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汇凭吞吐

时间:2022-09-04 11:59:1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若想保持语言积累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光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诵读。但在继承传统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她的不足:“读死书,死读书”,不但浪费精力、学力,同时消极积累的语言也不利于内化运用。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寻找传统语言与当代语言积累的契合点,为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引导有效的积累。

一、课内训练积累

语言积累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深刻而牢固的记忆,一旦需要,能够顺利地复苏。因此,语言积累只有通过刺激的强化和切实的训练才能实现。为了搞好语言积累训练。备课中要留心教材中运用精当的词语、句式和表达方法,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描写天空中流云的色彩用了几个很有特色的形容词――银灰、橘黄、血红。教师应当联系语言环境进行相应的训练。可以先让学生把描写流云色彩的词语找出来,说说它们各表示什么颜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词语形式上的共同点(前面的字是一种具有鲜明色彩的事物,后面的字表示一种色彩),然后分别找一找同这些词语结构相同的、表示红,绿、黄、蓝等色彩的词语,如:

红:火红、粉红、枣红、血红……

绿:翠绿、碧绿、草绿、葱绿、豆绿……

黄:杏黄、蜡黄、鹅黄、米黄,土黄……

蓝:天蓝、海蓝、瓦蓝……

黑:漆黑、墨黑、乌黑……

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和词语的理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中领会汉语语汇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课外开放积累

“课本无非是个例子”,由于教材内容所限,语言积累我们还应举一反三,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被动走向主动,积累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我们教学古诗时往往可以带出一组古涛:学习了《山行》和《枫桥夜泊》后,让学生自由积累描写秋景的古诗,再进行交流,可带出自居易的《暮江吟》、刘禹锡的《秋词》等等一系列古诗。教学《西湖》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描写西湖的诗词,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为了带动学生的课外积累,我在黑板上开辟了“日积月累”这一栏目,每天利用课前两分钟帮助学生认读积累。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每周教学生积累一首古诗。选择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古诗开始起步,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草》《忆江南》……由于这些古诗学生早有耳闻,所以对学生而言,可谓驾轻就熟。一学期下来,他们就能积累20余首。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很有了成功积累语言的自豪感,对两分钟的古诗诵读的兴趣就更浓了。同时,在每周学会一首古诗的基础上,每天再增加一两个成语。由一个学生准备,学生饶有兴趣,有的讲成语故事,如《叶公好龙》《鹬蚌相争》;有的用肢体语言来进行表演,如“呆若木鸡”“手舞足蹈”。这些方法都诱使他们在两分钟内保持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在有了一定的成语积累量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成语游戏:如我写下“生离(

)别”“古往(

)来”。让学生填带点字的反义词,再让学生课外去找寻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给学生“一马平川”“马到成功”,让学生找寻带有马的成语,课内再进行交流;还有成语之最、成语猜谜、成语接龙……

这样,通过课内训练领路、课外开放积累、课内资源共享。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由封闭到开放、由被动到主动的积累过程。

三、情境活化积累

语言光积累而不运用,其实是无用的消极语言。实现以读文会意的语言积累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活化的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就渗透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言。我在练习一的“处处留心”中,给出了一幅图,让学生说说想到了哪些词语。肴着太阳发出强烈的光,学生说出了烈日当空、骄阳似火、赤日炎炎,看着男孩滴落的汗水,学生想到了满头大汗、大汗淋漓……看着男孩钓到大鱼后欣喜的表情,学生想到了欣喜若狂、笑逐颜开、眉开眼笑、欢呼雀跃……你一言。他一语,竟然写了满满一黑板,孩子们感到诧异,怎么这么多呀,中国的语言真是太丰富了。

通过这课的教学,也给了我一个启发:生活就是大课堂,联系绚丽多彩的生活,学-生的语言才富有鲜活的灵性。作为教师,我们更加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情境甚至有意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活化语言,养成在生活中学语青的习惯。

当班上有人因为琐事吵架甚至要动手时,旁边的学生连忙劝架说:“不要吵架了!不要吵架了!再吵就去告老师了!”结果还是没劝住,后来我就让大家想一想该怎么劝,别人才会听你的,这时有学生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为小事斤斤计较,伤了和气呢?”

春夏之交。草木茂盛,群芳争奇斗艳。大自然美不胜收。我带领学生郊游。当学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随情诵唱、赋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作业中也涌现出一首首令老师拍案叫好的小诗。如写小革的:“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正如郭涞若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上一篇:于细微处走进文本 下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