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僧道铭文小品论略

时间:2022-06-23 04:16:29

一、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概述

铭文肇始于先秦, 经魏晋、 隋唐之演变, 至两宋而臻于大成。①铭有二种: 碑铭、 墓志铭之“铭”与箴铭之“铭”。自古以来, 在各种文学作品选集中, 都是将此二者严格区别的,如《文选序》、 《文选目》、 《文心雕龙》、 《文苑英华》、 《宋文鉴》、 《元文类》、 《文章辨体》、 《明文衡》、 《文体明辨》、 《明文在》、 《古文辞类纂》、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六艺流别》等等。只有《唐文粹》混淆二者。郭英德先生批评说:

在诸种《文选》类总集中, 惟《唐文粹》两出“铭”类, 而且在前者的“铭”类中, 掺入墓志铭、 墓表、 版文、 诔、 述等, 自乱其体, 实不可取。[1]

当代著名学者曾枣庄先生《宋文通论》[2]也是将墓志铭与箴铭分开来研究的。为避免混淆, 故本文将箴铭之铭称为铭文小品, 因其体制短小而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艺术性较强。

在众多的铭文作者中, 僧道群体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 僧人之塔铭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②正如僧诗之于唐宋诗,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是两宋铭文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两宋僧道铭文小品创作尚缺乏研究, 本人试作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曾枣庄先生、 刘琳先生主编的360册《全宋文》[3]收两宋铭文作者僧人20人, 道士1人, 人数不多, 铭文作品却不少, 且艺术成就较高, 在两宋文学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其内容题材, 分类统计如下:

(一)文具、 日用物铭

砚10, 玉器1, 阮咸1, 琴2, 衾1, 杖1, 界尺1, 扇2, 漏1, 镜2, 书储1。

(二)宗教祭祀物铭

石卯1, 幢1, 棺材1, 鼓1, 钟5, 塔3, 龛2, 像志1, 罗汉1, 舍利1。

(三)居室铭

观1, 堂5, 阁4, 轩6, 庵18, 斋4, 室4, 檐1, 石门1, 祠1, 寮1, 庐1, 楼2, 庄1。

(四)人物铭21

(五)动植物铭

虫1, 竹1, 犬1, 牛1。

(六)佛理铭

心师铭1, 坐禅铭1, 座右铭1, 日损铭1, 功甫铭1。

(七)山川铭

岩1, 泉2, 高原1, 云板1, 井1, 台1, 涧1, 崖1。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作者大家辈出, 北宋有释契嵩、 释惠洪, 南宋有释居简、 释道璨、 道士白玉蟾。下面略作介绍。

释契嵩为北宋高僧。北宋仁宗朝, 他与欧阳修展开了排佛与反排佛的大辩论, 综合儒释二家学说, 最终得到仁宗首肯, 维护了佛教的正常传播, 有《镡津文集》传世。他的居室铭文采富赡, 清丽可爱。《全宋文》第三十六册收其铭文小品4篇。

惠洪是两宋写作铭文小品留传至今最多的僧人, 《全宋文》第一四O册收有他的铭文小品共37篇(除墓志铭、 碑铭、 塔铭等长篇纪念文字外), 涉及14种题材。其中以居室铭为多, 有25篇; 另有砚铭5篇, 岩铭、 钟铭、 竹铭、 玉器铭、 阮咸铭、 琴铭、 石塔铭各1篇, 座右铭1篇。惠洪以“文字禅”著称于世, 是披着袈裟的士大夫。他的铭文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飘逸, 谈笑坐卧皆是禅。他和苏轼一样, 被贬海南岛崖州, 九死一生, 仍未改其英气。他的竹铭、 鲁公玉器铭、 阮咸铭、 石塔铭都是《全宋文》所收唯一的篇章, 拓展了铭文的题材。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 道家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 内丹理论家。《全宋文》第二九六册收其铭文小品共4篇, 其中庵铭1篇, 道家哲理铭1篇, 轩铭1篇, 赞铭1篇, 数量不多, 但在两宋铭文史上却具有重要意义。《全宋文》中的铭文作者, 仅此一人为道士。

