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探讨

时间:2022-09-04 06:43:43

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探讨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才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也必须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以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生命常青的课堂教学。自笔者主持的课题《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市立项一年以来,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探究模式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预习自学―自学置疑―创设情景―合作讨论―师生共析―测试反馈―小结反思”。

一、预习自学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要从烟海般的读物以及瞬息万变的信息之中,迅速获取和运用所需信息,继承和发展前人科研成果,关键之一就是要“会学习”,而培养“会学习”的能力,正是新课标教学的首要任务。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学习课前自主预习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预习产生了疑问,上课就有了最初始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置疑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地提出问题(本环节一般要求5-6分钟)。如在讲《数列的极限》一节时,老师可把学生在这节中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简要说明,然后让学生自学提出疑问。

由于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对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并积累了一些问题,所以学生在自学提纲的指导下对本节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从而也能够迅速提出问题。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在预习以及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予以解答,继续让学生思考。

三、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数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性、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操作中笔者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数学情境。

1.创设铺垫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

2.创设认知冲突型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3.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地模仿和机械地记忆,但如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4.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性问题情境是指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课的内容巧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四、合作讨论

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和自学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激励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学生讨论单个回答”“学生讨论集体回答”“师生共同回答”等。通过上述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常用合作讨论的基本模式有。

1.竞争式合作讨论模式: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育目标。在创设情境教学中,根据学生自学置疑过程中的问题,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教师鼓动学生继续进行竞争,并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对失败者进行指导。

2.协同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3.伙伴式协作学习模式:在本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学生根据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正在寻找存在类似问题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

4.角色扮演式协作学习模式: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

五、教师解析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

六、测试反馈

对学生在课堂中的疑问解决达成共识后,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形成了技能技巧,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设置相关的测试题,学生分组讨论其答案,达到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

七、小结反思

下课前几分钟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本节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上。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要学会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学会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当然,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能够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相信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标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大胆创新,总能找到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的。教无定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我将继续不断学习和探索更有效和有益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2006-12.

[3]陶学忠.创新能力的培养.北京: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12.

(作者单位 江西省龙南中学)

上一篇:基于应用视阈下的高数思维模式培养刍议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