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簋铭文“”、“徵”略考

时间:2022-09-04 02:21:06

[摘要]本文对民国初年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秦公簋铭文中“”、“徵”字训释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参考学者们关于两个字的隶定及解释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并结合古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前者隶定为“”,读为“寻”,训为“用”;后者隶定为“徵”,读为“昭”,训为“明”。

[关键词]秦公簋;“”;“徵”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089-02

1919年,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和礼县红河乡交界处出土的秦公簋,时代为春秋早期。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器号为4315。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8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按原大复制秦公簋一件交天水市博物馆收藏。簋体通高21.8厘米,最大直径23厘米。盖、身纹饰均以蟠虺纹与瓦棱纹相配。器铭与盖铭联读,合而成篇,共计120字。这是迄今为止甘肃出土铭文字数最多且闻名于世的一件重器。秦公簋为早期秦史和秦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物的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目前,学界对该器铭文多有深入研究,但仍有部分疑难字词考释存留疑问。今撷取两字,略陈己见。

今按:“各”前一字释为“遄”,或读为“登”均不可从。遄义为:“往来频繁而疾速。”《说文》:“遄,往来数也,从,声。《易》曰:‘事遄往。’”《尔雅・释诂下》:“遄,疾也。”又:“遄,速也。”郭璞注:“速,亦疾也。”登义为:“升,自下而上。”《说文》:“登,上车也。从、豆,象登车形。”段注:“引伸之,凡上升曰登。”《易・明夷》:“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故陈英杰所指“皇祖恭敬地下降到人间”与“登”上升之义恰好相反。于省吾认为“徵格”犹言“昭格”,我们认为该训释允洽甚确。《尔雅・释言》:“徵,召也。”召、昭古通。昭义为“明”。《诗经・小雅・鹿鸣》:“德音孔昭”郑玄笺。《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朱熹集传。《诗经・周颂・访落》:“率时昭考”郑玄笺。格义为“正”。《尚书・高宗肜日》:“惟先格王”蔡沈集传。《尚书・西伯戡黎》:“格人元龟”孙星衍今古文疏引《方言》云。我们认为,“其严昭格”在此用来表现先祖的光明伟大,德艺双馨。与其前一句“以昭皇祖”内容相对应。因未见于老对该句中“昭格”进一步解释,今集释与此作为补充说明。

上一篇:学生英汉篇章翻译逻辑错误分析 下一篇: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