释居简是南宋的铭文大家、 两宋写作铭文最多的僧人之一。《全宋文》第二九八册收其铭文小品35篇, 数量仅次于释惠洪。他进一步拓展铭文题材, 有12篇人物铭。他的人物铭多为同时代的僧人而作, 为两宋佛教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他的器物铭, 如界尺铭、 纸铭、 舍利铭, 都是两宋铭文小品中少见的题材。他的2篇动物铭, 开辟了两宋铭文小品的新题材。与惠洪的飘逸超脱不同, 释居简的铭文风格严肃认真。

释道璨是南宋最后一位重要的铭文作家。《全宋文》第三四九册收释道璨铭文小品共30篇, 其中器物铭有9篇, 居室铭有8篇, 山川铭有2篇, 人物铭10篇, 佛教哲理铭1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其诗边幅颇狭, 未能脱蔬笋之气。而短章绝句, 善用其短者, 亦时有清致。如《题水墨草虫》、 《陈了翁祠》、 《和恕斋》、 《濂溪书院》诸作, 未尝不楚楚可观。沙中金屑, 固亦不容捐弃矣。”他学习释居简, 写有11篇人物铭, 是两宋写作人物铭最多的。他的铭文小品颇有惠洪之风。

二、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的体制特点

北宋僧道铭文小品以四言为主, 三言、 五言、 杂言、 骚体、 散文均有。如释契嵩《南轩铭》: “顾南轩伊何?偃仰踌躇。我发彼美, 彼适我愚。我与南轩相须。”[3] (第三十六册)P372仿《诗经》体, 四言为主, 杂以五言。而其《旧研铭》纪念亡友, 则用四言: “若人云亡, 道交已矣。金石而心, 视此宝此。”[3] (第三十六册)P372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有一题二铭的, 如释惠洪《歙砚铭二首》[3] (第一四O册)P296一题下有二铭。也有以序为题的, 如他的《王裕之求砚铭为作此》[3]P298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还有一种特别的体裁, 如白玉蟾的《知宫王琳甫赞铭》[3] (第二九六册)P274-275。赞与铭本为二体, 两宋科举考试中都是严格分开的, 此铭却合二为一, 两宋唯此一篇赞铭。其次, 从体例上看, 作者在文中加了随文注释, 勾勒了王琳甫一生的大致历程及官职, 这在两宋也是唯一的。再次, 此文铺张扬厉, 辞藻斐然, 与其它铭文小品的端庄严肃形成鲜明对比。综观全文, 无论是句式还是辞藻, 受楚辞的影响非常大, 想象丰富, 气势飞扬, 与理学铭的说教、 佛理铭的静穆迥然不同。

白玉蟾还创造了一种类似文字游戏的铭文小品。他的《足轩铭》(宝庆二年)[3] (第二九六册)P274每句最后一字均为“足”字, 列举了生活中的各种知足现象, 赞扬了道家知足无为的思想: “一丘一壑志愿足, 始缝掖时文史足。不肯行礼自足, 指此鉴心信知足。老氏宁馨一夔足, 静观平生万事足。何必封侯然后足, 有人冷笑招不足。”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体裁“龛铭”, 如释宝昙《龛铭》[3] (第二四一册)P189、 释道冲《龛铭》[3] (第三O三册)P69。所谓“龛铭”, 其实就是作者的绝笔。作者用散文回顾自己的一生, 末尾并无四言诗作总结, 与墓志铭、 碑铭体制不同。两宋士大夫铭文均无此体, 为僧人所独有。

三、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的内容题材特点

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与两宋士大夫铭文小品题材显著不同: 僧道居室铭达50篇, 数量超过了器物铭的23篇, 且居室铭都是应他人之请而作。其次, 与唐代铭文小品相比, 两宋僧道的人物铭大大增多, 且都为应僧人之请而作。两宋以前, 鲜有人物铭;唐代及唐以前的人物铭都是歌颂祖先世德或历史人物的。北宋的人物铭, 也都是为逝者作铭。至南宋, 在世人物铭在僧人之间开始流行, 并成为一时风尚, 反映两宋僧道有着广泛的交游圈。年辈小的僧人请名气大、 辈分高的僧人为自己的名号作铭, 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释居简、 释道璨是人物铭的代表。从两宋僧人名号铭文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僧人的名号在两宋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魏晋时期以佛理为名号转为以自然风光为名号。如释居简人物铭里的僧人名号有竺源、 紫岩、 晦岩, 释道璨的人物铭里有倚林、 竹林、 雪岩、 归云、 越台、 绝岸、 雪冈、 秀崖等等。

