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工荒现象看中西部等偏远地区转型问题

时间:2022-09-04 07:40:22

从民工荒现象看中西部等偏远地区转型问题

摘要:几年来民工荒现象频频出现,民工荒问题渗透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因此本文以民工荒现象为切入点,在对经济转型的必然性和民工荒现象原因分析基础上探析中西部等偏远地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机遇和挑战,旨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民工荒现象;人力资本;经济转型

一、转变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近几年频频出现的环境恶化和民工荒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基本践行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因此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出口导向性战略,并以此壮大和完善自己的经济体系。今天这种体系使我国经济处在“青黄不接”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原有粗放的发展模式效率低下、污染严重并且不可持续;另一方面,新型的发展方式尚未建立,还不能支撑起经济发展的重任。自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中国外部环境不断恶化、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依靠投资和出口的体系其弊端得到了充分的暴露。我国企业面临严重的挑战,这也迫使中国加快改变原有粗放式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过程无疑是从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为发端的。

二、民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

1.劳动力需求扩大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量”的需求扩大,它的出现说明中国经济在总量上是在扩大的,GDP是在不断增加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经济的发展。但是从侧面看,这种增量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在某种意义上,它妨碍了中国经济向高水平的集约式发展的进程。

另一种是“质”的需求扩大,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中国经济开始要求更多的高素质的熟练工人,这是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企业对人力资本提出的新要求。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职业院校的鱼龙混杂的现象,使得职业院校面临生源不足、教学水平低下等生存困难,这些因素导致人才市场出现劳动力结构性失衡,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

2.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

(1)从劳动力的输出地来看,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当地经济发展要求一部分劳动力留在本地,而在收入方面,中西部虽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水平高,但是受经济发展程度和物价差异的影响各地的实际工资和效用水平以及生存压力比较接近,而且在当地就业可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保障,加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人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想法。还有一部分民工在政策的引导下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始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2)从劳动力输入地的角度看,企业和城市没有很好地在接纳民工放方面做足准备。其中以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为主的政策无法解决新生的问题和满足民工的新需要。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角度看,民工在各地务工收入效用水平相近的前提下,民工开始追求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高水平需要,其中尤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

三、民工荒现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地区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受土地、物价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出路。一种是到国外设厂,另一种是向中西部地区或三线城市和县镇搬迁。后者的搬迁运动无论对于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是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而对于迁入地来说,企业的迁入不但会解决迁入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减少外出务工人员,而且从整体上势必会对地区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等方面产生不小的益处,从而促进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完善地区间协调发展。但是,新企业的涌入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2.地区文化观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西部地区和三线城市及县镇承接相关产业,实现产业转型过程中,文化观念的转变不容忽视。从长远看,市场、竞争、合作等市场观念会注入人们的骨髓,追求自身的个性发展,满足自身的需求成为了文化观念中的显性文化,这对促进教育、法律、公民权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一时期国家会出现一种在经济上较快发展,同时社会矛盾、冲突也不断加剧的总体状况。

3.民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东部地区在外部环境恶化、人民币升值和物价上涨、劳动密集企业利润空间变薄的大背景下,企业无法过多地从经济因素上来吸引民工,而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求提高工资,而且要求得到相适应得尊重和社会保障。这一矛盾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变得尤为突出。所以,在卖方市场的背景下,一些企业不得不付给民工较高的工资以弥补民工高层次需要的损失,而民工的户籍和社会保障等高层次需求只有在中西部及城镇工业化转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满足。

四、结语

民工荒现象只是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一个缩影,它只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转型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从这里看,我国经济转型后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建立在高素质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以一、二线城市为结,以三线城市和县镇为线的立体式网络状的格局,并存在多个经济区域中心。区域内各级之间良性互动,互为补充,各区域经济中心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体系,各区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统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创造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会对提高我国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医疗水平、百姓民生乃至民族团结等方面产生重要的促进意义。

上一篇:地方政府竞争视野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下一篇:区域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契合下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