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与共产国际的解散

时间:2022-09-04 06:44:29

斯大林与共产国际的解散

1943年5月21日,一条从莫斯科传出的消息震惊世界:共产国际将要解散。犹如巨石激浪,霎时间,整个世界沸沸扬扬。

共产国际从1919年成立,至此已经存在24年。作为全球性的政治组织,它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唯其如此,其解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斯大林是当时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实际也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共产国际的领袖。长期以来,他对共产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极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共产国际的重大决策都是由他作出,或是经过他同意认可的。那么,在解散共产国际这个重大问题上,他是怎样考虑的?其决策是如何作出的?共产国际解散的经过又是怎样的?新近出版的《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颇有重要的披露,本文拟循此进行一些探讨。

1941年4月20日:斯大林出语惊人:共产国际没必要继续存在

关于共产国际的解散,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共产国际解散是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加强与英美及其其他盟国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统一战线,推动第二条战线的开辟,而决定在1943年解散的。联系历史,产生这样的推测是可以理解的,斯大林在当时确实有这样的考虑,但究其根本,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在此之前,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就明确提出了要解散共产国际。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20日深夜,斯大林向苏联主要党政军领导人(在场的有莫洛托夫、加里宁、伏罗希洛夫、安德列耶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什维尔尼克、什切尔巴科夫、日丹诺夫、马林科夫等)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介绍了他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的谈话。然后他出人意料地就共产国际的存在讲了一大段话。

斯大林说:一些党(指美国共产党,1940年11月,为适应美国的法律,共产国际同意美国共产党退出共产国际)从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那里出来了。这并不是坏事。正相反,各国共产党应成为完全独立的党,而不是共产国际下面的支部,它们应变成叫作工人党、马克思主义党等名称的本国的共产党。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应到本国人民中间去并把力量集中于完成自己的特殊任务。

它们应有共产主义纲领,应依靠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而不是时不时地看一看莫斯科,它们应独立地解决它们在各自的国家面临的具体任务。不同国家中的情况和任务完全不同。在英国是一个样,在德国又是一个样,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当各国共产党按此方式得到巩固时,再重新恢复它们的国际组织。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时期建立的,当时正期待着即将发生世界革命。共产国际是在列宁时期同样形势下建立的。当前,每个国家本国的任务突出了,然而,各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国际组织下面的支部这种状况是个障碍……

请不要抓住昨天不放。应认真考虑已经形成的新的条件……

从(共产国际)本位主义利益的观点看这可能是不愉快的事,然而,这种利益不起决定性作用!

在当前的条件下,各国共产党从属于共产国际使得资产阶级更易于迫害它们,使其更易于实现把共产党同本国群众隔绝起来的计划,而对各国共产党来说,则会妨碍它们的独立发展以及作为本国的政党来实现自己的任务……

共产国际在近期是否继续独立存在以及在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国际联络和国际工作的新形式问题尖锐地、明确地提出来了。

在《季米特洛夫日记》出版之前,公开能够看到的斯大林关于共产国际解散的言论,只有一件,就是斯大林在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后,1943年5月28日给英国记者的书面谈话。《季米特洛夫日记》披露的斯大林的这个讲话,给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听了斯大林的讲话后,季米特洛夫非常敏感,第二天,他就提出了共产国际工作的新思路:第一,在近期停止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为各国共产党的上级领导的活动,使各国共产党具有充分独立性,使它们变成共产党人真正本民族的政党,它们遵循共产主义纲领,但会根据本国的条件按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具体任务并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负责。第二,把共产国际执委会代之以情报和对各国共产党提供思想和政治援助的机构。

显然,季米特洛夫的新思路是与斯大林讲话的用意不完全相符合的。因为,斯大林的意思是“解散共产国际执委会”,而季米特洛夫只是要把共产国际执委会的职责和工作发生变化,

不得而知斯大林对季米特洛夫这个思路是什么态度,但是,10多天后,季米特洛夫在苏共中央日丹诺夫处讨论的内容是:终止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活动。并且在讨论中将共产国际解散的情况说得十分明确:“这一步骤应完全是严肃认真和始终如一的。不应该出现只换一件外衣,而其余一切都照旧的状况,也就是说不应是解散了共产国际执委会,而实际上存在着国际指导中心。”

由于一个月后爆发了苏德战争,“解散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活动停止了,斯大林讲话的精神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实行。

