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的“xx哥”构式分析

时间:2022-09-04 04:07:58

基于语料的“xx哥”构式分析

摘 要:文章首次尝试以百度“互动百科”为语料库对“xx哥”构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构式句法上传承整合了“偏正构式”、“双音节构式”和“三音节构式”的形式特征;表达的整体意义是“因特别的行为或特殊的才能而吸引纵多眼球的男子”;并实现了调侃、幽默和指称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xx哥;构式;句法特征;语义特征;语用特征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11-01

“xx哥”是近年来网络时代催生出的众多新表达之一。随着2010年初“犀利哥”的网络走红,网民和媒体竞相仿效,一两年间,网络和纸媒创造出了数百条以“xx哥”为形式的新词语,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兴趣。我们在知网上共搜到5篇文章,都发表于2011年,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xx哥”的特征和成因。但偏重于其语义泛化的衍生机制上的探讨,未对其具体特征做详细分析。根据Langacker(2008)的观点,一个音义配对体形成一个“象征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形成一个“构式”。[1]由于“xx哥”刚好由两个象征单位“xx”和“哥”构成,所以它就是一个构式。因此,文章将以百度互动百科为语料库,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对“xx哥”构式进行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的逐一分析。

一、语料说明

语料语言学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从60年代开始发展,迄今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以语料库为手段来研究语言。因其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有人把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看作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另一些学者仅把它看作一种研究方法。该文就是基于这种方法对“xx哥”的一个实证研究。由于该构式是近两三年来兴起的一个新表达,而且不断有新词语补充进来,为了获得最新的数据,我们尝试利用“互动百科”作为语料库对“xx哥”进行研究。

我们利用互动百科中的搜索引擎直接键入“哥”进行搜索,并进行人工排查,共获得255条合格语料。下文将根据该语料对“xx哥”构式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逐一分析,并佐以数据支撑。

二、“xx哥”构式的句法特征

“名以物出,词随事来”。我们仔细统计语料发现该构式的最初形成,即“犀利哥”的出现,以及后来竞相仿效后形成的新词语都和某个特定事件有关。根据“事件域认知模型”,一个基本事件域EVENT主要包括两大核心要素:行为和事体。行为由很多子行为构成,包括动态和静态。事体也是由很多子个体构成的,包括实体和抽象概念。而事体和行为中的子要素又包括很多典型信息,如特征和分类等信息。[2]鉴于此,我们发现“xx哥”中的“xx”不是来自这个事件中的凸显或者相关事体(占4549%)或者行为(占29.02%)就是人们由该事件的核心人物及其行为抽象出来的该人物的某种性质特征(占25.49%)。如果来自该事件中的突显事体,则“xx”为名词,如“火车哥”,因其在两列奔驰的列车轨道间纵身穿跃而得名;或者字母,即该事体名称的字母缩写,如“BV哥”,原名张步威。如果来自该事件中的典型行为,则“xx”一般为动词,如“垂钓哥”,因其在大风中悬崖边垂钓而得名。还有一类是和事体和行为的子要素的典型特征有关,该类中的“xx”主要为名词和形容词,如“蜘蛛哥”,因其模仿蜘蛛侠,扒上动车,并在50公里/小时的动车外呆了5分钟,由此得名;形容词如“犀利哥”。

其次,根据Goldberg(2006)的观点,一个构式往往是由多个构式传承整合而来的。[3]我们通过仔细分析语料,发现99%语料的语料都传承了“偏正构式”、“双音节构式”和“三音节构式”的形式特征。[4]“xx哥”中,“哥”处于中心地位,“xx”起修饰限定的作用。而“xx”呈双音节特征,“xx哥”构式为三音节词。音节的多少并非偶然,这和人们现代汉语的词法构式密切相关。

三、“xx哥”构式的语义特征

由于“xx哥”中“xx”要根据人们对事件的不同概括而待填入。但无论“xx”来自事件的哪一个方面,该构式形成的核心原因都是由于该事件吸引了足够多网民的注意,如“犀利哥”。所以我们将该构式的原型意义概括为:因其特有的行为而备受关注的某位男性。如“面条哥”,他和着动感的音乐,扭动着欢快的舞姿,而手中的面团也随之不停甩动,逐渐变成一根纤细的面条,看得人眼花缭乱,并得此称号。但同时,我们也有“章鱼哥”、“鳄鱼哥”,即“哥”可以延伸至某个雄性动物。而随着“哥”族词的不断发展,如今“xx哥”已被用来指称具备某种特征或者拥有某种行为的男子,如“两会哥”,指人要拥有“两会精神”,一是会赚钱,二是会做人。

四、“xx哥”构式的语用特征

首先,“xx哥”构式本身简洁明了,在人们从大量具体示例中概括出构式义后,只要看见该形式,就课大致猜测出哪里又出了某位奇男子或者感动人物之类。同时,它可表达出人们对事件人物的一种调侃及其幽默态度,如“蹦蹦哥”,他在大卖场对嘴演唱美国歌星黑眼豆豆(The Black Eyed Peas)知名歌曲《Boom Boom Pow》,第一句歌词「Gotta get that被「蹦蹦哥以不太流利的英文变成「嘎了给给,加上整首歌为主轴的「Boom Boom Pow,也变成了「蹦蹦蹦,让不少觉得有趣的网友把「嘎了给给~~蹦蹦蹦当作新的口头禅。同时,其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可以指称该事件的主人公。

基于语料的实证研究是近年来语言研究的一大热门方法,因其注重真实语言的使用情况,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我们基于此方法,选取百度互动百科为语料库,对“xx哥”构式进行了详细的特征分析,得出:该构式句法上传承整合了“偏正构式”、“双音节构式”和“三音节构式”的形式特征;表达的整体意义是“因其特有的行为而备受关注的某位男性”;并实现了调侃、幽默和指称的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4.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40.

[3]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0).

上一篇:提高英语教师业务水平 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 下一篇:对杨必的《名利场》译本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