再次,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还有一个特点: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 故动物铭明显增多。先秦至唐, 动物铭罕见。两宋启其端者, 是北宋释智圆的《窗虫铭》[3] (第十五册)P299。南宋士大夫周紫芝有《瘗犬铭》[3] (第一六二册)P297, 纪念一条忠实的家犬, 这是《全宋文》唯一的宠物铭。而释居简有两篇动物铭: 《痤獒铭》[3] (第二九八册)P376、 《白牛铭》[3] (第二九八册)P377, 前者有云: “暴死暴, 恕死恕。恕有光, 暴自取”, 后者有云: “舍而耕, 劳而生……忘其劳, 食其力”, 均以动物之特点类比人类品德, 赞扬宽恕、 仁爱、 勤劳的美好品德。

作为佛教徒, 诗文自然离不开佛理。两宋僧人铭文小品有很多优秀的佛理铭, 如释清远《坐禅铭》[3] (第一三七册)P1-2、 释元《心师铭》[3] (第四十六册)P87、 释道璨《功甫铭》[3] (第三四九册)P368等。尤以释遵式《遐榻铭》[3] (第十册)P157最为通达: “余生五十有九岁, 知在不永, 乃造棺以待之, 目为‘遐榻’。盖取诸若安寝乎永夜, 非善祝于长龄也。”其铭文始于悲凉终于超脱:

贵贱兮归于斯, 贤愚兮混于斯。豪势兮颓于斯, 金玉兮弃于斯。骄奢兮彻于斯, 恩爱兮诀于斯。庆昨朝兮荣会, 吊今日兮穷离。咨夜壑兮云逝, 奋晨风兮告迟。捐浮生焉若此, 顾人事矣堪悲。束一冠之皓发, 周万计之载驰。吾年五十有九, 方事此以待之。时过目以肃虑, 亦悼俗以与辞。柏椁外愆孔子, 千内愧牟尼。存道不雕不饰, 免俗不陋不卑。寄禅坐于朝夕, 俟启手以安尸。

此种题材与笔法, 为两宋士大夫铭文小品所未见。

二、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的艺术与史料价值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的创作方法承继前代, 多用君子比德手法。正面的类比如: 释居简《界尺铭》[3] (第二九八册)P379: “恶圆曲, 尚方正。直而刚, 重以镇”, 以界尺的方直类比人类的方正刚直, 以界尺的沉重来类比人类的稳重。反面的类比更有意思, 如释智圆《窗虫铭》[3] (第十五册)P299云:

密室有虫, 思游大空。窗纸兮有状而塞, 空隙兮无形而通。无形者非彼所见, 有状者是彼所从。脑扣击而欲碎, 声啁噍而无穷。吾驱之空隙而俾度, 彼还扣窗纸而如故。虫乎虫乎, 徒有出心, 自昧出路。尔将谁咎兮, 啾啾哀诉。

以窗虫找不到逃生之路, 譬喻愚痴人类限于贪欲、 蒙蔽聪明而无法解脱的痛苦, 教导大众皈依佛教以度过无边苦海, 到达安乐彼岸。此文短小精炼, 类似寓言故事, 窗虫形象刻画生动, 令人读后久久难以忘怀。

两宋僧道铭文也有文笔优美的篇章, 如释契嵩《南轩铭》[3] (第三十六册)P372:

南轩在南屏山之直北, 其山相去也不数百步。倚轩而视, 草树云物, 秋毫不隐。雨霁, 山光清发, 碧照枕簟。夏之时, 景风飘飘, 不挹自来。冬之时, 正抱太阳, 凌烁寒惨。客有纡馀闲散、 无所用于世, 得终日俯仰于其间, 往往襟袍轩豁, 神气浩然, 若外天地而独立。

寥寥几笔, 就写出了南轩四季的优美景色, 而作者的闲散襟抱, 跃然纸上。

又如释道璨《饮绿阁铭》[3] (第三四九册) P368:

闰藏主结阁湖光山色间, 请铭。予摭东坡语, 扁曰“饮绿”, 又从而为之铭。铭曰:

谓绿可饮, 山高奈何。山果高哉, 嫩绿浮波。夜雨新霁, 晓光融液。

翠如泼醅, 不压自滴。倚阑一笑, 和风熏人。呼吸漱, 百体皆春。

松在屋头, 竹在屋角。招之斯来, 汝酬我酢。踏月打门, 客何人哉?

