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电视监控系统系统的设计

时间:2022-09-04 10:15:50

大厦电视监控系统系统的设计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建筑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运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现代弱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厦电视监控系统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它将为人们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本文就电视监控系统的设计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电视监控系统;设计;大厦

监控系统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防范能力强的综合系统。通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镜头、云台等)直接观看大厦内的一切情况,做到看得见、看的全,可以把被监视场所的图像内容传送到监控中心,使被监控场所的情况一目了然。电视监控系统还可以与防盗报警等其他安全技术防范体系联动运行,使电视监控系统在实现了自动跟踪、实时处理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从而使电视监控系统在整个安全防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视监控系统的另一特点是它可以把监视场所的图像清楚的纪录下来,这样就为日后对某些事件的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及重要依据。总之,电视监控系统已成为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图如4.2所示。

图4.2 电视监控系统

(一)用户需求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监控点主要设置在首层主要出入口,各层楼梯前室,电梯厅及电梯轿厢,主要通道,地下停车场及出入口,服务台设紧急按钮。

(二)设计原则

根据甲方要求,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置红外一体化摄像机和红外高清摄像头,在大楼首层出入口设置红外高清摄像机,电梯选择电梯专用摄像机,大楼的各个出口选用匀速球型摄像机。保证大楼的各个出口都在监控范围之内,看的清,看的全,不留监控死角。

(1)系统指标

图像水平清晰度,摄像机不低于420电视线;图像画面的灰度不低于8级;系统的各视频信号,在监视器输入端的电平值1VP-P+3dB;系统在低照度使用时,监视画面达到可用图像,其系统信噪比不低于30dB;

(2)综合评估

系统图像质量的随机信噪比不低于40dB,图像质量按五级图像质量标准评定,图像质量不低于四级。

(3)灵敏度的要求

当前所用的摄像机照度范围为(0.01~0.06)LUX.。 摄像机的照度与镜头的相对孔径有及其重要的关系,因此当被防范目标的照度经常变化时,应选用自动光圈镜头,用视频信号的变化量来改变镜头的相对孔径,调节摄像机的入光量,以保证取得良好的图像。

(4)分辩率的要求

对被防范目标的识别,不但取决于摄像机的分辨率,更取决于被监视的现场,也就是说取决于镜头焦距。作为宏观监控摄像机的分辨率要清晰。对环境的要求:摄像机必须在现场环境条件下长期稳定的工作。对供电的要求:所有摄像机都能在标准电源正常变化的情况下工作。但由于我国的电源电压变化较大,因此要求摄像机有更大的电源变化范围。 系统在设计上采用统一的技术规范及通信格式,将所有的系统有机的集成一起,其系统与系统之间可相互通信,数据共享,使其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同时要考虑到所采用的系统设备不但在日后运行时起到对外的监控作用,系统本身也能具有自身防破坏及报警功能,并且可长时间可靠运行。综合上述的设计目标,我们在监控系统的中心控制端采用AB的主控设备。

在镜头方面,根据不同的监控范围选取不同焦距的镜头,以适应不同的监控要求。考虑到环境光线的变化,所以所有的监控点配备自动光圈的镜头。

本系统的闭路电视监控中心采用中央矩阵控制系统,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无缝连接和统一控制,所有摄像机及监视器都可在管理中心上控制其运行,每一个摄像机的图像都可在多个监视器上输出,实时显示送来的直播图像,达到实时监控该区域的目的,同时允许在同一界面上对CCTV进行画面显示切换。系统对视频信号的处理和储存是通过操作中心设备进行的,可在中心内所有得到许可的管理员进行对监控系统的控制和观察,并可在中心控制设备上设定其权限。

(三)方案说明

此项目的监控系统主机容量要求满足现在及今后扩容需要。具体配置如下。

(1)传输部分:所有摄像机采用集中供电,每台摄像机引1条视频电缆经过弱电间至中控室。

(2)控制部分:在此系统中,控制设备有矩阵主机、画面分割器、键盘、解码器、云台控制器等设备。此控制部分在本系统中是十分重要的,可谓系统的心脏部位,本系统中矩阵主机选用加拿大AB主控设备AB-D2050R系统。其中控设备――矩阵主机是一智能型的真正实现了即插即用的可操作设备,可以进行菜单编程、年月日、中英文输入,还有报警功能。

(3)显示、记录部分:系统配置日本松下专业监视器进行监视,进行录像。

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越来越高,在越来越多的大厦当中,使用大厦电视监控系统会越来越多。它的广泛使用,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成东.国内外智能人厦与智能住宅的发展[J].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10,24(2):165-174.

[2] 张瑞武.智能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高会艳,李界家.浅析智能人厦的发展[J].建筑智能化,2009,13(3):98-104.

上一篇: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探究 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