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假设效应

时间:2022-09-04 09:20:31

阅读教学中的假设效应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巧用“假设”,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进入情境,设身处地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颇为有效。

1 动化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假设”,可以沟通学生与课文的联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将书面语言在大脑中还原成课文所描绘的那一客观事物,以动化教材,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阅读心理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像”,达到入其境、感其情的境地。如阅读《林海》,在初读感知后,我这样引导:如果你来到了大兴安岭,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什么情景?这样,语言文字一下子变成了活的画面,那连绵不断、形态各异的岭,那随山起伏、颜色多变的林,那鲜艳无比、招蜂引蝶的花,似在眼前,犹在脚下。通过文字向画面、画面向口语的转换,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林海的美。由此可见,对描述景物、描写生活的写景叙事文,以“假设”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可促使学生置身境中,深入事内,加强语言感受,深化内容理解。

2 趣化教程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巧用“假设”,让学生充当角色,可以变文字的理解为“生活”的体验,以趣话教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写景文,可让学生做游人,或巧用挂图,引其入境,变观图为游览;或妙用文路,变文字为画面。还可让其充当导游,读文探明游路,明确景点,体会感情;读后引人入境,循路探幽,巧做讲述。对寓言、童话或情节生动且以人物语言叙述为主的叙事写人文,可让学生扮演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对借事说理文,可运用“假设”创设采访情境,加强感受,促其理解。如阅读《田忌赛马》,在理解第一次赛马的情境时,要求学生充当文中人物,我扮演记者,以下列问题进行采访:①请问田将军,第一场比赛结束了,对这场比赛的结果您怎么看呢?②陛下,祝您取得首场比赛的胜利,此刻您想写什么呢?③请问,孙先生,看了比赛您有什么想法呢?理解“第二场比赛”也这样引导。这样,学生如临赛场,似在参赛,胜者叙述心中的喜悦,败者叙述心中的悔恨,从而深入理解了中心。对以事写人的课文,可以“假设”让学生充当人物,感受情境,理解行为,揣摩心理。这样,学生必然学得有趣,理解得深刻。

3 浅化难点

在教学中,学生常会遇到难点,这除了与其认识理解能力欠缺有关外,与课文内容间的时空差、情感差也是重要原因。运用“假设”,让其充当角色,可以强化内容感受,转换思维角度,以浅化难点。①化人为“我”,体会心理。由人物外表体会人物心理,是读写人文的难点。巧用“假设”,让学生充当角色,感受情境,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如阅读《舍身炸碉堡》,我这样引导:如果你是,手托炸药包时,你会对桥上的敌人、后续的部队、家中的亲人说些什么?使学生顺利理解了的心理,具体感受了他为了胜利勇于献身的精神。②化人为“我”,体会意蕴。对寓言的寓意和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假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如阅读《画蛇添足》,我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那个画蛇人,看到“长脚”的蛇,看到那空空的酒壶,你会如何懊悔?③化人为“我”,体会感情。在阅读教学中,体会感情是一个难点,而运用“假设”,可沟通学生与课文、与作者间的联系,唤起感情共鸣,以顺利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 活化思路

如果学生思考问题思路呆板,巧用“假设”,或穿插某个条件,或创设某个情境,或抽去某个内容,以变换思考角度,可活化学生思路,从而引导学生灵活地思考问题。

5 深化理解

小学生理解问题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巧用“假设”,或者变更条件,形成比照材料;或引其入境,强化感受;或延伸课文,扩大理解背景,可以有效地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阅读《凡卡》,我问:“课文以梦结尾,说明了什么?”学生知道,这说明凡卡的希望是不能实现的,但仅把原因归究于信封的地址写得不详和未贴邮票上。为此我追问道:如果信封上的地址详细且贴了邮票,凡卡的希望能实现吗?从而使学生懂得:即使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凡卡的希望也不能实现,因为爷爷本身是老爷家的守夜人,是无力带凡卡回家的。这说明,在那黑暗的社会里,穷人想过上幸福生活是不可能的。凡卡要实现自己的希望,只有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深入理解了中心。

上一篇:从监护制度看我国婚姻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权益的... 下一篇:给幼儿学习数学最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