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羊绒纺织业发展中的问题探究

时间:2022-09-04 10:31:03

内蒙古羊绒纺织业发展中的问题探究

【摘 要】随着中国羊绒产业经过建国以来50余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全世界羊绒纺织业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第一大国。自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过上世纪80、90年代的国有纺织企业的解体与私营企业的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羊绒年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世界40%以上的优质羊绒产于内蒙古。同时也发展成为了我国羊绒纺织业的主产区之一,在我国羊绒纺织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探究内蒙羊绒纺织业在加工生产、产业结构以及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内蒙古羊绒纺织业在我国乃至世界贸易中的优势,阐述了振兴内蒙古自治区羊绒纺织产业的策略。

【关键词】内蒙古;羊绒纺织;发展

一、内蒙古羊绒纺织业的现状

内蒙古作为全国的羊绒生产基地,其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加工能力和原料供应的水平上也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据2012年统计,全区羊绒纺织行业加工能力在每年23000吨左右,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的原料供应量。而成规模企业也达到了291个,实现销售收入354亿元。而全区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的企业总计有8家,而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羊绒企业就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集团。2011年末,全内蒙古自治区羊绒纺织企业以及成规模企业约48 家(纱锭数1000 锭以上,或横机台数200 台以上),整个羊绒行业工业增加值约49.326亿元;主营业务1765亿元,占全区的16.8%;所上缴的赋税金额为75 亿元,占全区全部税收的13%;利润总额达到77 亿元。2012年,羊绒衫产量共计325.8 万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共生产1115.3 万条羊绒围巾及披肩,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共打造35个以上驰名商标,该行业带动新的岗位数约为7.7万人。保守估算到2014年年末,我区羊绒围巾产量将达到1200万条。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羊绒纺织服装企业及从业数量

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年度轻纺工业统计资料(2013年1月)

内蒙古羊绒产品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同时内蒙古作为世界的羊绒产品加工中心,技术更加成熟,在国际上拥有着良好的市场和业内口碑。产品主要销售到美洲及拉丁美洲、东亚、欧洲等发达国家。

美国、日本、英国与法国是内蒙古羊绒制品最主要的贸易国家,所占内蒙古羊绒制成品出口贸易额分别为12.6%、8.4%、7.5%、6.6%。而最近几年,东欧如挪威、瑞士等国对羊绒制品的进口需求逐渐增大,年增长幅度在6.4%左右,欧洲也逐渐取代美国成为内蒙古羊绒制品的最大经济体。这一现象也表明了内蒙古羊绒纺织业无论是在工业设计和材料质量等方面都逐渐被国际市场所接受。

二、制约内蒙古羊绒纺织业发展的因素

(一)匮乏自主品牌,利润极低

内蒙古作为全世界羊绒资源最大的原材料基地,但是因为没有自主品牌,只能依靠为其他国外公司加工生产初级羊绒产品,贴牌生产是主要方式,很难成为市场的风向标并且引领世界羊绒行业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式注定了内蒙古纺织企业的利润微薄,具有一定的风险。而单一依靠寥寥无几的加工费来维持正常的经营,无法发挥内蒙古在原料和技术方面的种种优势。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仅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逐渐沦为国际的“原料车间”。迄今为止,内蒙古羊绒制品无法取得国际市场的终端营销渠道,只能依靠贴牌来吸引批发商,进入国际大型零售商。以鄂尔多斯集团为例,2012年出口的羊绒衫总额仅为3.14亿美元,每件的最高售价不过43美元。国外的经销商经过后期的包装修饰和缝贴其他国外大型品牌之后,最终的零售价格是其进口价格的4-5倍之多。可想而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利润最丰厚的环节是被国外企业所控制的。

(二)市场竞争不规范,鲜有话语权

我国每年的山羊绒总产量占世界的75%左右,而内蒙古羊绒产量占全球羊绒产量的45%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世界羊绒在中国,中国羊绒在内蒙古。可是作为世界羊绒的中心,我们却在国际市场上很难或得定价权和话语权,这个问题其实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三)没有严格的质量体系