在涉及共产国际解散问题时,人们大都注意到了季米特洛夫和陶里亚蒂的回忆。季米特洛夫在谈到共产国际解散时说;“这件事是苏联与波罗的海国家合并的时候发生的。那时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到:传播共产主义的主力是苏联,所以一切力量应该直接在苏联的周围团结起来。然而,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解散之事被搁置下来了,主要是担心别人会怀疑:这一定是在德国人的压力下作出的。”陶里亚蒂也回忆说:“大约在1940年年中,我从西班牙战争和巴黎的监狱回到莫斯科时,曾有机会同季米特洛夫同志谈到这个问题。他当时具体地预计到了国际的解散。”而当时为什么没有解散,是由于“在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期间存在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那时解散共产国际,可能显出是由于这个条约而对产国际公约的主谋者的让步。……后来,直到斯大林格勒胜利前,战局对于反希特勒的联军和对于苏军都不太有利,当时解散国际,如被错误解释,就会挫折共产党员和劳动群众的士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转折之后,已经不再存在第二种危险,于是采取了解散的措施。”然而,他俩都说得不清楚:1940年苏联合并波罗的海国家对共产国际的存在产生了什么影响?1940年是“决定”要解散共产国际呢还是季米特洛夫“预计到了共产国际的解散”呢?如果有决定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那么这个决定是谁作出的?是斯大林吗?

按照他俩的回忆,就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季米特洛夫为什么对斯大林的讲话敏感?他的敏感说明了什么?很明显,他提出的思路与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组织的主张是矛盾的,既然此前已经有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那他为什么还要提出这样的思路?另外,他的新思路是与共产国际执委会成员爱尔科利(即陶里亚蒂)和多列士提出讨论的,“他俩均认为对问题的这一提法总起来说是正确的,它完全符合当代的国际工人运动形势”。难道他俩不知道已经有过解散共产国际的酝酿吗?特别是陶里亚蒂,他不是早就知道要解散共产国际了吗?难道他感觉不出季米特洛夫提出的思路与解散共产国际之间的差别吗?陶里亚蒂和季米特洛夫对解散共产国际是否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呢?

不好简单地否定季米特洛夫和陶里亚蒂的回忆,但是疑问和互相矛盾之处是存在的。而斯大林1941年4月20日的讲话,无疑可以给共产国际的解散提供新的一解,无论从决定解散的时间还是决定解散的原因等方面,都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1943年6月:共产国际在匆忙之间解散

苏德战争爆发后,拟议中的解散共产国际的工作停止了,共产国际全力开展了配合和支持苏联卫国战争的工作。比如,根据斯大林的主张,共产国际改变了1939年英法德等国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判断,重新提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路线,并据此向各国共产党发出指示;号召各国共产党用一切力量支援苏联人民的正义战争,用一切力量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并具体纠正了英国、瑞典共产党的错误态度;指导和帮助被希特勒德国占领国的共产党组织掀起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武装斗争;加大反法西斯的宣传工作;搜集德国占领地的情报,并就各国共产党的事务和工作提出意见、给予指示。从工作方式和领导职能方面考察,与以前共产国际的工作程序是一致的。

但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共产国际领导人的公开性的活动减少了,用季米特洛夫的话说:“没有必要突出共产国际!”这是根据斯大林的意见而这样做的。斯大林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对季米特洛夫说:共产党“把其他国家的人吓着了”,要避免让别人产生苏德战争是法西斯与社会主义之间战争的感觉,因此,“目前,共产国际不应公开出面”。

这种情况到1943年5月开始发生变化:被因战争而搁置的解散共产国际的工作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943年5月8日,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曼努伊尔斯基与苏共领导人莫洛托夫就解散共产国际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商定:“要制定一个解散这个中心的文件”。

由于以前曾有这方面的酝酿,因此文件很快就起草好了。11日,这个草案呈送斯大林。当晚,斯大林召见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尔斯基。事后,季米特洛夫写道:“斯大林同意我们的草案。”同时讨论决定了如何通过解散共产国际的程序:(1)草案在主席团会议上审核并作为向各支部的建议予以通过;(2)通知各支部并取得它们同意;(3)得到各支部同意后予以公布。

按照商定的程序,首先把这个文件拿到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讨论。其间,斯大林有如下通知:“(1)这件事你们不要急。你们把草案提出来讨论,请给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两三天时间进行考虑并作出修改。(2)草案现在暂时不要送往国外,我们以后会作出决定。(3)不要造成这样一种影响,似乎我们简直是赶这些外国领导同志走。这些人将在报社工作。”5月13日和17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两度开会,对草案进行讨论。“主席团会议的所有参加者均依次发言,一致通过将这个草案作为决议的基础。”这两次会议的会议记录都送给了斯大林。

5月19日,斯大林最后敲定了决议草案。“当晚夜间在斯大林那里,在座的有: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贝利亚、马林科夫、米高扬。斯大林对决议草案提出了某些修改意见:1.最后一段不需要,删去;2.要指出,解散的问题是在战争期间由一系列支部提出的;3.在有关第一国际解散的那段文字中要强调,马克思解散第一国际是‘由于建立群众性的各国工人政党的必要性业已成熟’。”

