似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嫌,严重阻碍了盆景美学的发展。

3盆景美学研究的必要性

3.1美是盆景艺术的灵魂

盆景是一门艺术,美是艺术的根本属性,离开了美,盆景艺术就失去了灵魂。盆景是把名山大川、小桥流水、田园风光等自然界美景浓缩在咫尺之盆中,它源于自然,在其外形生态上总是追逐自然之美,利用山石、树木等物质材料构成一个美的生境。盆景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绝不会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必然要受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使作者由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转化为一种“意”的境界,以“意”这种语言来告诉人们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格和气质。好的盆景总是离不开社会美,它不仅仅具有美的形体,更具有美的灵魂,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的意境。

可见,任何盆景都含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三种形态,但不是三个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统一,相互融合,构成一个综合的美的体系。

3.2美学是盆景创作的导师

盆景创作既不是对自然界照套的复制,也不是作者随心所欲的虚构,而是根据人的意志,把客观物象即自然界美景变成人的审美意象,再由人的审美意象转化成为艺术形象即盆景。前半个过程是受作者美学观念支配,后半个过程是作者美学观念在盆景中的反映。盆景创作始终都是在美学指导下进行的。中国自古就崇尚自然,讲究意境,长于直觉感悟,力图从富于自然情趣的明山秀水之中体味出那种虚空飘渺的境界,追求那种超世脱俗的自然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在盆景艺术上,就是要求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创造出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立体山水画,描绘自然界美丽的“形”,表现自然界气势的“神”,寄寓作者超然的“情”,使客观树石与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则认为,只有调整好数的比例和几何关系,达到对称、均衡和秩序,显示出人类的力量,才能产生美的效果,表现在盆景艺术上,就是把树木修剪成规则型的图案,或是动物的天真,使人一览无余,表现出人类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欲望。

由此可知,盆景创作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美学指导的,中国盆景因“自然美”而吟成了一首首婉约含蓄的抒情诗,西方盆景因“人工美”而谱写了一曲曲豪放明快的交响乐。作为盆景工作者,只有在掌握系统的盆景美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得心应手,应变自如,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因地制宜地创作出优美的盆景。

3.3盆景艺术是美育的课堂

美学教育不只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纯理论灌输,更主要的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鉴赏,不知不觉地接受美学教育。人们欣赏盆景,感知到其美之所在,会唤起某种兴奋,诱发出一种冲动,引起敏锐的知觉,全部心血都活跃起来,把自已的心境、爱好、欢乐等与作者结合起来,观赏者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将自已的情感融进盆景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想象领略到作品的真趣、神韵和意境,超越盆景本身所容纳的范围,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盆景艺术具有普及美育的功能,人们在欣赏盆景的同时,也积淀和发展了自己的感觉、思维、情感,当然也包括美感,优美的盆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并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融合而形成审美理想,使人们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突破有限,通向无限,进行丰富的想象,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感悟。

所以说,盆景艺术是美育的有效课堂之一,盆景美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盆景创作本身,更主要的是为了通过盆景凝聚起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输送给观赏者,诱发人们的审美机制,引导人们的审美活动。

4盆景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4.1盆景美学研究的任务

盆景美学,一方面依赖于人们的盆景审美的实践,从理论上概括出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反过来影响审美意识的发展,指导盆景艺术的创作。要认真研究盆景美学的产生发展规律、人们对盆景的审美反映,以及作为这种审美反映的集中表现的艺术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创作盆景,使之能适应广大人民的审美观念,观赏者能感受和领悟到其美之所在,并且乐于接受,才能真正引导人们的审美活动,塑造人们的审美理想。

目前,盆景美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现在急需我们去做的是先建立起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根据盆景美学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从科学和哲学的高度,自宏观到微观,进行具体、深入、本质的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进行高度的抽象,要富有哲学性,站得高,看得远,探讨大体和整体的趋势,对微观能起指导作用;从微观的角度,要更具体、细致、深入,要多角度、多层次,更具有科学性,为宏观研究提供思考和概括的依据。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哲学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

4.2盆景美学研究的方法

4.2.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盆景美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既不能单从抽象的概念、定义出发,脱离盆景审美与艺术实践的实际,也不能仅停留于加工造型技术现象的罗列,而要从哲学的、科学的高度,自宏观到微观,对大量盆景进行深入剖析和概括提炼,上升到理论,建立起体系,再通过这些理论指导盆景创作和盆景审美的实践。

4.2.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盆景美学是在盆景艺术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变化着的,盆景美学的各个范畴和规律是随着社会生活的艺术发展而历史地产生和形成的,如果只从逻辑上去论述,很容易陷入抽象空洞的概念和推理之中,只有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美学理论与盆景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盆景美学研究好。

4.2.3借鉴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人类美学思想最早在奴隶制社会就已萌发,当时有很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和探讨。18世纪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在德国诞生,1735年鲍姆嘉发表了《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后经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初、80年代分别进行了两次美学大讨论,使美学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现在,美学园地空前繁荣,美学理论研究日趋深入,美学论著层出不穷。这些论著从审美对象方面,论述了审美的本质与特征、美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美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关系;也从审美意识方面,论述了美的本质、审美的评价、审美过程以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还从审美创造规律方面,探讨了现实与艺术美的创造;从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论述了美育与教育的关系以及美育对人生的重大作用。美学研究的深入,为建立盆景美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与盆景美学相关或相近的美学分支学科,如技术美学、景观美学、园林美学、山水美学、文艺美学、绘画美学等研究也走向深入,发展极其迅速,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4.2.4逐步提高理论水平

想一下子把盆景美学的理论水平推到与盆景或美学并列的地步,是不切实际的,而要通过盆景界、美学界的人士一起努力,不断摸索,逐步提高。可以经常组织盆景界与美学界人士对话,共同举行盆景美学学术研讨会,交流经验,扬长避短,大胆探索,不断革新,这样不但有助于盆景事业的发展,也将促进美学事业的繁荣。盆景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美学理论素养,并用美学理论来指导盆景艺术实践,更欢迎美学家从事盆景艺术实践,从中提炼美学理论,共同创立出适应新形势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建留宝.美学通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70~368.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5~293.

[3]韩步阳.建筑与园林专业的美术教育[J].美术,1989(1):25.

[4]韩步阳.要开创更多的盆景流派[J].中国花卉盆景,1988(5):18.

[5]韩步阳.盆景的题名[J].园林,1997(1):44~45.

上一篇:黑酸枝的由来及价值 下一篇:株洲城市公共环境家具文化表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