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户储蓄与借贷需求分析

时间:2022-09-04 10:33:35

河北省农户储蓄与借贷需求分析

摘要:河北省农户金融活动除具有普通农户金融活动的特征外,还具有现金流量不稳定、资金用途难以区分、收入不平衡等特征。因此,需要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河北省;农户金融;储蓄;借贷;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9-0071-03

农户金融指的是农民的家庭金融活动。从河北省农户金融活动来看,除了普通家庭金融活动的特征以外,农户金融还具有现金流量不稳定、资金用途难以区分、收入不平衡等特征。因此,河北省农户在贷款、存款、投资、结算等金融需求的形式和服务手段上的要求也不同于普通家庭。在此,笔者主要研究河北省农户在储蓄和借贷需求上的具体特点。

一、河北省农户储蓄行为及变化趋势分析

为增强分析问题的针对性,笔者仅就河北省农户存放在金融机构的货币收入剩余,即狭义上的储蓄行为进行研究(见表1)。

首先,自2000年以来,河北农户家庭的储蓄水平呈不断增长趋势,此增长明显以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作后盾。由表1可以看出,人均储蓄水平已由2000年的878.52元增长到2008年的11 842.09元,9年中平均增长速度达21.36%,较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9.21%高出1倍还多。即使考虑到物价变动因素,用河北全省零售物价指数折算,以2000年为100,在9年中农户的储蓄水平增长速度也高达16.14%,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7.10%。

其次,在储蓄水平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手持现金量也有明显增长,人均手持现金由2000年的667.03元升至2008年的1 215.66元,9年中平均增速达6.49%。农户节余并没有进入金融系统,而是以“手持现金”的形式留在农民手中,滞留在金融系统之外,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满足于安全但收益低的银行存款作为储蓄选择,而愿意等待具有更高收益水平的投资机会。

再次,储蓄动员与农村的投资机会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性。如果我们能够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提高农业产业的比较收益水平,将会促进农村储蓄的动员和使用。

由此可见,河北省农户储蓄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而这种需求多元化趋势必然要求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与之相适应。

二、河北省农户借贷行为及变化趋势分析

笔者以调研为基础,首先对河北省农户借贷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然后考察分析农户生产性借贷需求的变动情况及行为特征。

(一)河北省农户借贷水平及构成变动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北省农户家庭的借贷水平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相比2000年,2008年农户家庭年末借入余额提高了3.95倍,借出款余额提高了3.42倍,净借入余额则提高了4.43倍。若考虑全省零售物价指数,以2000年为100,那么,在9年中,农户的借入与借出水平增长平均速度也分别高达8.81%和7.86%,净借入水平的平均增速则高达10.62%,均高于收入增长速度6.10%。

就借贷资金结构来看,民间借贷显然是河北省农户家庭借贷的主体。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0年后,农民家庭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的贷款比例上升迅速,2002年达到18.79%。之后,受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影响,农户贷款难度加大,农户家庭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比例显著下降,2003年、2004年均不到10%,直到2005年才恢复到10%以上。随着农民收入问题在政府决策中受重视程度的加强,金融机构对农民增收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农户家庭的贷款在其家庭借入款中的比例呈现出一个大幅度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10.16%上升到2008年的28.13%,创17年来的最高纪录,但比例依然较低。

就借贷用途而言,河北省农户的借贷主要用于非生产的用途,以生活性用途为主。这是由于河北省农业比较收益差、农村市场发育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抑制了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

(二)河北省农户生产性借贷的行为特征

1. 借贷来源。从表3看出,各类收入档次的农户年内借贷比例值都位居高位,相比2000年,2008年除高收入户的借贷比例达到44.1%,其他农户的借贷比例依然保持在70%以上。从总体上看,收入较低的农户家庭对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要相对高于收入较高的农户。而且,根据调研资料,来自银行的支持仅占低收入家庭全部借入资金的1/4左右。

2. 借贷金额和结构。表4反映了河北省农户贷款规模结构和期限结构。以“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体业务的农村信用社,一般都规定每笔贷款规模在2 000元~3 000元,贷款期限在半年以内。而随着河北省高效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户所需资金要求数量大、生产周期长。农户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在信用社贷款之外寻求民间借贷或高息借贷。

3. 借贷方式。从表5中可以看出,农户与农村信用社之间发生的借贷行为和农户与农户之间发生的借贷行为呈现不同特点。农户间借贷行为的最大特征是没有借据、不规定期限和不设立抵押担保,有息借贷的比例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农户之间的借款基础是“人的信用”,而不是“物的信用”,因此,是否具备完整的借贷形式实际上并没有太明显的影响。另外,由于农户缺乏投资渠道,资金闲置没有产生机会成本,没有形成资金价格的概念,在此情况下,让渡自己的使用权就难以收取利息。

三、政策建议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要调整视角和站位,跳出就农村金融说农村金融的小圈子,将农村金融体系重建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框架中进行审视和考虑。

1. 实行休养生息的农村政策。首先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不利于“三农”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其次实行有利于“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 引进竞争机制。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允许现有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在法律框架内合法开展活动;在政策资金的使用上,也应该引进市场化的手段,如江苏等地政府就“小额扶贫信贷”的坏账补贴比例同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谈判,政府只为协议内的坏账比例提供补贴,超过的部分由金融机构自己承担,这就给执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机构以激励和约束。

3. 为农村金融环境提供立法保障。可以借鉴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有义务为其所在社区提供金融服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本社区信贷投入。如果放款达不到一定的比例就撤退网点,让出市场,这样就可以解决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

4. 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和工具。一方面要制定适合市场需求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从制度供给方面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其中最迫切的就是要明晰农行、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其本身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的动机和愿望;另一方面要更新金融监管理念,加速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缩小监管制度和金融制度创新的磨擦,形成一种鼓励和支持金融制度创新、自动协调和平衡制度创新供求的监管体制,为民间金融创新留下空间。

5. 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应该建立起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破产制度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

[1]马鸿运,等.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史清华.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甘少浩,张亦春.中国农户金融支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Analysis on the Peasant Household Deposits and Lend Demand in Hebei Province

Wu Yanping

(Hebei Public Security Police Profession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Besides the ord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peasant household finance activities, the Hebei province peasant household finance activities also have the unstable cash flow, different to discriminate the fund usage, the imbalanced income and so on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we need to construct the new rural finance system, carry on the rural financ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provide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peasant household financing; deposit; lend; demand analysis

上一篇:产业低碳化弹性脱钩因素影响力分析 下一篇:离岸金融税收征管法制及其在中国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