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滨水景观及河道防洪规划设计的分析

时间:2022-09-04 10:32:52

关于城市滨水景观及河道防洪规划设计的分析

摘要: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类迅速累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由于滨水地区湿地系统对于城市开敞空间等方面的特殊影响,探讨合理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法迫在眉睫。而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对滨水景观进行研究,无疑为当前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防洪;滨水景观;河道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ity,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huma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but also b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ettlements. Because of the special effects of wetland system for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is reasonable and the imminent.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y to study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provided ideas and methods, the new approach is the curr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Key words: city flood control;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River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范围内水域和陆地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城市水体为主线,包括其周围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城市整体布局以及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发展中河道防洪的重要性

河道是避免洪水灾害的有效通道,可以在夏季汛期进行泄洪,同时还能够与闸门、水库等协作降低河流的洪峰水流量,达到滞洪错锋、缓解堤坝压力的目的。洪水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例如,洪水会引起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河道改变,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等,严重者甚至冲毁堤坝,破坏河岸的植被和建筑,给百姓带来巨大的威胁。河道护岸工程是指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或者自然植被形成的保护河流畅通、河道安全的措施,可以控制河流形势,稳定水流,是河道整治改造的重要手段。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我国在河流的防洪设计改造中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本文对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应用实例介绍护岸工程的应用以及重要意义。

二、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有的空间地段,是城市到水域的过渡空间。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以城市水域( 江、河、湖等) 为中心,对城市滨水空间、设施、环境等所做的相关的规划设计。由于城市水域和野生水域特点不同,河流和海洋性质不同,本文只限于城市区域内河流、水域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化、人本化、多元化已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新的追求目标。

1.生态化趋势

(1)水体护岸的生态化发展

通过多年实践和向发达国家的学习,我国水体护岸设计有了极大的转变,由早期的水泥护岸、石砌护岸到自然化护岸,从真木桩、仿木桩护岸到现在的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的设计尊重水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

(2)河道形态向自然化靠拢

城市河道的形态和断面设计方面,起初,城市河道尽可能裁弯取直,河道断面多为相同的矩形断面; 岸边距离水面较远,且有护栏相隔离。目前,河道设计已逐渐向自然靠拢,将自然河道形态的特点通过设计手段加以精炼,并引入河道横截面设计中去。现在简单的矩形或梯形做法已逐渐被复式断面取代,使得河岸景观功能在枯水期、丰水期都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此外,双层河道断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下层暗河具有泄洪、排涝功能。总之,根据地形特点设计河道线形,利用多变的河流断面,最大程度地模拟生态河道,已经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宗旨。

(3)水体更新的生态化处理

现在一种水质生态化更新与水体景观相结合的“水景观绿化”方法,已经在水景观的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水量方面,以前大面积盲目地填湖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造成城市原有降水和蓄排水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使城市在暴雨时极易发生内涝。如今设计师尽量保留城市水体、湿地,经过精心设计后与建筑环境有机结合的水体景观,不仅具有很好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

2.人本化趋势

(1)亲水空间的立体打造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往的河岸设计只考虑防洪目的,建造高厚的堤岸,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在现在已经能够较好掌握河湖涨落特性的基础上,河岸设计也趋向亲水性。在亲水设计方式丰富多样的今天,设计师们对亲水空间的打造已不仅仅局限于色彩、造型和材料的运用,在岸线的立体化处理方面有着很好的发展。其中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处理: 横向立体处理打破原有滨水岸线单一的结构模式,结合场地环境设置节点空间,通过广场或者景观节点丰富原有岸线的平面布局; 纵向立体处理则是指利用岸线的高差,通过设立多级平台或台阶以及随水位变化的浮台等方式,丰富空间层次。

(2) 滨水景观设施的完善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人本化趋势还体现在另外两方面:

① 更加注重人们在场地活动中的各种功能需要;

② 加入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体现人与场地、环境的和谐。随着法规的出台,设计师更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残疾人坡道、残疾人卫生间以及盲道的设置等,以形成系统化的景观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一些滨水或是水上的休闲娱乐设施逐渐增多,不但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亲水的要求,在视觉形态上也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形成城市滨水空间的开放性节点。它不再以滨水景观的附属出现在规划设计中,而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滨水景观节点。

(3)滨水交通的合理规划

步行交通的组织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而采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置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游人可自由地在高度不同的平面上往返,使步行空间更加活跃,并获得多层次、多视角的滨水景观。

车行交通,以往城市的滨水区都设有与河道平行的车行道路,步行者很难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宽阔的街道和拥挤的车流截断了滨水区与城市的联系,也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和环境品质。因此,现在设计师更着重于改善滨水区道路,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形成过渡地带,减少过往车辆对滨水区的有害影响。并增加安全、便捷的过街通道,保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水上交通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水路运输,而更多考虑人们利用水上交通工具来欣赏城市景观。设计师开始研究滨水连接点分布、确定视线焦点和结合点、保证通道通畅和建立景观点的连接关系等等,这些还必须同堤内交通枢纽相连接。另外,有水上交通船的停靠码头、沿河主要设施的距离,以及与其他城市区域的便捷联系都是设计师关心的问题。

(4)公众参与理念的深入

公众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系统,然而在多元化的社会当中,公众的利益的分化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需求。设计规划工作者只是为部分特殊利益团体服务,因而传统的理性设计欠缺平等和公平性,其技术理论体系也缺乏民主政体和民主决策机制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中的决策应该是政府、专业人员、公众三者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在规划法规中,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其实施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结束语

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不是某项景观实验工程,不是化妆式的景观小品,而是基于尊重场地现状,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保护恢复滨水自然环境的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应结合生态自组织性、生态地方性、生态恢复性、生态显露性的方法,让生态自己做功,创造宜居环境,体现城市特色风貌。

参考文献:

[1]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J].理论探索,2004,04:97

[2]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J]. 建筑学报,2010(7)30-35.

[3]洛林•LaB•施瓦茨等编著. 绿道. 余青,柳晓霞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项目施工中工程造价预算要点分析 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