目前国际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加以金融危机的影响依旧存在。各个国家对本国产业保护的力度有所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复苏迹象比较明显。内蒙古羊绒行业低廉的价格优势势必会引起国外的争议,进而影响区内羊绒制品的出口。目前,在国内外市场还没有一个正规标准的质量体系认证方式,使得整个羊绒行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层次良莠不齐,很难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而我国的很大一部都是因为在外商进口的过程中无法通过入境检验的环节,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区羊绒制品的出口。

(四)企业小而分散

内蒙古自治区羊绒纺织企业普遍偏小,生产集群分散。呼和浩特地区以羊绒、毛纺织为主体,而包头地区主要聚集着棉纺企业,不健康的竞争机制,难以进行有效的相互合作,而彼此间相互踩压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小而分散的经营模式长期阻碍着羊绒纺织业的发展,造成了企业之间缺少技术改善与合作,纺织技术水平长期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竞争能力不足,生产规模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难以充分形成规模发展和规模效益。

三、内蒙古羊绒纺织业的发展对策

(一)打造国际市场中自主品牌,掌控企业生命线

业内人士一针见血的指出,“没有市场,就没有出路。”内蒙古羊绒纺织业必须紧紧牢记这一点,加大研发设计方面的投入,把企业的生命线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鼓励支持提高研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更高的羊绒制品。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良好的资源品质优势,充分的发挥羊绒在毛纺织领域“软黄金”的超高价值,控制利润空间,进而促进大中小羊绒纺织企业的迅速成长。转变以价格为竞争手段的不健康竞争模式,转变企业发展思路。只有去投入创新,获得市场的认可,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同时也推进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打造高端品质、创新优良的产业结构。

(二)加强绒毛市场的交易管理,规范市场竞争

规范绒毛市场的交易,需要内蒙古自治区加大对整个羊绒纺织行业从牲畜放牧、剪理羊毛、采购羊毛和优化利用四个部分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管理。

绒毛工牧直交,是新型科学健康的羊绒纺织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就是基础的农牧厂或其他经济组织与相关的纺织企业订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这样有利于保证农牧民的稳定收入,有更多的精力去改善优良品种,企业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改善生产条件,发展自身的硬实力。与此同时,加强羊毛市场规范的组织形式和市场机制,也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强有力保证。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应该在呼和浩特建立正规的羊绒制品拍卖公司,在其他主要产区加强股份制运营和管理。把绒毛进行细致的优劣等级、客观检验,已净毛为计价单位进行全面的公正公平的拍卖,建立健全一拍卖来提升我区羊绒原料的声誉。

(三)注重人才引进工作,增加技术实力与管理经验

纺织行业人才资源,是我区发展羊绒纺织行业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要主动吸引纺织行业在设计生产、企业管理和营销销售三方面人才,解决企业内部主导性岗位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首先,我们要继续留住行业内现有的人才,充分信任并且培养他们,让他们有广阔的平台来施展他们的才华,逐步建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的机制。其次,我们要加强岗位职工的专业培养,积极寻找行业专家来企业进行专业的讲授,不断的提高人才在专业领域内的素质。最后,我们要加大力挖掘应往届纺织专业的毕业生,打造“校企协同”的人才供应体系。一方面企业让更多专业的科院人员来协助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革的过程中,让企业有更多的科学理论背景作为发展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其所学理论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对羊绒纺织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为羊绒纺织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各方面高素质人才。

(四)打造产业集群,建立专业园区

内蒙古羊绒纺织业企业虽多,生产规模虽大,但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群和专业的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将会大大促进大型的支柱型企业的入驻。大型企业不仅仅作为整个园区发展的风向标,也会吸引其他中小型企业随时而来,慢逐步提升整个园区以及内蒙古羊绒产业的知名度,为进入更为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打好基础。同时利用其主导项目带动产业园区的内的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加快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乌云,乌恩图.内蒙古羊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6).

[2] 刘维,张毅.我国羊绒产业的生产现状、市场分析与展望[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2(3).

[3] 夏合群.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阶段及特征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2).

[4] 包玉山.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的制度原因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5] 王国英,重新洗牌:羊绒产业从困境中突围――我区农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四[D].内蒙古日报(汉),2013-9-22(002).

上一篇:社会公平视角下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下一篇: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