在这次会上,进一步决定了解散共产国际的步骤:1.要预先告诉各个支部,将会公布这样的决议;2.决议应在10天后公布;3.公布的决议要由主席团成员,联共(布)由日丹诺夫和曼努伊尔斯基签名;(4)收到各个支部的中央批准该决议的决定后,要主席团关于彻底解散的公报。

5月21日,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开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除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外,还有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尔斯基。莫洛托夫宣读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加里宁指出,敌人会利用这个行动。最好是试一试将共产国际的中心转移到别的地方,例如,伦敦!(笑声)

斯大林再一次阐述了解散共产国际的理由:

经验表明,无论是在马克思、列宁时代,还是在现在,由一个国际中心来领导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人运动都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现在,在战争条件下,当德国、意大利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的任务是打倒本国政府和执行使它们失败的策略的时候,而在苏联、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则是相反,他们的任务是完全支持本国政府争取最迅速地消灭敌人。

当我们建立共产国际的时候,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以为我们可以领导所有国家中的工人运动。这是我们的过错。共产国际的继续存在会败坏国际主义的思想名声,这是我们所不想要的。

解散共产国际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这在决议中并没有提到。敌人诬蔑各国共产党,说什么他们是外国的间谍,这也有碍他们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工作。随着共产国际的解散,敌人手中的这张王牌就被打掉了。所采取的这个步骤无疑将巩固作为全国性工人阶级政党的各国共产党,同时也将加强以苏联为基地的人民群众的国际主义。

结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

与此同时,按照议定的程序,20日、21日,向各国共产党发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提议。

此时,斯大林是比较着急的,20日他打电话给季米特洛夫说:“要不要今天将主席团的决议交去付印?要快一点公布。”由于通讯的原因,没有能够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在当天公布。

但是,很快,5月22日《真理报》公布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实际上这也是非常匆忙的,因为共产国际的大部分支部还没有反馈意见。

5月28日,斯大林就英国路透社记者的提问作了书面回答。

6月7日,根据各国共产党的反馈意见,季米特洛夫给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送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各国支部通过解散建议的决定草案以及给报刊的新闻公报稿。季米特洛夫说:“夜间莫洛托夫通知,斯大林和他同意我提交的草案。”

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决定:1.确定,所有(现在存在并有可能通知决定的)支部一致批准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建议,没有任何一个支部对此提出异议。2.宣布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和秘书处及国际监察委员会解散。6月10日,《真理报》公布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1943年6月8日决定的通告。

6月12日,在斯大林住处召开了讨论共产国际解散的善后会议,苏共领导人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贝利亚、马林科夫、米高扬、什切尔巴科夫和季米特洛夫等参加。最后决定在联共(布)中央特设国际联络部,委其领导原共产国际的下属机构:各国反法西斯委员会、对各国的地下广播、同国外的联络、“苏普列斯”通讯社和外文书籍出版社。同时决定:“为使敌人不能利用该部是由季米特洛夫领导这一事实,决定任命什切尔巴科夫为部长,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尔斯基为副部长。本决定不予公布,而该部的工作将按内部工作制度予以组织和实施。”

至此,存在24年的共产国际正式解散。

一点肤浅的思考

从共产国际解散的经过可以看出:此事自始至终是在斯大林的指导和批准下进行的,它贯穿了斯大林的政治判断和政治意图。

从1941年4月开始酝酿,到1943年6月正式解散,斯大林曾两次提议解散共产国际,这是为什么呢?

限于资料的不足,难以准确的解答。但我想大约有战略和策略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斯大林认识到:共产国际的领导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实际需要。共产国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西欧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捍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世界革命而建立的,其战略总任务是“加速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在经过20多年后,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其原来预想的战略目标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已经过时。尤其是在指导各国革命几经挫折后,共产国际的领导体制的缺陷已经充分暴露。这不可能不引起作为共产国际的实际领导人斯大林的深刻思考。正因如此,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突出地强调了两点,一是,针对法西斯势力十分猖獗的形势,制定了建立反对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和反帝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二是,提出要改变共产国际的领导方式,要求共产国际执委会“在把活动重点转移到制定世界工人运动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线的同时,要在决定任何问题时,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出发,而且一般说法,要避免直接干涉各党的内部组织的事务”。虽然共产国际七大关于转变领导方式的决定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实施,但其领导方式发生变化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而共产国际的任务和职责的变化,说明共产国际的职能已经与共产国际成立之初大不相同。