我醉欲眠, 君去勿来。

描绘湖光山色美景, 有苏轼《择胜亭铭》[3] (第九十一册)P294之妙。

但两宋僧道铭文小品中也有宏大阳刚之美的, 如释道璨《是亦楼铭》[3] (第三四九册)P382云:

柳塘兄名东阁曰“是亦楼”, 而请题於棂寮寺丞张公。予江海归来, 多宴其上。藏天下於天下, 是焉得之。铭曰:

太山峙云, 沧海流天。极其至也, 一滴一拳。极小同大, 极大同小。细入无间, 大无边表。我登此楼, 两眼横秋。日月一萤, 天地一沤。世间小儿, 苍黄鞅掌。呼之斯来, 卧于其上。

作者游方十七年, 足迹遍赣闽浙, 饱游名川大山, “藏天下于天下”, 气魄宏大。铭文一开始就用对仗句, 气势不凡, 压倒寰宇。物极必反, 由极大而极小, 一滴一拳, 与泰山、 沧海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仿佛升于宇宙极高处, 俯瞰地球五浊世界, 日月如一点萤火, 天地如沧海浮沤。在浩淼无垠的宇宙中, 无论是泰山沧海之大, 还是滴水沙粒之小, 无多大区别。小大同一, 故庄子有齐物论, 佛家有一沙一世界之言。作者遗世独立, 冷眼旁观世间小儿, 尽日受欲望驱使, 忙忙碌碌, 无休无尽。铭文寓佛理于抒情, 气魄宏大, 洵为佳作, 作者之为人油然可见。道璨曾自称: “某出入丛林三十年, 断断无他技, 惟辞受进退不敢苟而已矣。”(《与中峰郭知府书》)[3](第三四九册)P248 “士大夫多相知, 然所知者不过谓其读书也, 能文也, 解起废也, 硬脊梁也, 盖瞻毛几茎则知者鲜矣。常住日黄簿逐日结算, 随身行李逐日结束, 可住则住, 要去便去, 决不肯叉手向士大夫求公庇, 亦不作书与士大夫说‘住院’两字。天之所以与我者已定, 何必求人?”(《与知无闻书》)[3](第三四九册)P276他坚守节操, 绝不阿谀迎合, 令人敬佩。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反映了僧人安于贫穷、 潜心修道的高尚情操。如释居简《檐隙铭》[3] (第二九八册)P375云:

顾余最古屋, 老不支, 涂驰剥, 檐隙庋器用者数板, 下设小榻, 开数棂, 纳月疏风。作于斯, 息于斯, 非酬酢事物于外, 亦必于斯。铭曰:

适斯陋陋, 吾愉愉; 安斯隘隘, 吾舒舒。善斯独, 非吾所谓道; 正斯立, 昌吾居乎。破败的古屋, 四墙漏风, 丝毫不影响作者对“道”的追求, 反而能“纳月疏风”, 幽默旷达。

五、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的史料价值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虽是文学作品, 但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如释道璨《荐福刻漏铭》[3] (第三四九册)P368纪念僧人诤智为自己的寺庙制作报时刻漏:

寺比丘诤智自鉴湖山中来, 为置滴漏, 为壶五, 为筹二十有四, 鸣鼓以限更, 为丁宁以节点滴, 凡吐纳抑纵之具以备, 缓急有度, 起外有节,

这是研究两宋科技史的宝贵资料。

两宋僧道所作铭文小品, 更是难得的佛教、 道教史料。如白玉蟾有《知宫王琳甫赞》[4]。王琳甫为宋代著名道士, 但存世资料极少, 据《知宫王琳甫赞铭》可知他生于丙子年, 曾历职表白, 次尝掌籍, 副知事, 御前符水法师, 还曾经勉领官盟, 监督法, 修造殿宇, 是一位深得君王宠爱的道士。又如释居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3] (第二九八册)P414是研究济公和尚最可靠的资料。《酒仙祠铭》[3] (第二九八册)P405记载吴僧遇贤爱饮酒, 不拘一格, 超尘脱俗, 也是一位类似济公的高僧。至于两宋僧道所做的墓志铭、 塔铭, 当然更具史料价值, 不赘述。

三、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勃兴的文化背景

两宋僧道铭文小品的勃兴, 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既受中华民族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 也与宋代僧俗交往盛行的习俗息息相关。下面我们试略作分析。

1. 追求不朽的超时空观念

中国人追求不朽的意识根深蒂固, 很早就有了史书。佛教倡言出生死、 越万劫的超时空境界, 具有宏大的气魄, 故而两宋僧道铭文小品里也表现了浓厚的追求不朽的意识。比如两宋僧人常主持修建寺庙, 竣工之后都会作铭纪念, 铭文序文或后记里详细记录主持者、 竣工时间等等。如释遵式《日观铭》[3] (第十册)P156序文:

天禧四年, 太岁庚甲, 春二月癸未朔, 十有三日乙未, 耆飞来峰之南古天竺寺, 宋沙门遵式于寺东岭香林洞侧造日观庵成, 乃题石作《日观铭》。

钟是寺庙的必备器具之一, 每有大钟铸造成功, 均有钟铭, 里面有详细的人物、 时间。如释惠洪《延福寺钟铭》[3] (第一四O册)P294最后清楚地记载了铭文作者、 时间: “政和甲午夏五月, 谁为铭之甘露灭”。(“甘露灭”是作者自取的号)

2. 僧俗交往的风气影响

两宋铭文的勃兴, 受科举制度的影响非常大。两宋曾设词科考试, 箴铭文体均在考试之列。据《宋史》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记载[5],

绍圣初……改置宏词科……试章表、 露布、 檄书用骈俪体, 颂、 箴、 铭、 诫谕、 序、 记用古体或骈俪, 惟诏诰、 赦敕不以为题。

高宗立博学宏词科, 凡十二通, 制诰、 诏表、 露布、 檄、 箴、 铭、 记、 赞、 颂、 序内杂出六题, 分为三场, 每场体制一古一今。

《宋会要辑稿》第 112册“选举十二”[6]记载了每次开科取士的姓名及等级, 洪迈《容斋三笔》卷十、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三甲集、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均有相关记录,具体可参见今人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7]、 张希清先生主编《宋朝典章制度》[8]、 林岩先生《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9]等书。

两宋时期, 僧俗交往频繁, 僧道铭文小品势必受士大夫铭文小品的影响。士大夫的器物铭尤其是文房四宝铭, 也是僧人爱写的题材。如释惠洪有《歙砚铭二首》[3] (第一四O册)P296、 《五老砚铭》[3] (第一四O册)P297、 《王裕之求砚铭为作此》[3] (第一四O册)P298; 释居简有《端研铭》[3] (第二九八册)P379、 《歙研铭》[3] (第二九八册)P379; 释道璨有《砚铭》2篇[3] (第三四九册)P370、 《凤砚铭》[3] (第三四九册)P371等等。

以上简要论述了两宋僧道铭文小品的大致情况。关于两宋僧人的文学创作, 《四库提要》云: “第以宋代释子而论, 则九僧以下大抵有诗而无文, 其集中兼有诗文者惟契嵩与惠洪最著。契嵩《镡津集》好力与儒者争是非, 其文博而辨。惠洪《石门文字禅》多宣佛理兼抒文谈, 其文轻而秀。居简此集不摭拾宗门语录, 而格意清拔, 自无蔬笋之气, 位置于二人之间, 亦未遽为蜂腰矣。”可供参考。

因两宋铭文研究资料甚少, 无以参照, 故定有诸多舛误之处, 敬请专家指正。两宋僧道群体还作有大量的塔铭、 碑铭、 墓志铭, 士大夫也为僧人、 道士作有大量的居室铭、 器物铭, 是两宋佛教史、 道家史的重要资料, 值得深入研究, 不在此论述。

参考文献:

[1]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54.

[2] 曾枣庄.宋文通论[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503―521.

[3] 曾枣庄、 刘琳主编.全宋文[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4]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六十册)[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7671.

[5]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 中华书局年, 1977.3649、 3651.

[6]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 中华书局, 1957.

[7]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M].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6.158-174.

[8] 张希清.宋朝典章制度[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232―234.

[9] 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58.

上一篇:政府引导合同能源管理运营基金融资模式研究 下一篇:序文之体与古今嬗变