毫无疑问,共产国际七大的这两大决策,是与斯大林的认识密切联系着的。政治路线的转变,是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领导方式的变化,应该是对共产国际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它在以往的曲折遭遇的经验总结。应该说,这是斯大林深刻思考后的决策,它是正确的。

同时,这种领导方式的改变,是否可以看作是斯大林的潜意识中对共产国际历史价值认识的一个变化呢?共产国际这种领导方式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削弱共产国际执委会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实际是削弱斯大林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换个角度,也就是说,在斯大林的战略考虑中,共产国际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是逐渐下降的,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苏联应对国际形势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了。如果这种认识在共产国际七大时还不明确,是一种潜在意识,那么,在以后特别是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是逐渐明确了。既然有这种认识的变化,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加强,那么事情的进一步变化就是必然的。

斯大林在解散共产国际前后有多次谈话,如1941年4月20日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谈话、1943年5月11日与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尔斯基的谈话、1943年5月21日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讲话等,在谈到解散共产国际的原因时,他强调的是共产国际的领导体制不适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经验表明,不应有一个领导所有国家的国际领导中心。这在马克思时期、列宁时期和现在都已显示出来。应该说,这些都是在领导层的内部谈话,是不必有掩饰词语的,是他真实思想的反映。他在对共产国际的历史进行反思后,发现了共产国际存在的问题,看到了它的不足,因此要结束共产国际的活动。

第二,时机选择:根据苏联所面对的国际形势而决定。1940年冬至1941年春,苏德关系明显恶化。德国先后把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拉入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德国驻军罗马尼亚是以进攻苏联为目标”。1941年4月6日,德国军队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从而形成对苏联的扇形包围,虎视眈眈,苏联西线承受了德国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苏德交涉没有起色,而关于苏德战争的评论纷至沓来,斯大林不能不做应对战争的准备。其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为避免形成德国和其盟国日本东西夹击的局面,苏联与日本在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提议解散共产国际,也是为此目的的一个措施。4月20日,斯大林在谈到解散共产国际时,还特意介绍了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的开玩笑话:“在我国也有共产主义,有道德的共产主义”等。联系此后季米特洛夫与苏共中央领导人日丹诺夫、扎哈罗维奇等讨论关于终止共产国际执委会活动时的谈话,斯大林分化德国与日本的关系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通过解散共产国际,“所有产国际的公约将一下子失去基础”,从而减少色彩,避免日本与德国形成东西两面夹击苏联的可能性。当然,此举也有影响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党和苏联的看法的用意,通过这一步骤,“资产阶级将失去他们所说的共产党人服从于某一外国中心,也就是说他们是‘叛徒’这样一张最重要的王牌”,“将使得那些认为如加入共产党就会脱离本国人民,因而现在还没有入党的工人积极分子更容易加入共产党”。但两者比较,大约尤其是关于前者的考虑。

1943年,苏联在外交关系方面仍需要大的突破。一是,虽然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胜利,但战争的形势仍很严峻,仍需要盟国的大力援助;二是,拟议中的第二条战线迟迟不得开辟,苏联独立承担着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重担,从减轻苏联的战争压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击溃希特勒”的期望出发,亟需推动美英开辟第二条战线。因此需要与英美等国修好,进一步改善关系。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领导共产国际、在世界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是恐惧和担心的。斯大林出此举措,应是消除英美疑虑、改善与英美关系的一大努力。斯大林特别看重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德国力量需要恢复的有利时机,希望英美充分“利用目前对我们大家都有利的这一时机。这是他急于公布共产国际解散文件、共产国际在一个月间匆忙解散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斯大林自己说得非常明白。1943年5月28日斯大林在给英国路透社记者的书面答复中指出:共产国际的解散,便于一切爱好自由的民族组织共同进攻共同的敌人希特勒主义。因为它:1.揭穿了希特勒分子的谎言,他们说什么‘莫斯科企图干预别国的生活,并使他们布尔什维克化’。从此以后,这样谎言就彻底破产了;2.揭穿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主义敌人的诬蔑,说什么各国共产党似乎不是为了本国人民的利益,而是遵照外来的命令行事。从此以后,这样的诬蔑也彻底破产了;3.便于爱好自由国家的爱国者,把本国的一切进步势力,不分党派和,联合成统一的民族解放阵营,以展开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4.便于各国爱国者把一切爱好自由的人民联合成统一的国际阵营,去同希特勒主义统治世界的威胁作斗争,从而为各国人民将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扫清道路。我想,所有这一切,将使盟国和其他联合起来的民族统一战线,在争取战胜希特勒暴政的斗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总之,战略与策略的交错,使斯大林曾两次提议解散共产国际,而两者的交融,最后决定了共产国际的解散。

上一篇:陈云在杭州 下一篇:陈大羽与他的公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